..續本文上一頁和遍計執是等無谛實,“等”爲幻有,“等”是世俗虛妄。必須各別分性者。世俗沒有遍計執,世俗有依他起,世俗無圓成實,勝義有圓成實,故實有。若爾,遍計執是假有,依他起實有,圓成實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實有,而是無戲論有。進一步說,遍計執是無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圓成實是勝義空性,笃補巴·喜饒堅贊大師曾說:了解無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性空,述說了解空性。遍計執者,性相無自性。依他起者,生無自性。圓成實者,勝義無自性。
無自性分爲叁種,能依此二者,諸法無自性,意思是空性和無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認諸法空性和諸法無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觀的人中間。所以,佛所說的一切自空是存在于世俗處空中,無自性也是這叁種,所以說自空非錯誤。所謂無自性者,是指說他空者。
清辨和佛護兩位論師倡導自空,在此普通世界宣講無自性。如果有圓成實,爲何沒有生住滅、來去變化和一、多等?因爲,圓成非實有。如果有這些,是無爲法,無谛實,無生無滅無住,無去無來,非一非異,非因非果,自性舍相、表基,遠離一切時空。自性和一切世俗法無關,其中沒有分別異品,故不了解。因爲是諸法法性,所以是遍行和周遍。
關于不共義,《經莊嚴論》說:“所說空性者,無周遍一切,而是成清淨,善逝如來說,衆生爲心藏。”空性和善逝如來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來藏。如來藏和佛心是同義、它等住于衆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有情,顯住諸佛,勝義佛在有情衆生的心續中猶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來藏。如來藏、一切有情心都是如來藏,對有情衆生來說叫自性住種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衆生心住佛。這樣是否成爲兩種空性?不能。佛就是空性,所謂“佛”是士夫的有義。自己對自己來說不是隱瞞,而是現前。如果住在心義中,或隱藏于心義中,解說隱內的心聲就不全。佛的空性住有情衆生,衆生自己看不見,所以是隱藏在衆生心中。當說心義不變之時,佛本身是佛的心,所以,善逝如來藏是從有情或無性中解脫,無爲法叫勝義無爲法。
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對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沒有爭議,因爲,其與有情衆生的法界沒有區別。有情衆生續的如來藏不應該住于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非作光明,沒有區別。《寶性論》說:“有入恒河者,脫離少之佛,遍具一切法”。此偈意在說明具有成爲無爲法自性的一切功德,所以,有勝義佛的一切功德。勝義谛遍法界智,從初勝義住其余四智,修道而新得,有少許世俗之分,十力、四無畏也是這樣。在相好身功德和六十支語功德上世俗和勝義對稱,這樣,如果不區分自性身勝義和法身勝義、受用身實有,等分,其他方面有事業是世俗,威力智是勝義,一切由勝義所攝的身、智、功德、事業從初住如來藏。
一補特伽羅成佛之時,非新得,而只是遠離能知障煩惱。但是,世俗的一切都是新得。過去佛和未來佛所說勝義的一切皆爲一性,世俗的一切獲得佛後沒有自性差別,獲得佛果之間是異體,所以,不說一異。修道使生長,新得果是“增長果”,無谛實。從初住佛是遠離修道之佛的障覆,此稱“離果”,道是其離因,不是安立因果法。離果是從對法說法,是離心盡,不是破各個安立。《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說:“從初盡,故名盡”。這裏說勝義離果和滅谛,道力舍棄障蔽,所以,與心盡是一義。“障蔽”者,非從法界方法舍棄,而是從補特伽羅方面舍棄的。雖然覺悟的補特伽羅獲得“心盡遠離”之名,但是法界從初未染汙,所以,心非新盡。等遍諸法的無二智如來藏是勝義所飾,雖然遠離一切戲論,但是未變成一切智慧相,則大圓成實,只有正理和無誤聖智所受,才是實有,無變化,常固不變。如來藏相喻等功德在秘密續部中有多種說法和異名,既名叫世俗,也可叫能所執,還可以稱幻有。
總而言之,任何見聞法未染圓成實,未染也存在于實相。所以,不能染汙法界,非有各個異類,世俗是幻有。實際上,就象無兔角,沒有染汙,即是未染。圓成實善逝藏者,任何時候自性不空,其他世俗從初住空。圓成實勝義谛是他空非自空,這樣諸世俗在他性空上自性亦空,因爲勝義是從他性空。所以,這種說法就是他空中觀。這裏爲了破除一切生死輪回法,修行無常、苦的出離,舍棄自利心,依賴菩提心續。爲了舍棄貪戀世俗一切粗略法,決定世俗無實而修行,也爲了舍棄微妙貪戀,于界攝世俗分別而修不分別,不分別,不分別如來藏,逐漸變成相會,清除他分別邊,不但從《他空中觀飾》可以了解到,而且其他論著有詳細的解釋。攝心者,《楞伽經》說:“問:如果善逝如來藏有相好,不是成爲與外道之我相等嗎?答:不同,是空性。”如來藏無谛實,若有相好,會成爲外道觀點。如虛空,任憑什麼緣故也不真實,稱“善逝如來藏”。凡是“所謂”,即是空性,無實義,不立任何無相是貪惡宗的心過。《經》說:與外道不同之因是立爲空性,未立無相,雖說光明圓滿相好的善逝如來藏爲不了義,但是欺盡虛忘世界。或者說心爲常,外道觀點,經中已作徹底的破斥,不應該認爲常是相續之常,因爲相續常是一切輪回和能執所執。如果以相續常了解“常”,一切有爲法也可以變成常。因爲,首先是味,最後成爲無味或無垢,故爲無常。從法界方面說,初非有味,以後也不可能是無垢,有垢與無垢的變行方法是根據觀待補羅相續而變行的,成爲衆生分位,不能成爲法性分位。
爲何有情位中不應有佛智?因爲,佛智是有情衆生的會聚處,這與直接說是相違的。衆生續中不應該有佛功德,譬如,知道衆生續中有住非住之力,一切住非住就會成爲衆生之識,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覺囊派不認爲“凡是衆生續都是佛”。如果衆生續中住著佛及其功德,佛住寶座,寶座也應該知道一切所知。所以,衆生續的八聚不可能是佛,住衆生續中的佛不是以世俗能依所依的方式居住的,而是以勝義法性的方式居住的。這裏,我簡略談談人們急待知道的術語,叁轉*輪中的初轉*輪是四谛*輪,中轉無相*輪,末轉善分辨*輪。第一次是爲劣乘聲聞部說的劣乘經藏,第二次講大乘根本經,寓意很深,第叁次宣講《注釋續》。明示了義。
在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中,遍計執分所執遍計執和能執遍計執兩種。依他起分爲不淨依他起和清淨依他起兩種。圓成實分不變圓成實和未顛倒圓成實。遍計執是所執法,圓成實是不變法,非有不變和一性的未顛倒,未顛倒攝于清淨依他起。能執遍計執和依他起是自性一,以理分辨之時,遍計執中包括依他起法,它的法性現象是圓成實。所以,遍計執和圓成實中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槃部法有叁相差別,或有與世俗識相關和勝義智兩部分,色、聲、香、味等是世俗識,沒有谛實,法性的色聲等是智慧,實有。世俗部分是相異,勝義諸法沒有矛盾集過。
——譯自塔爾寺藏《多羅那他全集》
法音1997年第3期
《中觀他空思想要論(多羅那他著 許得存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