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P5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可了。華嚴經上有個譬喻:“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爲欲度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猛勇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至不動地,一切功用靡不皆息。”這就是達妄本空。可是登初住也能達妄本空,不過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分別。登八地才究竟空,所以名爲不動地。

  既說修行是假的,我們又何必修行呢?但是若不修行,就不能覺,亦不能空煩惱。所以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必到覺後,方知是夢。八地菩薩雖證不動地,然而諸佛還要勸他起悲心,謂八地菩薩曰:“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發願,無邊衆生誓願度。”所以八地菩薩雖知是夢,還要廣行菩薩道,教化作夢衆生,令先知夢中之我空。因爲我執未空,不能空所夢見的種種法執。有時也二空齊說是夢的,我法二執破了,一切身心世界,不空自空。你我既曉得是夢,就要把迷夢叫醒,向自心中喚。自心喚自心,知道自己有個法身慧命,莫令自心,常在迷中。念佛時念自心,持咒時也是念自心。望著自心喊,大家醒醒吧!

  學佛從受戒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淨土,也莫說了生死的話。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爲不順習氣,所以發不起持戒心。故梵網經佛诃責不受戒衆生,畜生無異,木頭無異。這話怎麼講呢?因畜生不知善惡,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醜,不肯受戒,甘心下流,這不是與畜生無異嗎?又怎麼說木頭無異呢?衆生還有知覺,木頭連知覺也沒有,又不知痛癢。愚癡衆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癢呢?所以說木頭無異。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說:“嗳呀!佛法好嚴哪!”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不驚不怖。略舉旁人的一兩樣事,作個比喻聽聽:愚癡衆生就像燈似的,照遠不照近,見得到別人的壞處,就見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學在湖北時,也有受皈戒的。有個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說戒能持幾條受幾條,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聽了這話後,受四戒,哪四戒呢?殺盜妄酒四條,不受邪淫。我以爲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訴她說:“居士受五戒,只戒邪淫。”她聽了這話,還是不受淫戒。一個女人不能戒邪淫,豈不可恥嗎?豈不是甘心下流嗎?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著黑暗路走,不願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著黑路走,是對不對呢?少薰習就不知受戒的好處,不受的害處。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兩重罪,要是這樣打算盤,那可就打錯了。犯性罪也是要墮叁途的,在叁惡道中受夠苦出來,還是造罪墮地獄。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夠了,發願出來再受不再犯,那就會持戒了。譬如世間,作賊的捉去了,就受牢獄苦;受夠了出來,再偷東西,再坐獄,打總子也沒有完的時候。衆生不知向善,輾轉墮地獄,那些牛頭馬面鬼,一見就煩惱來了,說我費了許多氣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來了,又要我費力。常言六道輪回,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輪回也還好;在叁善道中多少年,在叁惡道亦多少年,也還好過,可又不是這樣。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惡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叁惡道中時長可怕。

  殺盜淫妄這四戒中,殺戒,自不殺人,還可以讓人殺我。盜妄都可以自不作,讓人作的因緣。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

