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
慈舟法師講述
圓瑛老法師序
體敬法師序
真參實學
略談學佛大要
佛法世法之界別
如何脫離苦海
念阿彌陀佛與普賢十大行願
應當怎樣學佛
四衆道場藥言
夢話
學佛從受戒始
普勸家庭眷屬學佛
附錄憨山大師勸世文
慈舟法師傳授于禮佛叁拜時應默誦各偈所獲利益不可思議謹照錄如左
第一拜發露實相忏悔 弟子某某願與法界衆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發露忏悔)
罪從心起將心忏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爲真忏悔(實相忏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 弟子某某願與法界衆生
同消叁障諸煩惱 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叁拜同普賢回向 弟子某某願與法界衆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圓瑛老法師序
圓瑛
自古高僧,鹹從腳踏實地來。惟實乃能虛,虛則無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則無所不妙。妙則語默動靜,瞬目揚眉,頭頭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然腳踏實地,豈易言哉!昔我世尊,金河顧命,謂阿難曰: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誠以有。欲荷擔大法,演唱真宗,非牢戒足不爲功。楞嚴經雲:“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則戒爲無上菩提本也明矣。丁茲末法,去聖時遙。波旬鼓焰,佛日將沈。不有大心之士,乘時出世,扶危振困,弘範人天,其將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種不至斷絕耶!
慈舟法師者,持戒精嚴律己謹饬。昔日主講本山佛學院,諄諄以戒爲定慧之初基,勖勉諸生,北上宏揚,道風愈播,缁素鹹欽,無待縷述。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記錄師之開示,以诏後學。而中輪法師,從京師來函,索序于余。余養晦滬濱,杜門著述楞嚴講義,因念與師相契,己非一日,烏可不贅一辭。夫古德拈頌警策,開示後學,無非欲令悟入佛之知見也。然欲泛覺海,須賴浮囊,乃能誕登實際理地。揚眉吐氣,師之開示,著眼于斯,豈是一般好弄玄妙之宗師,所可望其項背哉。至于以淨土爲歸宿,而深勸持名,尤其婆心懇切,法眼高超。其他興學講經,爲法爲人,非有大願力者,曷克臻此。是誠人天眼目之所寄也。師之略曆,中輪法師已紀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閱是錄者,當以師心爲心,師行爲行,則不負師之苦心也已。是爲序。
古閩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序于滬上圓明講堂
體敬法師序
體敬
古雲:“孔子之德,遊夏不能贊一詞。”子遊、子夏、孔門之賢哲者也、尚不能贊于其師。敬何人斯,甯堪以管窺蠡測之智,贊如天如海之善知識乎。然敬之得親近于慈公座下者,始于己巳,奉侍杖履二時請益,南閩北燕,多載追隨,縱懷彌高之感,甯無一隅之得。今當四衆同願,醵資印刷第二期開示錄之期,敬雖無能善頌善禱獨不能就本分一言之耶!且十叁四載以來,所以得關于善知識,而執持憶念不敢忘念者,亦只本分二字而已。不思議經雲:“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則善知識之所以弘揚雜華者,亦不過令衆生得證本分上之法界性耳。起信論曰:“法性理體本無毀犯,隨順法性,持清淨戒。”則善知識之所以嚴淨屍羅者,亦不過令衆生恢後本分上之清淨心耳!古德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善知識之所以普勸念佛者,亦不過令衆生往生本分上之極樂國耳。且善知識之終日孜孜上求下化,如說而行,如行而說者,莫不自認爲本分事。既自認爲本分事矣,正不必以非本分語相贊頌也。且本分之爲德也,縱有生花之筆、翻蓮之舌、又烏能贊頌于萬一哉!是以敬不爲贊頌而但就本分言之也。善知識既以先覺本分而說開示矣,諸位同願又以護法本分印刷而流通之,敬亦只得就隨喜本分而爲之序耳。願讀開示錄者,人人證得本分,則人人皆自性天真佛矣。敬今爲不盡本分者勸,爲盡本分者賀,且將以不善贊之贊,留待爲證到本分者贊也。是爲序。
辛巳年申月學人體敬謹序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
真參實學
佛法深遠廣博。末世衆生業障重故,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複不能。即使精進勇猛,盡此形壽,亦難精通叁藏。既不能精通叁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聞阙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學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說,亦不可盲修。參要真參,學要實學。
認真參與禅相應,認真學與教相應。參禅要明心,學教要開圓解。並且學教者須通宗,學宗者須通教。古人雲:“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蛇鑽竹筒,鑽通了一節,第二節又不通了。相似學教之人,于不懂得的字句,請教人破字消文,換一個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學教必須通宗,通宗必須學教。佛法叁藏十二部經典,無非一個心法。經是標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開圓解,則不但知標月之指,亦知所標之月矣。
宗門稱教外別傳者,即是指經所指之月也。學教者若藉教觀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內真傳呢?故學經觀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爲主也。教雖與宗不同,然而學教正是明宗。不學教而欲明宗則甚難矣。因爲叁藏十二部經指了又指,大家還不明白。離經豈不更難嗎?故曰“說佛法者,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學宗欲通教,亦複甚難。故又曰“學佛法者,依文解義,叁世佛冤。”現在之人,善根淺薄學教者難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過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過是有隔陰之昏,出胎之迷。是這種人,學教就可以通宗,學宗亦可以通教。末世衆生,號稱通宗。既不通教,則未必真能通宗。不開圓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開圓解?
