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豈可令其在生死海中?如是既得解脫,愛亦不礙。至于名利,爲人人所貪。自己品行至臭,還希望人稱贊,而不喜稱贊他人。若回過頭來,不爭名不奪利,見人有少功德,即隨喜贊揚是利他。利者人之所愛,起爭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還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錢兒也。若能回過頭來,不貪是自利。他人貪愛,即讓與之,是利他。我佛如來,悲愍衆生墮五欲網中,不知求出離。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爲衆生作標榜,佛初生時,相師言:“此太子必出家爲法王;若不出家,即爲轉輪聖王。”轉輪王非同國王,僅爲一國之君:金輪王王四天下,銀輪王王叁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鐵輪王王一天下。佛舍國是舍財,舍妻子是舍色,舍位是舍名,舍王宮珍肴美味,日食一麥一麻,是舍食。雪山一坐六年,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是舍睡。五欲爲人難舍而能舍,非淺淺修行,所能辦到。蓋已多生累劫熏修,舍已成性故也。衆生若有此金剛王寶劍智,斬斷五欲,即可超出叁界。然亦非一日之功,由看破而至做到,久久修習,而後能成金剛劍智。是故對于情愛名利種種舊習,若能回頭,即到彼岸。
念阿彌陀佛與普賢十大行願
本人屢屢提出。說佛法猶如旃檀,片片皆香。舉起一片之香,即是全體之香。曾講過普賢行願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品,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願,就是整個旃檀。隨拈一行一願,就是片片皆香。阿彌陀佛是總相,普賢菩薩十大願是別相。念普賢行願品,即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何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呢?在十大願中,一者、禮敬諸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豈有不禮敬的嗎?二者、稱贊如來。梵語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無量光。念阿彌陀佛時即是稱贊佛無量壽,無量光。世間法都是有量的,歲數最大不過六七十歲。贊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記得禮記贊人高壽,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到一百以外,就無贊詞了。所以說世間人的壽是有量的,念阿彌陀佛,就是贊無量壽。又世間上讓人占得好處,人必稱贊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彌陀佛就是贊無量光,同時所占的光,也更廣大了。叁者、廣修供養。供養有法供、有財供。念南無阿彌陀佛時,贊佛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法供養”。又既以念佛爲法供養,豈無一香一花爲“財供養”嗎?四者、忏悔業障。五停心觀中所提的多障衆生念佛觀,故知念佛即是忏悔業障。忏悔有叁種: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叁者、無相忏。取相忏者,念佛感應道交,得見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顯加、有冥加,縱未見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忏者,犯戒須向大衆僧求忏悔,以同名同號的佛很多。念一阿彌陀佛,即是向無量無數阿彌陀佛前求忏悔,亦通無相忏。法性無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與諸佛法身相應,亦與己之法身相應。清淨法身,一法不立,故契無相理,即得消滅罪障,故曰:“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無相忏即實相忏,實相無相,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叁種忏悔。五者、隨喜功德。念佛法門,系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稱贊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依教奉行念阿彌陀佛,豈不是隨喜功德嗎?六者、請轉*輪。念佛就是請佛說法,求見相好,求見光明,也就是請佛說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機則顯,無機則隱。能念得感應道交,就得見佛,就能聞法。念佛時豈不是請轉*輪嗎?七者、請佛住世。佛本無生滅,隨衆生心生而生,隨衆生心滅而滅,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衆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衆生心住。念佛豈不就是請佛住世嗎?八者、常隨佛學。佛以因感果,菩薩道爲因,成佛爲果,一切佛皆以普賢行爲因,故普賢行爲諸佛普因。又十地菩薩皆不離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豈不是常隨佛學嗎?九者、恒順衆生。常順衆生性,不順衆生相,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恒順衆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彌陀,故自性彌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無量壽,同一無量光,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皆具佛性,豈不念佛即是恒順衆生嗎?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行願品中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行具足無量福德,故雲殊勝。六道衆生沈溺分段生死中,叁乘聖人沈溺變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勝行,普爲衆生回向,生佛淨土。約事相說,無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處處總成華藏界,從教何處不毗盧。”雖說生西方淨主,亦不出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所以說念佛具足十大行願。若能讀普賢行願品大乘經,又能念佛回向極樂世界,當然上品上生。若不認字,不能讀誦大乘經典,專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決定往生。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說:“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們念佛時,要萬緣放下,以清淨心念十念,、不能往生。若心不清,一邊念一邊又打妄想,那麼,想往生恐怕沒有那樣容易。所以念佛要口裏念著,耳朵聽著,心裏記著,叁業清淨,字字分明的念,就會離苦得樂,決定生西。說多了打閑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齊念佛吧!
