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P8

  ..續本文上一頁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記》顯余衆行德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叁、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法即十大行願。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信自、即理叁寶爲因也。信他、即事叁寶爲緣也。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于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余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有等不學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于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或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

  賢首大師有十門料揀聞教利益。

  一“舍教師心、巧僞诳惑”:背舍佛教、以自心爲師、自诳诳他、自惑惑他。二“背教質直、苦修無益”:雖無诳惑、本色直爽。以背教故、盲修瞎煉。叁“習教不解、以求名利”:學教不解教義宗趣、故傍佛以求名利。四“逐文讀誦、直心無益”:讀而不解其義、故不得益、而得種福、然不可不求解。

  前四全不可依。次五從淺至深、隨根悟入皆革凡成聖之方便。第十、一門。方爲究竟。

  五“讀而分解、多讀少修”:隨力隨分、少修非完全不修。故不致落過、有少許功德。六“博文約義、取義專修”:博覽叁藏十二部經典、而收義甚約。知惟一心法、取意而專修之。七“得意唯修、不複尋言”:得意即修、不複討論文字。古時宗門大匠、必有得意之善根、不須聞教。如六祖大師不識字、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以上六七二門皆判入頓教之機。八“得旨稱性、依教修行”:旨即義也。義是教中之義。全法即性、不同棄教。學教即修行、即行解不二也。九“持教觀理、不滯不著”:理即真空理。持教不礙觀理、觀理不礙持教。十“理教俱融、合爲一觀”:此門方爲究竟、即教即理。叁藏經教、是標月之指、不可執指爲月。此語爲執教者說、若定要教外得旨、則聞經證果者、皆诳語耶。

  依前四門而行、是自害害他。依次五門修行、從淺至深、隨根性悟入。革除凡夫之心、轉爲聖人之心。末後一門、方爲究竟。如是修之、即等同普賢菩薩。學佛法人之病甚多。或棄教師心、而以法門诳入。或背教苦修、不得實益。或習教不解、依傍佛法、而求名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只徒捏著鼻子哄眼睛、生死如何能了。有深信心者、決不自騙騙人、而得進步。既得進步、自能除障。五無間業者。“一受生無間”犯五逆罪舍此報身、不間隔時分、即受地獄果報。“二受命無間”地獄化生身受苦、死一身又化一身受苦。“叁身遍無間”身稱地獄之量、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各不相礙。“四受苦無間”忽焉銅床鐵柱、忽焉镬湯爐炭、無時間斷。“五受報無間”受地獄果報。當受一中劫(即廿增滅劫。)有此五無間業、聞此普賢十大行願功德、速能除滅。有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能消除。惡鬼遠離、則得善鬼之守護。修行之事、同是一事、而功德不等。總要有深信心。稍有虛假、即不得益、莫謂佛法不靈。

  ○巳二偏舉一行廣顯衆德二、庚初舉一行

  《經》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記》此贊歎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功德之大。以功德大故、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偈、即有無量功德。偏舉一行者。偏舉誦之一行也。背本能誦即兼受持也。

  ○庚二廣顯衆德叁、辛初通明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記》增上果者。謂誦此行願爲因、果上遇一切善惡境、皆使此行願功德增上。此果有二。一惡法不能障此行願故。行願得增曰增上。二善法能與行願之力曰增上。又誦普賢行願功德、即善法加增、是與力之增上果也。行于世間、無有障礙者。若誦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在世間修行、不爲惑業苦叁障所障、是不障之增上果也。

  ○二等流果

  《經》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

  《記》等即同類也。謂因果相等。因誦普賢行願品、故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之相。即普賢因、得普賢果也。

  ○叁異熟果

  《經》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記》異熟果者。從因感果、異時成熟、異處成熟、異性成熟也。如前生誦行願之善因。今生受報曰時異。他處誦行願之善因、此處受報曰處異。誦行願是善性、所得果是無記性、曰性異。勝族即貴族也。依佛法說。以生佛家、常爲佛子、勝他種族曰勝族。

  ○四士用果

  《經》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

  《記》士即是人。用者力用。如農人耕種工作、所得糧食果報也。約修行說。人以修行功用、所得果報、曰士用果。破壞惡趣、遠離惡友、製伏外道、皆誦普賢行願品之力用所得果報。

