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參禅。一參參了十幾年,還不知道話頭的意義,就是與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與宿生的根基相近,應當更換方法才是。
學佛法要具擇法眼,擇法又要擇人。爲什麼說擇人呢?因爲是過來人故。但是擇人也不離法,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對于戒律有根據的人去親近。蕅益大師雲:“其人雖智淺,而信戒見地穩者,應親近之。其人智深,見地不正而非戒者,不應近之。”晚學雖無擇法眼,自覺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終于歸到淨土。但是上面才說佛的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既以法界爲歸,何又要歸向淨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門當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門,即不是法界。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立定目標,趣向淨土,即是以前所講“解要圓,行要方。”解圓,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願生他方,而願生西方。並且要生在西方蓮池的蓮臺上,上品上生。修行人應有大目標,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腳踏兩只船,或是一非余。應一門深入,總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罷!
四衆道場藥言
從古以來,出家的大德,一天都要算幾回賬。早上起來挨挨頭,我把頭發剃的光光,當出家人,爲的了生死,究竟生死了幾分沒有?到中午又摸摸頭自問自,又過了半天,生死了幾分沒有?到夜晚又摸摸頭,如是盤算。如果生死未了,煩惱宛然現前,就要痛哭流涕,如喪考妣。生死究竟怎樣了法呢?妄想漸少,煩惱減輕就是了了幾分生死。現在的人善根淺薄,即不能一日叁盤算,也應該一日一盤算。我常說出家人猶如擦臺布,給人家做佛事,求忏悔消罪過,好像是人家的臺子汙穢了,我們要替人家擦洗幹淨。可要善擦,把人家臺子擦淨,我們用的擦臺布還不染汙。不然的話,擦來擦去,別人的臺子雖然幹淨,我們的擦臺布也就穢汙破亂不能用了。雖是一個譬喻,卻甚恰當。我們怎樣才使這擦臺布不髒呢?就是給人家做佛事時,至誠懇切,心地清淨,妄想不生。仗佛力,仗法力使施主及其所追薦之人,鹹得利益,這就是自利利他。要是無誠心,一邊在念經,一邊在打妄想,而受人家的恭敬供養,那就成了髒臺布了。
諸位同學,究竟盤算了沒有?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果能放下萬緣,真實用功,得力很快。古人雲:“用在千日,悟在一朝。”那裏定規要許久功夫?譬如這一七間功夫用的不得力,打這時起就起覺照,精進專一用功。用的恰當,一枝香也能悟道。古時大德謂:“用功千朝,悟在一時。”就是說積千朝的功夫,因爲不得力,到末後才豁然覺悟,雖頓實漸。大家要知我們的心體,猶如古鏡本來光明,只以埋沒泥中不得顯現。一經出土,而又擦磨,便能顯出光明本體。就功用上說,就在各人隨時不忘覺照,善用其心。
再說到事相上,像淨蓮寺四衆共修的道場,幹的是很危險事。四衆共修道場,佛在世時頗爲盛行。每次法會,皆有四衆弟子。到了末法時代,這樣道場建一個倒一個,佛法受了很大影響。印光老法師不贊成建四衆道場,就是這個原因。究竟四衆共修能否舉行,完全系屬在人的知見正大與否,規矩嚴肅否。按律來說,所有方丈客主及各寮房,均不容許女衆久坐久談。雖自信心地光明,要行菩薩道,但亦要善護譏嫌。無論當衆背人,均非佛法不說。諸位聽了以後,在參加道場,和自己辦道場時,都要格外注意這一點。對于四衆共修,界限要嚴,大家要遵守才好。
淨蓮寺這種規矩是天然的,到這裏來的居士都是正知正見,爲佛法而來。我們自己仗佛冥薰加被,正念時刻現前。仗佛法光明加被,依賴戒法維持身心,並靠大衆僧力,互相監視,不令有犯戒的舉動。必須這樣在微細上注意,護持佛法。諸位的眼如收不住,我就要管束的。叁業俱不得掉舉,身非佛法不行,口非佛法不說。身口七支能護住,意業縱未清淨,亦足以減其勢力。意如樹根,身口如枝葉。伐去枝葉,雖有根在,不易生長。再加修行以佛法轉意業,顧不得起顛倒妄想,或轉念或歇念都是功夫。已有功夫的人,以歇念爲貴。設不能歇念則令轉念,總要自家做得主,向正念上念。轉念,歇念,下手不同,歸原無二,總要假淨念除染念。辦道場既有許多顧慮,閉門自修又落于小乘,佛诃爲焦芽敗種,所以定規要自利利他。一舉一動,不違佛的教誡,向護持佛法上著眼,這是出家人應遵守的。在居士一方面呢?請人修行,自己也不在修行之外,亦是自利利他。這一層看諸位有擇法眼否。在堂中隨喜念佛,出堂以後,仍要正念相續不斷。敲起鍵椎如是念,歇下鍵椎仍持正念不失。出入往返,常常如是。久之叁業即可清淨,降伏舊日習氣。一談閑話,即失去正念。應當注意的,我們都是站在一條戰線上,與魔軍共戰。古人雲:“叁人同心,其利斷金。”所以要群策群力,共同修行。我們能懇切至誠,爲護法檀越回向。利益衆生,即是利益自性衆生;好了人家,即是好了自家。諸佛如來,就是利益衆生而成佛的。藉一人爲發起之端,普爲一切衆生回向,則發起之人得益更大。一人發真歸原,十方世界消殒。願一切衆生入法界,即是法界心現前。功夫不在久,只在得力不得力。雖然只剩一枝香,在這一枝香能息念,好好用功,用的應,就能了生死。說多話打閑岔,還是好好的用功吧?
