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可了。华严经上有个譬喻:“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猛勇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至不动地,一切功用靡不皆息。”这就是达妄本空。可是登初住也能达妄本空,不过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分别。登八地才究竟空,所以名为不动地。
既说修行是假的,我们又何必修行呢?但是若不修行,就不能觉,亦不能空烦恼。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必到觉后,方知是梦。八地菩萨虽证不动地,然而诸佛还要劝他起悲心,谓八地菩萨曰:“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发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所以八地菩萨虽知是梦,还要广行菩萨道,教化作梦众生,令先知梦中之我空。因为我执未空,不能空所梦见的种种法执。有时也二空齐说是梦的,我法二执破了,一切身心世界,不空自空。你我既晓得是梦,就要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自心唤自心,知道自己有个法身慧命,莫令自心,常在迷中。念佛时念自心,持咒时也是念自心。望著自心喊,大家醒醒吧!
学佛从受戒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为不顺习气,所以发不起持戒心。故梵网经佛诃责不受戒众生,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这话怎么讲呢?因畜生不知善恶,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丑,不肯受戒,甘心下流,这不是与畜生无异吗?又怎么说木头无异呢?众生还有知觉,木头连知觉也没有,又不知痛痒。愚痴众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痒呢?所以说木头无异。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说:“嗳呀!佛法好严哪!”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不惊不怖。略举旁人的一两样事,作个比喻听听:愚痴众生就像灯似的,照远不照近,见得到别人的坏处,就见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学在湖北时,也有受皈戒的。有个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说戒能持几条受几条,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听了这话后,受四戒,哪四戒呢?杀盗妄酒四条,不受邪淫。我以为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诉她说:“居士受五戒,只戒邪淫。”她听了这话,还是不受淫戒。一个女人不能戒邪淫,岂不可耻吗?岂不是甘心下流吗?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著黑暗路走,不愿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著黑路走,是对不对呢?少薰习就不知受戒的好处,不受的害处。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两重罪,要是这样打算盘,那可就打错了。犯性罪也是要堕三途的,在三恶道中受够苦出来,还是造罪堕地狱。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够了,发愿出来再受不再犯,那就会持戒了。譬如世间,作贼的捉去了,就受牢狱苦;受够了出来,再偷东西,再坐狱,打总子也没有完的时候。众生不知向善,辗转堕地狱,那些牛头马面鬼,一见就烦恼来了,说我费了许多气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来了,又要我费力。常言六道轮回,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轮回也还好;在三善道中多少年,在三恶道亦多少年,也还好过,可又不是这样。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恶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三恶道中时长可怕。
杀盗淫妄这四戒中,杀戒,自不杀人,还可以让人杀我。盗妄都可以自不作,让人作的因缘。杀我盗我骗我者,作随缘消旧业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随缘消旧业想的,这个业是不能随缘消业的。别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双方犯戒,这个因果无有了期。定规要从此一刀两断,绝对不淫才好。
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要断的,就看我们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是不能了生死的,说是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看你根机浅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服门,此是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知佛法味,就要断淫,究竟断淫,方断生死根源。戒都有连带关系。能究竟断淫即犯无罪的杀戒,杀无明父,杀贪爱母。犯此杀戒,是杀生因种性,非杀父母之相,不但无罪,还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一人究竟断生死;人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大地众生都是佛菩萨。但只是人都不肯这样究竟杀。无明是根本无明,贪爱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业受报,不能达妄本空。故根本无明,又名发业无明;起惑造业,故贪爱又名润生无明。如果下了种,没有贪爱水浇,久了会干,不能生长。无明种子为因,譬如父;贪爱长胎,养胎譬如母。杀了这样父母,究竟得解脱,即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若不甘心堕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铁一样,烧烧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习气。数数入火,数数捶打,岂是一下子打好的吗?譬如诸位来三宝门下,都不吃肉了。最初不吃是不是还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头一起即起诃责,如铁打掉一点渣滓。