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中觀的因果思想(如義)

  論中觀的因果思想

  如義

  緣起性空是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論,亦是中觀的根本論題、根本觀法、根本法則。凡存在的,皆是緣起的,一切法從緣生,一切法從緣滅。因果法,乃是依因緣和合生果的事相而存在的。緣起,體現了因果的法則、規律,故因果亦是宇宙人生最普遍的規律,因果也是緣起的。

  既是緣起的,必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必是空的。是故(中觀論頌)雲:“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十二門論》中亦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凡存在的因果、事理,皆是緣起的,離開了緣起一切法則無從安立。緣起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裏的此、彼,泛指因跟果,此與彼的因待性,連續性,就形式了因果規律。

  因果可分爲兩大類:

  一、前後的因果。如修學佛法,漸次增進、直至成佛。現在造成佛之因,到未來才能得到佛果。雖因前而果後,而因果皆無自性,因果雖有現在未來的緣起相而其自性本空,在畢竟空中,因果無礙,不離不即,相生相續。雖在現象上有前後之別,並不妨礙因果關系的成立。故依前後因緣展轉增長,修學佛法,自可漸成佛果。

  二、和合的因果。如房屋是以磚、瓦、木、石、水泥、鋼筋、人工等和合而成的。房屋是果,磚瓦等是因,在衆多的有關房屋的材料中,任何一物都不會現有房屋的形狀與作用,合堆在一起也不會有屋的形狀與作用;但經過各種材料的適當配合、組織,即可有房屋的形狀與作用了。故和合之因與果,亦是不即不離的。雖有其作用而自性空,雖自性空,而用相宛然。

  所以,盡管因果規律遍攝世、出世間一切法,但是不能執著因果是實有的,亦不可執因果是實空的。

  若執著因果有其實在之自性,那就不能透見因緣和合而生果的真實意義,便會生起種種妄執。不如意之境現起時,便會生起苦惱、仿惶、悲觀、失望、甚至輕生自毀;樂境現前時,便生起愛著心,想盡辦法去求取、擁有、享受,在患得患失中起惑、造業。豈不知,“是假有法,甯求自性?”假有法是不能追求其自性的。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即無自性,二者不可並存,因果法是緣起的,焉有自性?因果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即空,空即是因果法之自性。“若有決定性,世問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如果否定了緣起性空的因果義理,亦即一切因果現象若不是緣起性空的,其過甚大。若因果非緣起,那麼凡夫永遠是凡夫,永遠在六道中受苦,永遠也不可能斷煩惱解脫成佛,佛也不能度衆生了,“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這樣,因果報應則毫無意義。學佛、修行更是徒勞無益、毫無希望了。是故《中論》中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若因此而執一切因果法是實空,便會于善法生懈怠,于惡法無恐怖。既然一切皆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有何意義?一切皆空,助人爲樂、講道德、修養、學佛、修行、成佛、度生又有什麼用呢?盡管殚精竭力、勤行精進,只不過一個“空”而已。若因果是實空,則一切無所謂,反正一切皆空,就可以爲所欲爲,恃無忌憚。這樣便會起惑造業,墮入沈淪。如普陀山從前有一個田雞和尚,雖用功參禅,但習氣未斷,每日必吃田雞,別人責怪他不應殺生造業,資生口腹,他卻說:“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盡日食田雞,何有罪與過?”田雞和尚對緣起因果缺乏正確的勝解,不能在緣起法上觀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他不能正見空性、而落于空的邪見,造業而無所畏懼,終于墮落惡道。永嘉大師雲:“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可不懼耶?

  需知佛所說之空,乃是離一切錯亂、執著、戲論而現覺諸法本來寂滅性的空,佛說空,是爲除去衆生的執著、離去一切邪見,體現諸法的空寂、得大解脫。若執有一個實有、妙有的空,不但破壞了世間的因果現象;也否定了出世的因修果證。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法的宛然存在。是故《中觀論.觀行品》雲:“大聖所說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但亦不可認爲因果法是非空非有,亦有亦空,若這樣認爲,則又落入一種執著之中,不過是對有、空的變向執著,仍不究竟。

  世間的因果幻網、似乎有迹可尋,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網當體即空,故緣起的因果法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

  因果法,在現象上,是緣起有;在本質上,是自性空,不能因緣起有而否定其性空,不能因性空而否定緣起有。若執有,則是常見;若執空,則是斷見,皆是生死的障礙;皆不能證中道。以智慧觀察因果法的真實,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室而緣起有,才能冼盡一切戲論執見,而證入第一義谛不可恩議的中道正觀。

  所以,不能因其緣起有而生執著,亦不能因具性空而任意作爲。緣起性空而不去執著一切因果現象;性空緣起而不可逾越因果法的規律。

  若不能正見緣起的因果規律,則會迷惑、顛倒、執著、造業、感果,沈淪于輪回的苦海中,生生死死、無有出期。若能了悟因果法的緣起性空;就不會生起執著;遠離愛憎,了然宇宙現象只是如是地緣生著,並無實在的自性可得、就會對名聞利養能夠釋然放下,不會被世間的種種假相所迷惑。擺脫煩惱的羁絆,放下自私自利狹隘的小我,而能開闊心胸,豁達平淡地對待人生。同時,明了因果法的性空緣起,就能正確地利用它,勤習戒定慧,對治貪嗔癡;滅除輪回苦果,得大安樂,修四攝、六度萬行,在利益衆生中完善自我,從自我人格的升華中利濟群生,而不執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