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父,因念慈父而歸家鄉。衆生雖念慈父,慈父不爲衆生,是有因無緣,慈父雖爲衆生,衆生不念慈父,亦爲有因無緣。是以知生佛互爲因緣。又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因該果海,果澈因源。故此因緣,皆多福德善根。但念佛之懇切,當如乞丐求善人施食,嬰兒求慈母與乳,無力上山,求力士提攜,而有甚焉。如是念時,似是心外取法,而實心本無外,佛常在心,而不知耳。慈母、善人、力士、事也;心,理也。故雖約事,實無理外之事。此法最妙,故從古至今,愚夫愚婦不明此義,老實念佛者,尚多往生,乃至畜生學人念佛亦多人往生。不信此法者,愚婦畜生之不若也,能不愧乎?況一生彼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無退緣故,壽命長故,即生補處佛位。如觀音勢至等不成佛與成佛平等。彼既丈夫我亦爾,何憚而不爲欤?

  次約理明 一切衆生,各各本具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亦名法身佛常寂光土,而亦未嘗離諸佛報化身土。第以無始無明,長夜大夢所迷,故永處六道,不認本有心性,固執虛妄身心起惑造業受苦,終無了期。即或有時學他發心修行,智不敵惑,善不勝惡,我見熾盛,自作障礙,無始至今,仍在生死,真可憐憫。自不驚怖。然此本有心性,雖隨緣六道,而仍不變,苟能一念放松我見,皈依事相叁寶,例知自心叁寶,念自他不二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求生自他不二之法報化,即叁而一之極樂世界。久久功深必能漸證叁土,爲本有家鄉。諸佛皆以叁身住叁土故。參禅習觀,不落惡取空者,亦必如是。衆生以本具恒沙性德之心爲因,彌陀以究竟恒沙性德之心爲緣,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學人徒恃理具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報化身土者,是有因無緣,亦得謂之因緣俱無。何以故?但言理有,有若無故。又既雲念自性,自性本無念故,當向無念處念;無塵境故,當向無見聞覺知處念,豈可妄生分別撥無妙有依正耶?參、念、觀,無非始覺異名。本來面目,自性彌陀,真空理體,無非實相無相本覺異名。執名迷義,分門別戶,是一非余,未有不落獅蟲之诮者。此本覺,即自他不二,十界平等,各各圓遍,互融無礙之法身。故雖約理,實無十界依正事外之理。如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佛破遍計所執實有事相,非破依他如幻之妙有事也。又破執實有者,如經雲,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又雲,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執佛法爲實有者尚當破之,九界可知。然執實有六凡,終不能離,執實有四聖,尚可希望。而終不如信一自性隨造作緣。成十界依正之妙。信此者,安得不隨念佛之緣造佛法界耶。

  叁理事合明 原夫一真法界心,豎窮橫遍,爲十界依正色心大總相法門體,生佛平等,無有增減,不可思議。諸佛證此心故,知十界色心,一切如幻,成大涅槃,無法可說。憫諸幻化迷惑衆生故,不得不于總中開別,說四法界。令未悟者,亦得信解行證一真法界心。四法界者:一理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理上說,曰理法界,既即一真心,何必又言理名?蓋以心即理,對色名心,對事名理;故第二曰事法界,亦即一真法界。在事上說,曰事法界;事即十界依正,隨事大小,無非一真法界心,全體所成,非分成,理無形相,即真空,不在事外。事無大小皆妙有,不在理外。妙有能顯真空,真空能成妙有。此一真法界,雙收事理。故第叁曰理事無礙法界;妙有即真空,故小大相容,而成第四事事無礙法界。真空即妙有,故凡聖相即而成理理無礙法界;四法界外無此名者,如空不礙空,人易知故,不待言也。若總若別,法界融通,本來如是。諸佛證此,衆生迷此。若欲翻迷,當發菩提心,爲始覺智,參之,念之,觀之。若約所念,如上第一約事,是從妙有下手,念極樂報化身佛,可當假觀,觀事法界實不在真空法身理外。第二約理,是從真空下手,可當空觀,觀理法界即法身,亦不在報化身事外。若知空有不二,可當中觀。又舉一句彌陀,即一佛法報化叁身,亦即叁世諸佛之叁身叁德等。一多是事,不二是理,亦當中觀。觀理事無礙法界,諸佛法身即理理無礙法界,色身即事事無礙法界。叁世諸佛者,十方已經滅度者,過去佛也。十方現坐道場者,現在佛也。十方九界衆生,未來佛也。行人觀念自性彌陀,須先知自心所具叁德,廣即恒沙性德,故曰不空如來藏心。此心所起之智,還念此心,及此心智所知之彌陀。此心非少善根福德可知,雖念自性本覺彌陀,而與究竟覺彌陀,實自他不二。自他是事,不二是理,亦理事無礙。自德雖具猶迷,須仗究竟圓滿果德爲緣,以本覺心及究竟覺心,皆無遍計執我分別妄見,及對六塵之見聞覺知等念故。而成空如來藏真空理。其功在念佛時都攝六根不染塵故。唯有真我所起無分別之正見,見佛妙色,聞佛妙聲,嗅佛妙香,嘗佛妙味,觸佛妙光,知佛妙法,如是等諸善功德念故,而成不空如來藏妙有事。其功在念佛時六根皆爲增上緣,助念佛故,此二不二,仍歸中道,即空不空如來藏。以此法叁根普被,普賢大願求生,上品也。大悟人求生,中品也,若下品則能接齋公齋婆故。有人言念佛爲齋公齋婆之生活,此等謗法之愆,我等當代爲忏悔,以盡自分。如是念佛因緣,豈少善根福德因緣耶。十方叁世佛,身毛塵刹,事無大小,各各互攝互融,重重無盡,曰:事事無礙法界。于一毛端,現寶叁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及極樂依正,一一皆無量光是也。見娑婆依正各各成礙,心被境轉故。心能轉境,則十方叁世,十界依正,無非妙有大光明藏,若以肉眼不見妙有真空,即不信解,豈能行證耶?智者勉之。