應當怎樣學佛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談得。就是佛教徒,但因爲善根淺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雖多如牛毛,而畢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選佛場,怎麼叫選佛場呢?無論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應的,自然就有覺悟。大家在一處一比,就顯出來了。俗雲:“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優秀爲人所欽,陋劣爲人所棄。曆代以來,選出的諸佛菩薩也不少,以佛在世時說,有九億衆生。于中有叁億衆生,見佛聞法;叁億衆生,或見佛,或聞法;叁億衆生,不見佛不聞法。見佛聞法,證果的多,或證初二叁四果,或證叁賢,或證十地。其余叁億,或見佛得益,或聞法得益,決不像我們這些衆生,我們這些人都是善根淺薄,沒有選去。要是選去了,今日也不會這樣苦惱。
佛法傳到中國來,選出的亦不少。或由參禅中選出,或從念佛中選出,或由持咒中選出,或從學教裏選出,各將本事跳龍門。到末法時代,學淨土往生的也有,參禅悟道的也有。但是因爲衆生根機劣弱故,畢竟是中選者少,落第者多。
說到用功上,講到學佛的究竟意義上,應該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證悟”,也要求得個“解悟”才是。現在有一班人,就連多數的僧伽也包括在內,他不但不能行,連解也不肯向這地方解。大家常說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曉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還多得很呢。因爲善根淺薄故,聽見那樣玄妙,就朝著這玄妙的門頭做去。標奇立異,總想比別人不同。好出風頭,自立門戶,種種流弊,是現在隨常發現的。這都是由于過去生中愛好花樣的習氣,深入識田,學佛後,隨順我見習性,又自流露,這是頂不好的現象。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還者還歸“本源法界”。近來不是東立一個門庭,西立一個門戶,就是你障礙我,我障礙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長者,子孫很多,各人根機不同,故應機而說的法門也不同,無非令悟入本性。盡管法門雖多,我們修習佛法的人,總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長者子孫,堪爲士者令讀書,堪爲農者令務農,堪爲工者令作工,堪爲商者令經商,各執一業,不相妨礙。所以俗話常說:“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業。”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撐持佛的門庭,同爲大富長者子孫。但因爲不能兼顧,才各自分領一門。切不可自己學了這門,只說這門好,其余的都不好,自相殘殺,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與不分,各有好處,亦各有壞處。分是“行布”,不分是“圓融”,行布圓融不相妨礙,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諸宗皆所難免。應該對于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揚,不善者亦應指出,對他宗亦複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諸宗難免有流弊發見,是由于學者未斷煩惱故。若說這是通病還可以,因說人並連帶說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萬萬不可的。我們要明白學習佛法當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許多善智識,一樣的“是一非余”,而作誹謗他宗的言論,那就差之毫厘,謬之千裏了。這是說不分的好處。
再說分的好處。因爲我們壽命短促,知識力有限。盡此報身,尚難徹知一宗,何況多宗。是以一門深入,較之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強些。其所以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都由隨緣所轉,自己沒有主宰。人家給你高帽子戴起來,就改變方針,終至一無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牽轉。多學固然是好,但因壽命短促,故難以學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學好了,那麼佛法又不值錢了。單學“解”,一生還不會,何況還要學“行”呢!所以學佛法,要發長遠心,像中國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實宗、淨土宗、叁論宗、慈恩宗、禅宗、律宗、真言宗、天臺宗、賢首宗,隨學那一宗,也要幾十年功夫。若僅僅知道一點,沒有全盤研究,何能濟事。
晚學曉得自己根機驽劣,一宗都難修成,就只知道“律宗”爲出家人必須修的。律通諸宗,隨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爲無上菩提本,又當首重止持再學作持,律學好了,再選一宗精勤學習,可以增長功德。但是不能兼學,也無過失。惟是學他宗而不肯持戒,這就有過了。如學淨土而不參禅,而不持咒等俱無過,大家于此要具眼才好。設持戒好,于諸宗選擇與己根機相近的修學。若與性情相投,不與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學。譬如有人說禅宗…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