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淫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淫。淫为生死根本,究竟断淫,方免轮回之苦。淫念轻则上升,淫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淫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淫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淫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强奸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淫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冶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佛法世法之界别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但也有的讲佛法与世法敌体相违。不过,大菩萨和光同尘,在世间即同世间人一样,也有妻子儿女,也作一切世间上事,然而能在世间法上觉悟。如维摩诘居士亦娶妻生儿女,常行梵行。所谓常行梵行者,即无欲淫,其儿女乃示现而生。如佛指腹为胎者,皆不假淫欲而生。维摩诘居士,虽也到酒馆赌场妓院等处,但不为其所转,处处行教化之事。此便谓之不离世间觉。似此自觉觉他之行,乃大菩萨能作。

  若谓佛法与世法相违,则必须分得清那一个是世间法,那一个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学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发为僧。世间上的一切事,如士农工商等等,都不可学。这不是与世法相违吗?所以说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亦得,佛法与世法相违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尘,又使人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须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碍。这岂不是与世法相违,而被认为小乘吗?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圆收一切众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证到阿罗汉来论,要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其难如断四十里急流,始证初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证二果,又名一来果。后三品断尽,始证三果,又名不来果。但证三果还未离三界,必须连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断尽,才超出三界证四果。若念佛法门,不管断惑不断惑,就此一念之智慧,无论老幼,尽此一生即能生极乐。虽未断惑还是世间众生,即与此界出世间人相差不远,因惑虽未断而不起。极乐无起惑之缘故。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心境相应即造业,起淫念即造淫业。如家家有男女,皆须男婚女嫁。一起淫念,业即成就,是为心生则种种法生。但有时心从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观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动淫念,是为法生则种种心生。极乐无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说士农工商,无非都是为利,士又兼为名。总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争端。你若作言不愿我作,我作言不能让你作,不论亲疏,皆是只求我好。农工亦同,总要自己强于别人,以此赚钱谋利。尤其现今商人称为商战。贴著大减价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称战。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因为不谋衣食住,故没有争夺的样子。从何而学呢?亦没有作官的人,因无作恶众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斗争。极乐世界一切事都不须人作,只仗佛之福报,仗佛之神力,莲花化生,出来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弥陀佛愿力变现而来。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尝不是变现而成呢?不过变现得慢些罢了。阿弥陀佛要化度念佛众生,不化现此境界,如何能接引众生呢?是故念佛法门简而赅,小而大,譬如极乐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项来论,莲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长衣亦长,依正俱长,还争夺作什么?一切饮食甘美甜味,自然现前,食毕碗钵自去。宫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满足,还争个甚么?此点是与我等世间相违,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不作士农工商而争名利,岂有杀盗淫妄。若说是小乘法,普贤等觉还求生极乐哩。等觉岂是小乘?凡夫生到极乐,仗阿弥陀佛之力,能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且具六通以随供应化。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呢?

  你我在此世界,甚么都放不下,不愿生极乐,真是傻子。要知道什么事都不能到头,不能千年万载,常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生死就靠一口气,朝不保夕!不会看的,认为人生有百千年,岂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几个月死的、一二十岁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儿孙,就更喜欢的了不得,谁又知道自己的儿孙何时死呢?

  可怜呀!阿弥陀佛婆心悲切,垂手接引众生,只怪众生无智慧,不肯信受此法。我们现在不过是各尽各的力,信一分干一分,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我各各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脱离苦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不著苦海之边,故难出苦海。若摸著边,即能出矣。吾人于此广阔无边甚深无底苦海中,将如何寻其边际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须回过头来,即可看见边际,边际即彼岸。彼岸者,诸佛之岸,对此而言彼也。三界皆是苦海,不但生欲界人道、天道是苦,即生至色界顶天,乃至非非想天,亦是苦,福报享尽,仍随宿业堕落地狱或畜生。吾人不能了生脱死,即是不肯回头之过。于五欲境,多生贪著,为情受牵缠,名利挂碍,家亲眷属,有的是强冤家,有的是软冤家。强冤家互相斗争,增长生死;软冤家互相情爱,犹如棉花条,缠头裹脑,你缠我,我缠你。可是无论是强冤家是软冤家,不能怪冤家,要怪自己无智慧,与之斗争,与之牵缠。若有智慧,对于强冤家,他虽无理多端,其如我之不理何?对于软冤家,转情爱为法爱,互相劝引,归入佛法。我之眷属,…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