  梵網雲: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今世禅講多墮此見。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諸大乘經,皆談二谛,若專空寂,空則非空;縱使空空,還成遍計。智者雲,業性雖空,果報不失,是知妙有則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曆然。

  尊重、恭敬、不輕慢善根

  弟子通阿紀錄

  啓七幾日了,因病沒能進堂,今日勉強供養數語而無氣力,恐不能入衆位之耳,希望講經法師再爲重說,使之達到目的。(至此諸師約求由通阿按段當面高聲傳達)

  講什麼呢?在沒啓七前,夢中勸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輕慢善根”醒後想想已往講善根時也有,但沒有這樣的叮咛囑咐。已往講身口意業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根。有叁善根:不貪、不嗔、不癡。有五善根:信根,正信能破邪;進根,精進能破懈怠;念根,正念能治諸邪念;定根,破諸散亂;慧根,破叁界諸惑。平時講教,對叁善根、五善根未重重的囑咐,這次想起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的善根微妙殊勝,深厚圓滿,而這善根,人人本具,只因大家輕慢了,不尊重不恭敬,所以流浪生死,受生死苦惱。

  華嚴海會佛菩薩的善根是什麼呢?就是大方廣叁字,大是心的體,是法身德;方是心的相,是智慧,般若德;廣是心的用,是解脫德。這體相用叁大,那一個衆生都具足的。可是怎樣大法呢?大得豎窮橫遍;豎窮是過去、現在、未來叁際,不從何時生是無始,盡未來際也不沒滅是無終。而且在每一時際都豎窮橫遍,過去通遍十方,現在、未來也通遍十方。這體相用叁大、叁德,一一悉皆豎窮橫遍,舉一即叁,舉法身就具足般若,解脫,舉般若具足法身,解脫,舉解脫也具足法身,般若。因爲全叁是一,都是一心本具。一心本具的叁大,叁德,不僅人類人人本具,下至昆蟲也具,叁途衆生也具。地獄衆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在受苦時,也未損失少許。若有所損少,修持也不能成就了。這樣才人人可以依此體相用叁大的善根修持,我們要尊重要恭敬,不要輕慢,不要自暴自棄。不自暴自棄的,都可修顯叁大,直至成佛。

  那麼,是什麼障住了叁大不能成爲叁德呢?最厲害的就是業,業就是障。業是事業(業力),身口意叁業,是思想,言語,行爲叁方面的事業。分開說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有貪、嗔、癡,共是十種業。一種業障就多的不得了,況叁業,十業?一一業又有主伴,主中還有主,伴中還有伴,主伴重重無盡的黑業,叫障。障什麼呢?障心的廣、用,就沒有解脫德了。心的用怎樣廣呢?廣度衆生,自利利他,能廣破業障。用心的智慧妙用,善巧方便的破除廣多的業障,就叫善業了。怎樣用智慧心呢?必須學戒學定學慧。