  ○五離系果

  《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記》離系果者、煩惱能系縛法身慧命。今能脫離煩惱、即離系縛也。亦誦普賢行願品之善果。

  ○辛二別明淨土果二、壬初顯法功能

  《經》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記》謂誦普賢十大願王功德、得生淨土之果。不同偈頌、屬淨土願。十大行願是最大行願、故曰願王。人當舍壽之際、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引導其前。臨命終時、引至極樂世界。約華藏世界言之、極樂世界、不唯在一華藏世界中、亦即在一世界種中。學華嚴經人、有不善遊華藏莊嚴世界海者、不願生極樂世界、願生華藏世界。豈不知極樂世界、仍在華藏世界正中之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中第十叁層耶。娑婆在十叁層。此層有十叁主刹。即有十叁佛刹塵數伴刹。極樂去娑婆只十萬億佛土、娑婆一個主刹、有一刹塵數伴刹。十萬億又豈在刹塵數外耶。所以要生極樂世界者有四義。一者、極樂世界即在華藏內故。二者、爲令修行衆生專心一處故。漫說一華藏、即一城猶有東西等分。叁者、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土衆生有緣故。四者彌陀即本師故。又者生極樂世界有四句料揀、所謂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觀音菩薩之方便生、而不言何處去生。二“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如普賢菩薩之方便引、普賢願爲一切佛法王子故、亦回向極樂。叁“生亦決定生、去亦決定去。”如著相念佛之愚夫愚婦、執著去生極樂、與執著生娑婆、其優劣何啻天壤。四“生亦決不生、去亦決不去。”此有二類。一者不信佛法之人、二者已悟無生忍之人、法身遍滿法界故。生即無生、去即無去。普賢菩薩勸善財及衆生、誦普賢行願品、求生極樂、方便引人離苦得樂耳。若就至極而論。法界之樂、是極樂也。一塵一毛亦法界。況一極樂世界、非法界乎。願舍我法二執不違聖教量者、其善思之乎。

  ○壬二別明勝果二、初亦異熟果

  《經》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記》別明勝果、即修普賢行願勝因之勝果報也。報有現報、即現世果報。有生報、即來世果報。有後報、即久遠果報。此生報也、又名異熟果、如前已釋。到極樂世界、不但見阿彌陀佛、並見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梵語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普賢菩薩行遍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觀自在菩薩證耳門圓通、解六結、越叁空、獲二殊勝。梵語彌勒此雲慈氏。內中有疑難處、所言疑難者、普賢菩薩引導衆生求生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爲阿彌陀佛上首弟子、到極樂世界固應見也。若此土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何亦得見。以菩薩已證法身、體普遍故、相用亦遍。法身大士、無處不現身、故無處不得見。有大福報故。色相端正威嚴。性具修顯功德、悉皆得見。“其人”即誦普賢行願品之人。因誦普賢行願品功德、報終彈指之頃、即于西方蓮花化生。自見從蓮花化生已、即蒙佛授記、當來于某世界成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臺有九品。今略說之。上品上生生因、發叁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即直心、直心正念真如、即念法身佛、此一念即念遍十方叁世佛矣。此即智慧心培慧、深心樂集諸善行、即培福也。回向發願心、即大悲心。以大悲心化度衆生、即福即慧。具叁心者、必生上品。複有叁種衆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亦得往生上品。上品中生者、能解大乘義理、深信因果。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菩提心、求願往生。其次受持五戒、持八戒齋、持戒回向、生中上品。不能盡形壽持戒、而能持清淨戒一日夜者、生中中品。其或不能持戒、而能孝親仁物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功德、求願往生、得生中下品。其有不能持戒修行、多造惡業、臨命終時生大慚悔、遇善知識、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生下上品。次有毀犯所受之戒、命欲終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提拔、求生極樂世界、生下中品。又次有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曆多劫、或有恐怖、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求生之心切故、十念亦可往生下下品。此人類往生之品位。乃至畜生之中、若鹦鹉八哥、但能念佛、亦能往生。念佛法門攝及畜生。其圓融普及、非其他法門所能及。福建鼓山放生園。有一放生鵝、見念佛堂中人繞佛、彼亦于門外隨人東西…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