  梵網經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要斷的,就看我們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是不能了生死的,說是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爲佛是觀機施教,看你根機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服門,此是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欲。不斷淫是世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知佛法味,就要斷淫,究竟斷淫,方斷生死根源。戒都有連帶關系。能究竟斷淫即犯無罪的殺戒,殺無明父,殺貪愛母。犯此殺戒,是殺生因種性,非殺父母之相,不但無罪,還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殺無明貪愛,則一人究竟斷生死;人人究竟殺無明貪愛,則大地衆生都是佛菩薩。但只是人都不肯這樣究竟殺。無明是根本無明,貪愛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業受報,不能達妄本空。故根本無明,又名發業無明;起惑造業,故貪愛又名潤生無明。如果下了種,沒有貪愛水澆,久了會幹,不能生長。無明種子爲因,譬如父;貪愛長胎,養胎譬如母。殺了這樣父母,究竟得解脫,即所謂“打得念頭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若不甘心墮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鐵一樣,燒燒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習氣。數數入火,數數捶打,豈是一下子打好的嗎?譬如諸位來叁寶門下,都不吃肉了。最初不吃是不是還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頭一起即起诃責,如鐵打掉一點渣滓。以此推度,只要發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練,受不來勉強受,持不來勉強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豈不是與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嗎?譬如打仗,敗了還打。佛法的仗,是正念與邪念打,敗了又來,要像久不死的團魚。正念是永遠不會死的,敗了再打,時久自然邪不勝正。所以說正念像不死的團魚,不怕持不了,只怕不發心。諸位受了戒,回去對于家庭眷屬親友,也要勸勉。佛菩薩大慈大悲,打總子不會怪我們犯戒的。可是護戒神未斷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雖慈悲我們,只怕我們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開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普勸家庭眷屬學佛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間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雲:“甯肯己身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將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礙我,不願意我修行,我聽從他,就是以佛法做人情。這個人情一送我就要墮苦,是不可送的。不要以爲順人情可以結緣,不順人情結不了緣;當知道這不叫結緣,是叫結冤。冤家有軟冤家,有強冤家。人人只知道有強冤家,不知道軟冤家。相打相罵的強冤家,還易防備,易躲避;惟有相親相愛的軟冤家最利害,纏裹生死海中,難出難離。軟冤家是些甚麼呢?好的朋友,好的親眷,好的父母,好的夫妻,好的兒女皆是。所以蓮池大師說:“觑破冤家,各自尋門走。你走你的陽關路,我過我的獨木橋。”蓮池大師對于湯夫人軟冤家,善于勸導說:“君不見東家郎,昨日街前猶走馬,今日棺內已眠屍。”又雲:“君不見西家婦,昨日門前倚闾望,今日家中已嚎喪。”如此勸來勸去,勸的湯夫人也發了道心,各自修行。軟冤家恐怕你修行與他不同路而障礙,猶如魔之子孫。佛出世教化魔子魔孫亦修行,魔就慌了神,恐怕子孫了生死,魔就沒有眷屬了。世間人若經商作賈謀名謀利,家屬均生歡喜;若說要出家,家屬都要反對。依從他們是順人情,只有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這是晚學曾用過的一個笨主意。本是應當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自度度他,有智慧的方能辦到,像蓮池大師那樣大智慧人,能度家親眷屬都發心,就是發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蓮池大師把五色金章、魚水夫妻、桂子蘭孫,都一筆勾了,才好走出生死路。要走出生死路,須衆善奉行。佛法度有緣人,當自家親眷屬度。但可度他,而不可被他轉。欲度家親眷屬,先要自斷殺,而後教他斷殺;先自斷盜,而後教他斷盜;先自斷淫,而後教他斷淫;先自斷妄,而後教他斷妄。佛爲大慈悲父母,視大地衆生,猶如一子。既是一子,豈能令走險道。佛所享受的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衆生未得,故婆心切切,說種種法,令衆生修行,亦得寂靜樂、覺法樂。應當依佛教修行,不應順衆生習氣。無量劫來,輪轉六道,設若屍骨不壞,能堆過須彌山;所流血水不幹,能積過大海水。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得的人身今已得,難聞的佛法今已聞,正好修行。佛在世時,以手撮地取土,謂聲聞弟子曰:“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六道中,人道衆生少,叁惡道衆生多。不信試舉人親見之畜生道言,飛的走的,以及昆蟲,種類繁多。于中以一蚊蟲類比,或以一蒼蠅類與人比,數目超過無量倍,況多種類呢?因爲人多造罪,少修功德,故易墮叁惡道,所以說,六道中人道最險。到叁惡道只是受報,不能造罪,所受之苦是在人道造的,升天亦在人道造的。人道之險是心險也。心極難收住,一時跑到地獄去,一時跑到餓鬼去,一時跑到畜生去,皆是一心。出家人都是發了菩提心,雖然已發菩提心,就能一變變到叁惡道去。怎樣變法呢?一念貪心起,即是變餓鬼;一念嗔心起,即是變地獄:一念癡心起,即是變畜生。要對治貪嗔癡,不但不貪,又能施舍,則反惡爲善;不但不嗔,還要慈悲,則反惡爲善。夫癡者,不明白之謂;當尊不尊,當敬不敬,不明尊卑上下之分,是爲癡。對于父母師長應尊之敬之,對于叁寶,尤須格外尊敬,因是法身父母故。不癡就翻成智慧。愚癡墮畜生道。因爲愚癡人別的不懂,還有一點知識,即是貪食貪淫,爲熟習氣,不學即知。人中只知貪食貪淫,是人中之畜,與禽獸相去幾希。貪墮餓鬼,就貪飲食說,千百年不聞槳水之名,常在饑渴之中,餓的七孔流血,饑火焦然。想吃吃不到,口想喝,喝不到口,而又餓不死,業報所感也。有一公案:有二餓鬼同伴覓食,多年不得,商議分開,各自覓之。一往城內,一在城外,約定孰先得食,即在城門口等候。在城外找飲食的找了很長年月,還是未找著,恐其伴找不著,就還到城門口等候,不知等了若幹年歲,方見其伴歡天喜地到來。問其得何美味?頻自滿足的回答曰:“有偏你,今日得著一滴痔血吃了。”便問你在此候了許多時間?答曰:“我在此站著守候,見城牆已叁傾叁修矣。”此是餓鬼之苦。嗔墮地獄,地獄有諸種,皆是化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墮到镬湯地獄,在油鍋炸死了又變一個。食已炸死之肉,食已又跳下鍋去炸,叁惡道有這樣痛苦,都是在人道造的惡因。大家要痛念生死苦。出家的對于同參道友,在家的對于眷屬,皆宜互相勸勉。若不教化他人,而欲一人了生脫死,沒有那樣解脫的。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慶喪事,必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爲第一福田;佛涅槃後,佛法寄托僧,以供僧爲第一福田。一家辦喜事,在街上到處覓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應供。受人財施應有法施,爲說偈曰:“可歎衆生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裏煮。”這樣看起來,人在世間,有何意味?孫兒娶祖母,是軟冤家相纏;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裏煮,是強冤家相遇。冤冤相報,酬償不已。楞嚴經雲:“汝負我命,我還汝債。”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對于不同志的眷屬,要起敬起孝,善爲勸說同修佛法。如實在不能勸歸到同修,則只有一刀兩斷,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

  附錄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爲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叁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祿 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叁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谄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爲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在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