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宗與唯識宗的主要差別

  中觀宗與唯識宗的主要差別

  1)關于叁性說之差別

  唯識說一切法皆具叁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主張遍計所執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

  中觀不依叁性之說,主張一切法皆空。

  2)于叁時判教說之差別

  唯識依《解深密經》等經、《瑜珈師地論》等論立叁時教。1、佛初于鹿苑轉四谛小乘*輪,說四《阿含》,說諸有法皆從緣生,以破外道。雖以緣生無我,破外道我執,但未說法空。2、佛依遍計所執性而說諸法無自性空,說《般若》諸經,但于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未說實有。3、佛就大乘正理,說遍計所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說《解深密》等經。

  唯識認爲此叁時法教,第一時墮于有邊,第二時墮于空邊,皆非了義。而第叁時說遍計所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方爲了義。

  中觀依《般若》等經、《中論》等論立叁時教。1、佛初于鹿苑明人我空,說心境俱有,以破外道執著。2、佛說法相大乘,以境空心有破小乘執著。而由于衆生執著,不解空意,故以假名接引衆生。3、佛說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法。

  3)于種性說之差別

  唯識順五種性說,依《楞伽》、《瑜珈》等說衆生有五種種性:1、聲聞種性。2、辟支佛種性。3、如來乘性。4、不定乘性。5、無性。唯識主張"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複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中觀不順五種性說,依《涅槃經》等,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

  4)于一乘叁乘說之差別

  唯識主張一乘是權教,叁乘是實教。主張"一乘爲方便","《深密》叁時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過若不及,皆非了義。第叁時中,有性者成,無性不成,方爲了義。"有性者成,無性不成,則成叁乘教。

  中觀主張叁乘是權教,一乘是實教。依《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依《涅槃經》說"一切衆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依《入楞伽》說"二乘無實涅槃,但是叁昧力故,後必當得無上菩提。"

  5)阿賴耶識是否實有之差別

  唯識說阿賴耶識爲實有,並說唯有阿賴耶識可以持種,保持業種到後世感果。

  中觀說阿賴耶識並不實有,因阿賴耶識含藏染淨種子,世世常變,不符實有的條件。至于持種問題,業種是因作業方有,所以業種並不實有,既業種本不實有,則持種的阿賴耶識也不必非實有不可。

  6)是否有離識外境之差別

  唯識主張沒有離識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識所變化的。

  中觀主張有離識的外境,承認外境客觀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緣而起、與其他事物相互依存、並在不斷變化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