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輕輕拂去,切不可欠命債。須知有意殺者有意還,無意殺者無意還。好殺者必得短命報。對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臨食時觀想,我所食的,是未來佛之肉,是過去父母之肉。如是觀想,必能斷食肉之習,不造殺業,亦不遭被人殺之報。戒殺放生,可以忏悔往業,增福延壽,功德無量。
盜戒,較殺戒難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無人見,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盜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張口吃一口飯,飲一口水,悉皆犯盜。語雲:“十方一粒米,重于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在家人亦易犯盜,如爲人辦事不實心,令人受損失,皆是犯了盜戒,偷關漏稅,侵蝕國家財物,皆犯盜戒。即在家庭之間,亦所難免。依據戒本開遮持犯道理,取親厚人財物不犯盜,否則不與而取,皆是犯盜。所謂親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謂也,須具有七種親厚之相: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叁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無論親與非親,有此七相,皆得謂之親厚。反此,雖是父母手足,非意氣相投不得謂之親厚。凡不與而取,即是犯盜。世人每以兒女取父母之錢,自蓄自用爲無妨,不知亦屬盜也。故雲盜戒難持。不學戒易犯而難知。
淫戒,出家人絕對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網經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應當斷。這就看持戒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則不能了生死。若說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爲佛是觀機施教,對根機淺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權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伏門,此屬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欲。不斷淫是世間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既知佛法意義就要斷淫。淫爲生死根本,究竟斷淫,方免輪回之苦。淫念輕則上升,淫念重則下墮,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輕重而分高下。偈雲:“四王不淨忉利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層,淫念輕者生之,所享快樂,勝過以下諸天。淫念較重,次第生以下諸天,皆是愈上愈樂,下者次之。.已斷淫欲,則生色界天,所享之樂則又勝過欲界六天。人道衆生,由淫欲生,苦惱極重。簡單說有叁苦,分開說,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身爲苦本,設無有身,苦叫誰受呢?佛爲一切智人,爲大慈悲父母,故說了義教,爲欲了生死衆生說淫戒,令斷生因。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則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語戒,最易犯。持妄語戒宜謹開口,慢開言,少說話。是故語言遲鈍人,犯時較少,口齒伶俐人易犯,有心學戒者,宜加謹慎。說妄語被人覺察後,即難得人之信任。舌爲心之苗,言語虛實關于心之邪正。講話時要覺照,自說自聽,猶如誦經念佛,口念心觀。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諸佛,護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語,常爲諸佛加被,善神擁護。若妄語,則十方諸佛與衆善神盡知盡見,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擁護;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識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誤犯殺盜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見鄰家雞來其家遂殺而食之。鄰婦至其院覓雞,醉人答曰未見,並因醉性強奸鄰婦。偷雞食犯盜戒,殺雞犯殺戒,答曰未見,犯妄語戒,強行非禮,犯邪淫之戒,以飲酒故,四重戒同時俱犯,故梵網經雲:“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又酤酒戒雲:“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說了生死之話。故必須受戒,受了戒必須學戒。受一條戒,即是一學處。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聽說佛法,有如是言,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還不驚不怖。要知道縱不受戒,殺盜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是爲性罪。佛所製止,不遵佛教,是爲遮罪。受戒而犯,似較不受戒多一層罪過。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墮地獄受苦已,再生人間,難免再造再墮,出苦無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雖罪加一等,在地獄受苦滿時,即覺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來人間修行,就不犯戒了。故雲:“甯聞佛法入地獄,不願不聞佛法生天堂。”誠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離苦得樂,首先要對冶習氣,勉強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過,難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學佛法人,須具正知正見,遵佛遺教,以波羅提木叉爲師。