夢話
有兩句俗話:“什麼人說什麼話,叁句話不離本行。”因爲晚學是個做夢的人,所以好說夢話。說了好幾天的夢話,還未說完。昨天夢見一堂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各念各的,聽了很吵人,夢做的不大好。今天的夢,不是那樣了,異口同音,聽了令人倍增歡喜。昨天說半夜夢見了家家(即外祖母),以夢中夢來打比。所以說身心世界、我、我所都是幻化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二字,指夢幻泡影而言;應作如是觀者,六喻不可齊觀。先就夢觀。
把什麼事作夢觀呢?是將有爲法作夢觀。有爲法有“有漏有爲”、“無漏有爲”。怎麼叫有漏有爲呢?有漏者,以因感果,報盡就完了,猶如漏盆盛水,終必漏盡。這是就不修行人講,如一個因果漏了,又來一個因果。于是因因果果生死不了,名有漏有爲。有爲者,有爲有造,如是因,如是果,好不空好,壞不空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日子未到。怎麼又叫無漏有爲呢?無漏有爲,就是修行,亦是有爲有造,有因有果,一得永得,故名無漏。如持戒得大福報,習定得大自在,修慧開大心光。又者依教修行,能得十信、叁賢、十地、等覺、妙覺位次。好像世間做官,有品級似的。但世間官位,是無常法,塌了臺就算完了。出世間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這樣,登了叁賢十地永不再退。登初住不愁不登二住;乃至證等覺,不愁不成佛。故名無漏有爲。雖是無漏,但也是一個夢。不過這個修行的夢,雖有修有造,是向醒處造作。愈做修行的夢,愈醒的快。睡眠夢,時間短易醒;生死大夢卻很難醒,要修叁大阿僧祇劫方可醒。如此說來又豈尋常睡夢所能喻的。不過就夢境令人觀生死夢,所以說應作如是觀,即知道回向。怎麼叫回向呢?就是回惡向善,身心總要不離叁寶。因爲是向醒處,做這個夢不可不做的。人情恩愛的夢,愈做愈迷,是不可做的。在叁寶門下,雖是說夢話,是說醒夢的話。究竟這個生死大夢,怎樣才可以醒呢?當然有醒夢的方法。拿睡覺打個譬喻:睡著了的人,你要教他醒,怎麼他就能醒呢?須要轉他的迷夢心,向醒處喊哪!我們要醒生死夢,也是要轉迷夢心。怎麼轉法呢?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聲向自心上喊,喊久了就會醒的。但也關乎各人善根淺深,而定覺悟遲速。若是“爲山九仞,功虧一篑。”那麼一叫便醒。各人根機不等,若非頓超根機,必須多喊。參禅也是參的這心,教人參“念佛的是誰?”,參悟時即醒來了。從前宗門下有一巨指和尚,參禅悟了道。有人問他:“如何是的西來大意?”他把大指一豎,人家就開悟了。這就是“爲山九仞,功虧一篑”,隨拈一法,便能開悟的人。有一次又來一個人,請問佛法,適和尚不在家,侍者師對那人說:“和尚出去了。你若是要問佛法,我也有點呢。”那來問的人,就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也學和尚把大指一伸,那人也開悟了,歡歡喜喜走去。和尚回來後,侍者如實告知。和尚說:“啊,你還能令人悟道。好,我也來請問你。”隨喊道:“侍者師,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又把大指一伸,和尚已暗執刀在手,待其豎指時,便用刀把侍者師大指割去了。和尚又用藥爲之醫治,待其痛止,和尚又請問如何是佛法?侍者師又把手一豎。師父啊!大指沒有了,侍者師就向這沒有處也開悟了。這是巨指和尚提拔他的。因爲他令人悟道,自己未悟,才假方便指示他。所以要是根熟衆生,悟道因緣很多:或念佛悟道,或誦經悟道,或參禅悟道,或拜佛悟道。所以說念佛總要向著心念,不向心地用功,打總子也不會悟道的。
睡覺的迷夢,有人喊便醒。要想醒生死大夢,也要喊叫的。叫的方法,須以心印心,才能自夢境中叫醒。不過也有時節因緣,功夫成熟,一叫便醒。修道品、叁學、六度、萬行,一切佛法,雖皆是夢,而是金剛種子。吞到腹中,與穢汙不能安處,亂沖亂撞,把腸子沖斷了,金剛種子就出來了。佛法在煩惱心中,亦複如是。無論聽了一言半句,他都不跟染汙心在一處,因爲不能混在一起,所以要翻出來說,說了還要行。所以佛法不怕不懂,只怕不聽。聽了然後求解,久而久之,也會放光,與佛相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上而講有漏有爲、無漏有爲,這兩種界限,一定要劃清。有漏有爲,與法性相背,向有漏造作,是不會醒的。無漏有爲,與法性相順,向無漏造作,是能醒的。幾時能醒呢?按教典說,到八地菩薩地位,方醒了這生死大夢,知道以前忙著修行,忙著了生死,自度度他,原來都是南柯大夢,本來無衆生可度,無…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