以此推度,只要发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练,受不来勉强受,持不来勉强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岂不是与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吗?譬如打仗,败了还打。佛法的仗,是正念与邪念打,败了又来,要像久不死的团鱼。正念是永远不会死的,败了再打,时久自然邪不胜正。所以说正念像不死的团鱼,不怕持不了,只怕不发心。诸位受了戒,回去对于家庭眷属亲友,也要劝勉。佛菩萨大慈大悲,打总子不会怪我们犯戒的。可是护戒神未断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虽慈悲我们,只怕我们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开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普劝家庭眷属学佛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宁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将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碍我,不愿意我修行,我听从他,就是以佛法做人情。这个人情一送我就要堕苦,是不可送的。不要以为顺人情可以结缘,不顺人情结不了缘;当知道这不叫结缘,是叫结冤。冤家有软冤家,有强冤家。人人只知道有强冤家,不知道软冤家。相打相骂的强冤家,还易防备,易躲避;惟有相亲相爱的软冤家最利害,缠裹生死海中,难出难离。软冤家是些甚么呢?好的朋友,好的亲眷,好的父母,好的夫妻,好的儿女皆是。所以莲池大师说:“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过我的独木桥。”莲池大师对于汤夫人软冤家,善于劝导说:“君不见东家郎,昨日街前犹走马,今日棺内已眠尸。”又云:“君不见西家妇,昨日门前倚闾望,今日家中已嚎丧。”如此劝来劝去,劝的汤夫人也发了道心,各自修行。软冤家恐怕你修行与他不同路而障碍,犹如魔之子孙。佛出世教化魔子魔孙亦修行,魔就慌了神,恐怕子孙了生死,魔就没有眷属了。世间人若经商作贾谋名谋利,家属均生欢喜;若说要出家,家属都要反对。依从他们是顺人情,只有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这是晚学曾用过的一个笨主意。本是应当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自度度他,有智慧的方能办到,像莲池大师那样大智慧人,能度家亲眷属都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莲池大师把五色金章、鱼水夫妻、桂子兰孙,都一笔勾了,才好走出生死路。要走出生死路,须众善奉行。佛法度有缘人,当自家亲眷属度。但可度他,而不可被他转。欲度家亲眷属,先要自断杀,而后教他断杀;先自断盗,而后教他断盗;先自断淫,而后教他断淫;先自断妄,而后教他断妄。佛为大慈悲父母,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既是一子,岂能令走险道。佛所享受的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众生未得,故婆心切切,说种种法,令众生修行,亦得寂静乐、觉法乐。应当依佛教修行,不应顺众生习气。无量劫来,轮转六道,设若尸骨不坏,能堆过须弥山;所流血水不干,能积过大海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难得的人身今已得,难闻的佛法今已闻,正好修行。佛在世时,以手撮地取土,谓声闻弟子曰:“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六道中,人道众生少,三恶道众生多。不信试举人亲见之畜生道言,飞的走的,以及昆虫,种类繁多。于中以一蚊虫类比,或以一苍蝇类与人比,数目超过无量倍,况多种类呢?因为人多造罪,少修功德,故易堕三恶道,所以说,六道中人道最险。到三恶道只是受报,不能造罪,所受之苦是在人道造的,升天亦在人道造的。人道之险是心险也。心极难收住,一时跑到地狱去,一时跑到饿鬼去,一时跑到畜生去,皆是一心。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虽然已发菩提心,就能一变变到三恶道去。怎样变法呢?一念贪心起,即是变饿鬼;一念嗔心起,即是变地狱:一念痴心起,即是变畜生。要对治贪嗔痴,不但不贪,又能施舍,则反恶为善;不但不嗔,还要慈悲,则反恶为善。夫痴者,不明白之谓;当尊不尊,当敬不敬,不明尊卑上下之分,是为痴。对于父母师长应尊之敬之,对于三宝,尤须格外尊敬,因是法身父母故。不痴就翻成智慧。愚痴堕畜生道。因为愚痴人别的不懂,还有一点知识,即是贪食贪淫,为熟习气,不学即知。人中只知贪食贪淫,是人中之畜,与禽兽相去几希。贪堕饿鬼,就贪饮食说,千百年不闻桨水之名,常在饥渴之中,饿的七孔流血,饥火焦然。想吃吃不到,口想喝,喝不到口,而又饿不死,业报所感也。有一公案:有二饿鬼同伴觅食,多年不得,商议分开,各自觅之。一往城内,一在城外,约定孰先得食,即在城门口等候。在城外找饮食的找了很长年月,还是未找著,恐其伴找不著,就还到城门口等候,不知等了若干年岁,方见其伴欢天喜地到来。问其得何美味?频自满足的回答曰:“有偏你,今日得著一滴痔血吃了。”便问你在此候了许多时间?答曰:“我在此站著守候,见城墙已三倾三修矣。”此是饿鬼之苦。嗔堕地狱,地狱有诸种,皆是化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堕到镬汤地狱,在油锅炸死了又变一个。食已炸死之肉,食已又跳下锅去炸,三恶道有这样痛苦,都是在人道造的恶因。大家要痛念生死苦。出家的对于同参道友,在家的对于眷属,皆宜互相劝勉。若不教化他人,而欲一人了生脱死,没有那样解脱的。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庆丧事,必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为第一福田;佛涅槃后,佛法寄托僧,以供僧为第一福田。一家办喜事,在街上到处觅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应供。受人财施应有法施,为说偈曰:“可叹众生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样看起来,人在世间,有何意味?孙儿娶祖母,是软冤家相缠;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是强冤家相遇。冤冤相报,酬偿不已。楞严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假如学佛法不划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脱死。对于不同志的眷属,要起敬起孝,善为劝说同修佛法。如实在不能劝归到同修,则只有一刀两断,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间,念兹在兹,将生死斩断两截,精进勇猛的修行。
附录憨山大师劝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禄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在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