佛法世法之界別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但也有的講佛法與世法敵體相違。不過,大菩薩和光同塵,在世間即同世間人一樣,也有妻子兒女,也作一切世間上事,然而能在世間法上覺悟。如維摩诘居士亦娶妻生兒女,常行梵行。所謂常行梵行者,即無欲淫,其兒女乃示現而生。如佛指腹爲胎者,皆不假淫欲而生。維摩诘居士,雖也到酒館賭場妓院等處,但不爲其所轉,處處行教化之事。此便謂之不離世間覺。似此自覺覺他之行,乃大菩薩能作。
若謂佛法與世法相違,則必須分得清那一個是世間法,那一個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學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發爲僧。世間上的一切事,如士農工商等等,都不可學。這不是與世法相違嗎?所以說佛法與世法是一個亦得,佛法與世法相違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塵,又使人厭離世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過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須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礙。這豈不是與世法相違,而被認爲小乘嗎?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叁根,圓收一切衆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證到阿羅漢來論,要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其難如斷四十裏急流,始證初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證二果,又名一來果。後叁品斷盡,始證叁果,又名不來果。但證叁果還未離叁界,必須連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斷盡,才超出叁界證四果。若念佛法門,不管斷惑不斷惑,就此一念之智慧,無論老幼,盡此一生即能生極樂。雖未斷惑還是世間衆生,即與此界出世間人相差不遠,因惑雖未斷而不起。極樂無起惑之緣故。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心境相應即造業,起淫念即造淫業。如家家有男女,皆須男婚女嫁。一起淫念,業即成就,是爲心生則種種法生。但有時心從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觀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動淫念,是爲法生則種種心生。極樂無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說士農工商,無非都是爲利,士又兼爲名。總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爭端。你若作言不願我作,我作言不能讓你作,不論親疏,皆是只求我好。農工亦同,總要自己強于別人,以此賺錢謀利。尤其現今商人稱爲商戰。貼著大減價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稱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因爲不謀衣食住,故沒有爭奪的樣子。從何而學呢?亦沒有作官的人,因無作惡衆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鬥爭。極樂世界一切事都不須人作,只仗佛之福報,仗佛之神力,蓮花化生,出來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彌陀佛願力變現而來。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嘗不是變現而成呢?不過變現得慢些罷了。阿彌陀佛要化度念佛衆生,不化現此境界,如何能接引衆生呢?是故念佛法門簡而赅,小而大,譬如極樂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項來論,蓮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長衣亦長,依正俱長,還爭奪作什麼?一切飲食甘美甜味,自然現前,食畢碗缽自去。宮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滿足,還爭個甚麼?此點是與我等世間相違,你說是小乘呢?還是大乘?不作士農工商而爭名利,豈有殺盜淫妄。若說是小乘法,普賢等覺還求生極樂哩。等覺豈是小乘?凡夫生到極樂,仗阿彌陀佛之力,能于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教化衆生,且具六通以隨供應化。你說是小乘呢?還是大乘呢?
你我在此世界,甚麼都放不下,不願生極樂,真是傻子。要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到頭,不能千年萬載,常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生死就靠一口氣,朝不保夕!不會看的,認爲人生有百千年,豈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幾個月死的、一二十歲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兒孫,就更喜歡的了不得,誰又知道自己的兒孫何時死呢?
可憐呀!阿彌陀佛婆心悲切,垂手接引衆生,只怪衆生無智慧,不肯信受此法。我們現在不過是各盡各的力,信一分幹一分,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我各各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
如何脫離苦海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此苦海甚深無底,廣闊無涯。因摸不著苦海之邊,故難出苦海。若摸著邊,即能出矣。吾人于此廣闊無邊甚深無底苦海中,將如何尋其邊際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須回過頭來,即可看見邊際,邊際即彼岸。彼岸者,諸佛之岸,對此而言彼也。叁界皆是苦海,不但生欲界人道、天道是苦,即生至色界頂天,乃至非非想天,亦是苦,福報享盡,仍隨宿業墮落地獄或畜生。吾人不能了生脫死,即是不肯回頭之過。于五欲境,多生貪著,爲情受牽纏,名利挂礙,家親眷屬,有的是強冤家,有的是軟冤家。強冤家互相鬥爭,增長生死;軟冤家互相情愛,猶如棉花條,纏頭裹腦,你纏我,我纏你。可是無論是強冤家是軟冤家,不能怪冤家,要怪自己無智慧,與之鬥爭,與之牽纏。若有智慧,對于強冤家,他雖無理多端,其如我之不理何?對于軟冤家,轉情愛爲法愛,互相勸引,歸入佛法。我之眷屬,…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