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多罗那他著 许得存译)▪P2

  ..续本文上一页和遍计执是等无谛实,“等”为幻有,“等”是世俗虚妄。必须各别分性者。世俗没有遍计执,世俗有依他起,世俗无圆成实,胜义有圆成实,故实有。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笃补巴·喜饶坚赞大师曾说:了解无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性空,述说了解空性。遍计执者,性相无自性。依他起者,生无自性。圆成实者,胜义无自性。

  无自性分为三种,能依此二者,诸法无自性,意思是空性和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自空是存在于世俗处空中,无自性也是这三种,所以说自空非错误。所谓无自性者,是指说他空者。

  清辨和佛护两位论师倡导自空,在此普通世界宣讲无自性。如果有圆成实,为何没有生住灭、来去变化和一、多等?因为,圆成非实有。如果有这些,是无为法,无谛实,无生无灭无住,无去无来,非一非异,非因非果,自性舍相、表基,远离一切时空。自性和一切世俗法无关,其中没有分别异品,故不了解。因为是诸法法性,所以是遍行和周遍。

  关于不共义,《经庄严论》说:“所说空性者,无周遍一切,而是成清净,善逝如来说,众生为心藏。”空性和善逝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有情,显住诸佛,胜义佛在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犹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来藏。如来藏、一切有情心都是如来藏,对有情众生来说叫自性住种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众生心住佛。这样是否成为两种空性?不能。佛就是空性,所谓“佛”是士夫的有义。自己对自己来说不是隐瞒,而是现前。如果住在心义中,或隐藏于心义中,解说隐内的心声就不全。佛的空性住有情众生,众生自己看不见,所以是隐藏在众生心中。当说心义不变之时,佛本身是佛的心,所以,善逝如来藏是从有情或无性中解脱,无为法叫胜义无为法。

  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对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没有争议,因为,其与有情众生的法界没有区别。有情众生续的如来藏不应该住于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非作光明,没有区别。《宝性论》说:“有入恒河者,脱离少之佛,遍具一切法”。此偈意在说明具有成为无为法自性的一切功德,所以,有胜义佛的一切功德。胜义谛遍法界智,从初胜义住其余四智,修道而新得,有少许世俗之分,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在相好身功德和六十支语功德上世俗和胜义对称,这样,如果不区分自性身胜义和法身胜义、受用身实有,等分,其他方面有事业是世俗,威力智是胜义,一切由胜义所摄的身、智、功德、事业从初住如来藏。

  一补特伽罗成佛之时,非新得,而只是远离能知障烦恼。但是,世俗的一切都是新得。过去佛和未来佛所说胜义的一切皆为一性,世俗的一切获得佛后没有自性差别,获得佛果之间是异体,所以,不说一异。修道使生长,新得果是“增长果”,无谛实。从初住佛是远离修道之佛的障覆,此称“离果”,道是其离因,不是安立因果法。离果是从对法说法,是离心尽,不是破各个安立。《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说:“从初尽,故名尽”。这里说胜义离果和灭谛,道力舍弃障蔽,所以,与心尽是一义。“障蔽”者,非从法界方法舍弃,而是从补特伽罗方面舍弃的。虽然觉悟的补特伽罗获得“心尽远离”之名,但是法界从初未染污,所以,心非新尽。等遍诸法的无二智如来藏是胜义所饰,虽然远离一切戏论,但是未变成一切智慧相,则大圆成实,只有正理和无误圣智所受,才是实有,无变化,常固不变。如来藏相喻等功德在秘密续部中有多种说法和异名,既名叫世俗,也可叫能所执,还可以称幻有。

  总而言之,任何见闻法未染圆成实,未染也存在于实相。所以,不能染污法界,非有各个异类,世俗是幻有。实际上,就象无兔角,没有染污,即是未染。圆成实善逝藏者,任何时候自性不空,其他世俗从初住空。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这样诸世俗在他性空上自性亦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所以,这种说法就是他空中观。这里为了破除一切生死轮回法,修行无常、苦的出离,舍弃自利心,依赖菩提心续。为了舍弃贪恋世俗一切粗略法,决定世俗无实而修行,也为了舍弃微妙贪恋,于界摄世俗分别而修不分别,不分别,不分别如来藏,逐渐变成相会,清除他分别边,不但从《他空中观饰》可以了解到,而且其他论著有详细的解释。摄心者,《楞伽经》说:“问:如果善逝如来藏有相好,不是成为与外道之我相等吗?答:不同,是空性。”如来藏无谛实,若有相好,会成为外道观点。如虚空,任凭什么缘故也不真实,称“善逝如来藏”。凡是“所谓”,即是空性,无实义,不立任何无相是贪恶宗的心过。《经》说:与外道不同之因是立为空性,未立无相,虽说光明圆满相好的善逝如来藏为不了义,但是欺尽虚忘世界。或者说心为常,外道观点,经中已作彻底的破斥,不应该认为常是相续之常,因为相续常是一切轮回和能执所执。如果以相续常了解“常”,一切有为法也可以变成常。因为,首先是味,最后成为无味或无垢,故为无常。从法界方面说,初非有味,以后也不可能是无垢,有垢与无垢的变行方法是根据观待补罗相续而变行的,成为众生分位,不能成为法性分位。

  为何有情位中不应有佛智?因为,佛智是有情众生的会聚处,这与直接说是相违的。众生续中不应该有佛功德,譬如,知道众生续中有住非住之力,一切住非住就会成为众生之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囊派不认为“凡是众生续都是佛”。如果众生续中住着佛及其功德,佛住宝座,宝座也应该知道一切所知。所以,众生续的八聚不可能是佛,住众生续中的佛不是以世俗能依所依的方式居住的,而是以胜义法性的方式居住的。这里,我简略谈谈人们急待知道的术语,三转*轮中的初转*轮是四谛*轮,中转无相*轮,末转善分辨*轮。第一次是为劣乘声闻部说的劣乘经藏,第二次讲大乘根本经,寓意很深,第三次宣讲《注释续》。明示了义。

  在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中,遍计执分所执遍计执和能执遍计执两种。依他起分为不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两种。圆成实分不变圆成实和未颠倒圆成实。遍计执是所执法,圆成实是不变法,非有不变和一性的未颠倒,未颠倒摄于清净依他起。能执遍计执和依他起是自性一,以理分辨之时,遍计执中包括依他起法,它的法性现象是圆成实。所以,遍计执和圆成实中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槃部法有三相差别,或有与世俗识相关和胜义智两部分,色、声、香、味等是世俗识,没有谛实,法性的色声等是智慧,实有。世俗部分是相异,胜义诸法没有矛盾集过。

  ——译自塔尔寺藏《多罗那他全集》

  法音1997年第3期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多罗那他著 许得存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