  業是系縛義,造惡因必得惡果,使人系縛不得自在。果不離因,如影隨形,形動影動,形止影止;沒有離形的影,也決沒有逃開業因的果報,可是學佛修行的人,尊重廣字(心用)解脫的善根,則決不造業了。可是業多的很,造業的人也多得很,如祖祖相傳的恐無後嗣,子女婚嫁,就是淫業,淫欲熾盛,失于正常,種種所作,無非增長生死。以此一業推想,盡未來際,恐無由擺脫;就是發心擺脫也很少啊!可是學佛法就發出擺脫業的特別思想,尊重大方廣叁善根,求斷欲業,了生脫死。所以要證解脫德,非學戒不可;戒是製約,業爲持戒的心理所製約,一切惡業不起,才可得到解脫,複還心的用大。

  相大,是般若德心相,非長短、方圓、大小,有什麼相呢?有靈知靈覺可以查考,鑿鑿有據,而確有相。如同爲人,有的與說淺淺佛法尚不了解,就是愚癡相;有的與說佛法甚深義理而一聞即悟,就是智慧相,可以證明心相是大。若在衆生分中,多半是愚癡相;唯有愚癡才障相大,不愚癡也障不了相大了。若想破除愚癡相,複還智慧相,必要學般若。因智慧能破愚癡,智慧不開,愚癡是破不了的。所以不學般若,還是沒有尊重方字相大的善根。

  相有事相,有理相。明白一切義理,得根本智;明白一切事相,得差別智,也叫權智生起智慧,可破十使煩惱惑障。前講破業障得解脫德,現在說破惑障證般若德,一藥治一病,須要清楚。

  “大”是體大,是法身德,尊重法身,法身德才顯露。如果不尊重法身,就盡未來際也在生死之中。常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抱佛眠,是睡眠時,抱著法身佛睡而不知覺。因爲只認識了色身睡覺,認識不到法身隨緣,就在睡時也未離開法身啊。可是不認識法身就但隨色身的睡下起來。若尊重法身呢,則睡眠覺起都不離法身了。怎樣不離法身?觀想。或念佛、持戒,都隨時隨處不斷的觀想法身之大,就是不離,如念佛,念阿彌陀佛,認識自性彌陀,認識自己法身,縱到睡時也不忘記,就是尊重法身了。若是睡時乃至醒時都不理法身,就是輕慢法身,那能得念佛叁昧,證得自己本具的法身德呢?若不認法身,但認色身豈不自暴自棄呢?

  念佛,叁歲孩童也能也會;若論究竟有沒有功夫,就大有問題了。若照顧不到法身,自性彌陀,若不知道自心是佛,佛是自心,自心具法身,自心作佛,就還是不會念,所以說八十老翁也還念不會。有些膽大心粗的人,說我念佛念的很久了,在作事時都能念佛了,可不知道但是口念啊!不知道念佛真意思,念到彌勒下生也不中用。所以念佛必得學佛,學佛因地未成佛時的大願大行,如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廣度衆生,我們念阿彌佗佛而不發願,就不算是會念。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果位證成佛道,莊嚴成了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差的道理。四十八大願不離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先發四十八願以願導行;後行十大行願,以行填願。有十大行願以完成四十八大願才願願圓滿。所以說念佛必學佛的發大願行。

  若不會發願,就不會念佛,就不會尊重,恭敬自心的體相用叁大,證不得大方廣的法身、般若、解脫叁德。望各位好好地尊重,恭敬善根,不輕慢善根。

  慈老,法師住持廈門南普陀寺,癸巳季秋,應北平四衆弟子迎請,來平養痾,卓錫安養精舍。本月中旬,祝願世界和平,啓建觀音道場七日,恭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擬講華嚴大意,因病而止。智悲法師講淨行品。二埋法師講十地品第二地。聽者大悅。第五日,老法師力疾開示,悲願懇切。二埋法師隨手記錄,當面傳宣,滿堂七衆,傾心感激,皆大歡喜;希求二埋法師印示,以備思修。體道隨喜勝會,恭聆法音,複讀妙文,敬刊于此,以饫衆望。甲午春二月十九日弟子張體道敬識

  慈老法師于甲申春間應體道之請,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說。己醜之冬,郵示經義一篇。體道近在安養精舍,恭讀老法師座右銘,及稱贊如來開示。謹並刊出,貢獻同願,如說修行。弟子張體道又識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