以宗教難通故,就該做“慎言其余,則寡尤。慎行其余,則寡悔”的工夫。慎言其余者,免造口業,而落謗法因果也。慎行其余者,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塹也。多見阙殆。殆者謂于佛法有踏不實在處。多聞阙疑。疑者謂于佛法有疑惑不懂處,應當慢慢站著,謹開口慢開言,說不得的不要亂說,行不得的不要亂行。譬如看見前面有人把車推翻了,我應以前車爲鑒,不跟他學推到險道去。到險道則生死無盡,要了生死是很難的。總要向了生死處行去。不然天天增長生死,反以爲是了生死,豈非大錯嗎?
學佛法最難的就是守佛一個家規。因爲佛的家大,規矩不得不嚴。佛之家規即戒律也,條規繁多。膽大的,學好多年的佛法,還摸不著家規的邊際。果能立志守佛家規學去,則龍天擁護,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規,不受佛的約束,即令外有人來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叁途中受苦去了,還談甚麼通教通宗呢?
略談學佛大要
學佛法宜慎始要終。古人雲:“打頭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學應慎之于始也。又雲:“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叁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終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長遠心難發。”此皆善根淺薄故。有善根者,關于戒律,當急學急受。出家人學戒者有之,居士學戒因緣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來叁寶門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樣入門。入門之道首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即與叁寶之門相通。叁寶之門,是無形無相之門。得法的,一下子就進門,不得法的,一輩子也進不了門。菩提者,覺也,發菩提心,即是發覺心,是將心之光明,放出一點來。衆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顯。雖不顯,而光明仍在,如寶鏡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顯現。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成。古鏡是因,磨擦是緣,因緣和合,則垢盡光顯,皈依叁寶,亦複如是。衆生之心爲因,叁寶爲緣,藉叁寶薰習力,而法性理體本具大智慧光明即顯。發菩提心者,是由本覺光明,起始覺光明。始覺者,始知世間無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發覺心。不但自覺還要覺他,不但自己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還要勸家親眷屬,及所識之人,亦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這就是發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戒者,止惡防非,爲無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應受戒。學戒如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殺盜淫妄爲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薩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護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茲將殺盜淫妄酒五戒,說其大概:
殺戒不但不能殺人,不殺畜生,乃至微細昆蟲,亦不得殺。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彼畜生道衆生,爲造重惡故,墮惡道。待罪報受滿,轉身爲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殺死一昆蟲,即是殺一未來佛,亦即是殺過去父母。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殺生害生,不順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時長,曆劫家親眷屬,當然衆多。今生我幸得人身,當思救護沈溺惡道的家親眷屬,何忍傷其命而食其肉?故見畜生被殺,應方便救護。且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殺時,以力不能敵,含恨而死。來生相遇,即是冤家見面,必加報複。楞嚴經雲:“人食羊肉,人死爲羊,羊死爲人。”語雲:“吃四兩,還半斤。”可不懼乎!昔文殊菩薩示現人身,路經屠戶之門,見數人擒豬,將欲宰殺,豬乃狂奔,不易捆綁。遂謂屠人曰:“何用多人爲?吾殺此豬,一人足矣。”屠戶爲省人工計,異日即雇彼殺豬,彼乃以人名喊豬,豬即應之,馴來其傍。屠主曰:“不殺此豬。”又以一豬令殺。彼又以人名口喊之,豬又馴服而來。屠主又驚駭曰:“不殺此豬。”彼先後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殺。彼父母以殺豬爲業故,死後變豬。屠主遂改業,不敢再作殺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識果,決不敢殺害衆生。真是發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蟲來食身血,應發供養之心;即或不能發供養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軟語,作是念曰:“我是初學菩薩,不能滿汝之願…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