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岂可令其在生死海中?如是既得解脱,爱亦不碍。至于名利,为人人所贪。自己品行至臭,还希望人称赞,而不喜称赞他人。若回过头来,不争名不夺利,见人有少功德,即随喜赞扬是利他。利者人之所爱,起争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还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钱儿也。若能回过头来,不贪是自利。他人贪爱,即让与之,是利他。我佛如来,悲愍众生堕五欲网中,不知求出离。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为众生作标榜,佛初生时,相师言:“此太子必出家为法王;若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转轮王非同国王,仅为一国之君:金轮王王四天下,银轮王王三天下,铜轮王王二天下,铁轮王王一天下。佛舍国是舍财,舍妻子是舍色,舍位是舍名,舍王宫珍肴美味,日食一麦一麻,是舍食。雪山一坐六年,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是舍睡。五欲为人难舍而能舍,非浅浅修行,所能办到。盖已多生累劫熏修,舍已成性故也。众生若有此金刚王宝剑智,斩断五欲,即可超出三界。然亦非一日之功,由看破而至做到,久久修习,而后能成金刚剑智。是故对于情爱名利种种旧习,若能回头,即到彼岸。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弥陀佛是总相,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念普贤行愿品,即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何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呢?在十大愿中,一者、礼敬诸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岂有不礼敬的吗?二者、称赞如来。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无量光。念阿弥陀佛时即是称赞佛无量寿,无量光。世间法都是有量的,岁数最大不过六七十岁。赞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记得礼记赞人高寿,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到一百以外,就无赞词了。所以说世间人的寿是有量的,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寿。又世间上让人占得好处,人必称赞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光,同时所占的光,也更广大了。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法供、有财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赞佛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法供养”。又既以念佛为法供养,岂无一香一花为“财供养”吗?四者、忏悔业障。五停心观中所提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故知念佛即是忏悔业障。忏悔有三种: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三者、无相忏。取相忏者,念佛感应道交,得见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显加、有冥加,纵未见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忏者,犯戒须向大众僧求忏悔,以同名同号的佛很多。念一阿弥陀佛,即是向无量无数阿弥陀佛前求忏悔,亦通无相忏。法性无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与诸佛法身相应,亦与己之法身相应。清净法身,一法不立,故契无相理,即得消灭罪障,故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无相忏即实相忏,实相无相,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三种忏悔。五者、随喜功德。念佛法门,系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称赞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依教奉行念阿弥陀佛,岂不是随喜功德吗?六者、请转*轮。念佛就是请佛说法,求见相好,求见光明,也就是请佛说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机则显,无机则隐。能念得感应道交,就得见佛,就能闻法。念佛时岂不是请转*轮吗?七者、请佛住世。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八者、常随佛学。佛以因感果,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一切佛皆以普贤行为因,故普贤行为诸佛普因。又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岂不是常随佛学吗?九者、恒顺众生。常顺众生性,不顺众生相,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恒顺众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弥陀,故自性弥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无量寿,同一无量光,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含灵,皆具佛性,岂不念佛即是恒顺众生吗?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行具足无量福德,故云殊胜。六道众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圣人沉溺变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胜行,普为众生回向,生佛净土。约事相说,无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处处总成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虽说生西方净主,亦不出华藏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念佛具足十大行愿。若能读普贤行愿品大乘经,又能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当然上品上生。若不认字,不能读诵大乘经典,专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决定往生。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以清净心念十念,、不能往生。若心不清,一边念一边又打妄想,那么,想往生恐怕没有那样容易。所以念佛要口里念著,耳朵听著,心里记著,三业清净,字字分明的念,就会离苦得乐,决定生西。说多了打闲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齐念佛吧!
应当怎样学佛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虽多如牛毛,而毕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选佛场,怎么叫选佛场呢?无论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应的,自然就有觉悟。大家在一处一比,就显出来了。俗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优秀为人所钦,陋劣为人所弃。历代以来,选出的诸佛菩萨也不少,以佛在世时说,有九亿众生。于中有三亿众生,见佛闻法;三亿众生,或见佛,或闻法;三亿众生,不见佛不闻法。见佛闻法,证果的多,或证初二三四果,或证三贤,或证十地。其余三亿,或见佛得益,或闻法得益,决不像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这些人都是善根浅薄,没有选去。要是选去了,今日也不会这样苦恼。
佛法传到中国来,选出的亦不少。或由参禅中选出,或从念佛中选出,或由持咒中选出,或从学教里选出,各将本事跳龙门。到末法时代,学净土往生的也有,参禅悟道的也有。但是因为众生根机劣弱故,毕竟是中选者少,落第者多。
说到用功上,讲到学佛的究竟意义上,应该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证悟”,也要求得个“解悟”才是。现在有一班人,就连多数的僧伽也包括在内,他不但不能行,连解也不肯向这地方解。大家常说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晓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还多得很呢。因为善根浅薄故,听见那样玄妙,就朝著这玄妙的门头做去。标奇立异,总想比别人不同。好出风头,自立门户,种种流弊,是现在随常发现的。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爱好花样的习气,深入识田,学佛后,随顺我见习性,又自流露,这是顶不好的现象。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还者还归“本源法界”。近来不是东立一个门庭,西立一个门户,就是你障碍我,我障碍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长者,子孙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故应机而说的法门也不同,无非令悟入本性。尽管法门虽多,我们修习佛法的人,总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长者子孙,堪为士者令读书,堪为农者令务农,堪为工者令作工,堪为商者令经商,各执一业,不相妨碍。所以俗话常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业。”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撑持佛的门庭,同为大富长者子孙。但因为不能兼顾,才各自分领一门。切不可自己学了这门,只说这门好,其余的都不好,自相残杀,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与不分,各有好处,亦各有坏处。分是“行布”,不分是“圆融”,行布圆融不相妨碍,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诸宗皆所难免。应该对于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扬,不善者亦应指出,对他宗亦复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诸宗难免有流弊发见,是由于学者未断烦恼故。若说这是通病还可以,因说人并连带说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万万不可的。我们要明白学习佛法当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许多善智识,一样的“是一非余”,而作诽谤他宗的言论,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这是说不分的好处。
再说分的好处。因为我们寿命短促,知识力有限。尽此报身,尚难彻知一宗,何况多宗。是以一门深入,较之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强些。其所以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都由随缘所转,自己没有主宰。人家给你高帽子戴起来,就改变方针,终至一无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牵转。多学固然是好,但因寿命短促,故难以学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学好了,那么佛法又不值钱了。单学“解”,一生还不会,何况还要学“行”呢!所以学佛法,要发长远心,像中国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实宗、净土宗、三论宗、慈恩宗、禅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贤首宗,随学那一宗,也要几十年功夫。若仅仅知道一点,没有全盘研究,何能济事。
晚学晓得自己根机驽劣,一宗都难修成,就只知道“律宗”为出家人必须修的。律通诸宗,随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又当首重止持再学作持,律学好了,再选一宗精勤学习,可以增长功德。但是不能兼学,也无过失。惟是学他宗而不肯持戒,这就有过了。如学净土而不参禅,而不持咒等俱无过,大家于此要具眼才好。设持戒好,于诸宗选择与己根机相近的修学。若与性情相投,不与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学。譬如有人说禅宗…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