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

  真参实学

  略谈学佛大要

  佛法世法之界别

  如何脱离苦海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应当怎样学佛

  四众道场药言

  梦话

  学佛从受戒始

  普劝家庭眷属学佛

  附录憨山大师劝世文

  慈舟法师传授于礼佛三拜时应默诵各偈所获利益不可思议谨照录如左

  第一拜发露实相忏悔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发露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 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圆瑛老法师序

  圆瑛

  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然脚踏实地,岂易言哉!昔我世尊,金河顾命,谓阿难曰: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诚以有。欲荷担大法,演唱真宗,非牢戒足不为功。楞严经云:“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明矣。丁兹末法,去圣时遥。波旬鼓焰,佛日将沈。不有大心之士,乘时出世,扶危振困,弘范人天,其将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种不至断绝耶!

  慈舟法师者,持戒精严律己谨饬。昔日主讲本山佛学院,谆谆以戒为定慧之初基,勖勉诸生,北上宏扬,道风愈播,缁素咸钦,无待缕述。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记录师之开示,以诏后学。而中轮法师,从京师来函,索序于余。余养晦沪滨,杜门著述楞严讲义,因念与师相契,己非一日,乌可不赘一辞。夫古德拈颂警策,开示后学,无非欲令悟入佛之知见也。然欲泛觉海,须赖浮囊,乃能诞登实际理地。扬眉吐气,师之开示,著眼于斯,岂是一般好弄玄妙之宗师,所可望其项背哉。至于以净土为归宿,而深劝持名,尤其婆心恳切,法眼高超。其他兴学讲经,为法为人,非有大愿力者,曷克臻此。是诚人天眼目之所寄也。师之略历,中轮法师已纪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阅是录者,当以师心为心,师行为行,则不负师之苦心也已。是为序。

  古闽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序于沪上圆明讲堂

  体敬法师序

  体敬

  古云:“孔子之德,游夏不能赞一词。”子游、子夏、孔门之贤哲者也、尚不能赞于其师。敬何人斯,宁堪以管窥蠡测之智,赞如天如海之善知识乎。然敬之得亲近于慈公座下者,始于己巳,奉侍杖履二时请益,南闽北燕,多载追随,纵怀弥高之感,宁无一隅之得。今当四众同愿,醵资印刷第二期开示录之期,敬虽无能善颂善祷独不能就本分一言之耶!且十三四载以来,所以得关于善知识,而执持忆念不敢忘念者,亦只本分二字而已。不思议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则善知识之所以弘扬杂华者,亦不过令众生得证本分上之法界性耳。起信论曰:“法性理体本无毁犯,随顺法性,持清净戒。”则善知识之所以严净尸罗者,亦不过令众生恢后本分上之清净心耳!古德云“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善知识之所以普劝念佛者,亦不过令众生往生本分上之极乐国耳。且善知识之终日孜孜上求下化,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者,莫不自认为本分事。既自认为本分事矣,正不必以非本分语相赞颂也。且本分之为德也,纵有生花之笔、翻莲之舌、又乌能赞颂于万一哉!是以敬不为赞颂而但就本分言之也。善知识既以先觉本分而说开示矣,诸位同愿又以护法本分印刷而流通之,敬亦只得就随喜本分而为之序耳。愿读开示录者,人人证得本分,则人人皆自性天真佛矣。敬今为不尽本分者劝,为尽本分者贺,且将以不善赞之赞,留待为证到本分者赞也。是为序。

  辛巳年申月学人体敬谨序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真参实学

  佛法深远广博。末世众生业障重故,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复不能。即使精进勇猛,尽此形寿,亦难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说,亦不可盲修。参要真参,学要实学。

  认真参与禅相应,认真学与教相应。参禅要明心,学教要开圆解。并且学教者须通宗,学宗者须通教。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蛇钻竹筒,钻通了一节,第二节又不通了。相似学教之人,于不懂得的字句,请教人破字消文,换一个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学教必须通宗,通宗必须学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一个心法。经是标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开圆解,则不但知标月之指,亦知所标之月矣。

  宗门称教外别传者,即是指经所指之月也。学教者若藉教观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内真传呢?故学经观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为主也。教虽与宗不同,然而学教正是明宗。不学教而欲明宗则甚难矣。因为三藏十二部经指了又指,大家还不明白。离经岂不更难吗?故曰“说佛法者,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学宗欲通教,亦复甚难。故又曰“学佛法者,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现在之人,善根浅薄学教者难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过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过是有隔阴之昏,出胎之迷。是这种人,学教就可以通宗,学宗亦可以通教。末世众生,号称通宗。既不通教,则未必真能通宗。不开圆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开圆解?

  以宗教难通故,就该做“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行其余,则寡悔”的工夫。慎言其余者,免造口业,而落谤法因果也。慎行其余者,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堑也。多见阙殆。殆者谓于佛法有踏不实在处。多闻阙疑。疑者谓于佛法有疑惑不懂处,应当慢慢站著,谨开口慢开言,说不得的不要乱说,行不得的不要乱行。譬如看见前面有人把车推翻了,我应以前车为鉴,不跟他学推到险道去。到险道则生死无尽,要了生死是很难的。总要向了生死处行去。不然天天增长生死,反以为是了生死,岂非大错吗?

  学佛法最难的就是守佛一个家规。因为佛的家大,规矩不得不严。佛之家规即戒律也,条规繁多。胆大的,学好多年的佛法,还摸不著家规的边际。果能立志守佛家规学去,则龙天拥护,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规,不受佛的约束,即令外有人来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还谈甚么通教通宗呢?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淫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