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

  慈舟法師講述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發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一心念佛心轉境,十方世界皆彌陀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一切衆生由業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叁世因果不昧

  破我法二執圓成菩提

  叁性

  念佛法門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念觀音聖號要知道怎樣名爲觀音?應顧名思義,因義知名。又者名實相稱,因果相稱。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有六步功夫。去年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講過一次。這種道理很微細,聽了一次,恐怕還不易了解。今天有請法的,請講觀世音菩薩耳門圓通的功夫如何用法,所以再講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言行深者,就是般若行深。般若即智慧,智慧行不但要深,還要究竟圓滿才能到彼岸;到彼岸即因圓果滿,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即因圓。因該果海,觀音菩薩亦稱觀音如來;果徹因源,觀音如來亦稱觀音菩薩。約功行說,證聞性,耳門圓通;約位子說,自博地凡夫經過叁賢十地,已至佛位。就功夫說,觀音反聞功夫有六層,雖說有六步,實則菩薩所行,如鳥飛空,飛千裏而無千裏迹相;菩薩修行,亦複如是。既無修行迹相,焉有六層之數?爲令衆生有摸索處,故于楞嚴會上自述用耳根圓通功夫,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叁摩地即是禅定智慧。此等功夫,根根都好用,只以衆生根機及因緣各有不同,故下手有異。如來于楞嚴會上問菩薩、聲聞本何法而得圓通?二十五聖各說各的圓通,有二十五種,即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或以一根得圓通,或以一塵一識一大得圓通。觀音自述耳根圓通。圓通者,圓滿通達自性,即明心見性也。如來命文殊菩薩揀圓,何者對娑婆世界衆生之機而易修?文殊菩薩揀取觀音菩薩耳門圓通爲最殊勝,因此方之人耳根聰明,入法易也。觀音菩薩用反聞功夫證圓通,你我要證圓通,亦應如是反聞。文殊菩薩贊觀音耳門圓通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反聞聞自性,爲諸佛同證,既反聞法門易修契機,所以講講觀音的圓通。

  反聞功夫有六步,六步除六結。有結是生死,解結則了生死。

  “初于聞中入流忘所”此二句是第一步功夫,空動相即解動結。

  初于聞中是觀音菩薩在古觀音如來處,得了修行方法,最初修時自聞中修的反聞聞自性。性乃本性,非習種性。習種性如眼見色的見性,見了起分別,就是差別性。此是生死,虛妄不實。眼見色不能聞聲,彼此不能通,一根如是,根根皆然。性種性是通的,乃根性、塵性、識性,唯一無二的本性,一切諸佛皆稱此性而成佛。

  入流忘所者,入對出說。一切衆生聽外面音聲,真性隨緣往外流,而不知緣虛妄之法,此性亦變爲虛妄。若欲了生死,就要將本性收攏起來,即是反聞自性的功夫,不令耳根聞性放逸去分別聲。不但耳根要反過來反聞,根根都要反過來,眼反見,鼻反嗅,舌反嘗,身反觸,意反覺。現在說耳根,即是使耳根真性不要往外流。入流是隨順法性流,出流是隨順根塵流。向內流,全妄成真;向外流,全真成妄。功夫用上去即入流,入流則忘所。所即聲塵。忘音聲之相,聽而不聞,則不被音聲所轉,亦即是不爲色塵等所轉。色塵爲聲音所依故,風聲、雨聲、車聲、馬聲、男聲、女聲,音聲雖有多種,然不出可意聲、不可意聲二種。用功的人,不但壞音聲不聽,好音聲亦不聽。因爲音聲都是有對待的,能反聞自性,忘所聞聲,則離對待而動結解。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第二步空靜相,即解靜結。

  不聞音聲動相,覺得有靜相,還是向外分別的生死。何以故?對動而言靜,有對待故。反聞功夫漸深,忘卻塵境,故所入寂。法性爲所入,觀智爲能入。觀智即始覺智也。以始覺智反聞本覺理,轉識成智。功行深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明明白白不生。又者絕對不生,故曰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第叁步空能聞之根相,即解根結。

  如是者,仍是反聞聞自性。反之又反,聞之又聞,反聞功深,不但所聞動靜二相盡,能聞根相亦盡。論反聞功夫確只一個,雖然說有六步,總是一個聞性。反之又反,聞之又聞,以至聞到明心見性爲究竟。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第四步空覺相,即解覺結。

  盡聞不住者,根相雖空,還有能覺根盡的念頭,並此念頭也要打消。既有能覺之念,仍是微細分別的生死。盡聞二字,承上能聞所聞俱盡也。盡聞若住,則半途而廢。不住即是用功,反之又反,聞之又聞,破微細覺心。覺有二,即能覺所覺。覺心是能覺、能聞之根,所聞動靜二相是所覺,所覺第叁步已空,此是空能覺之心。因有能覺,還是對所覺之念。有念還未踏到真如實性,故應空覺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第五步滅空相,即解空結。

  能覺所覺皆空,還要空到極處,不空到極處,就不能圓滿。如要空覺極圓,還空空。因爲要知是誰知道空的,還是心中微細的空念,故須打消此微細之空念而滅空結。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此第六步滅滅得體,即解滅結。

  滅從何立,對生之滅也。生如上動生乃至空生皆滅矣。今對生之滅非真滅,所以要將此滅亦滅去。滅生之滅既滅,故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破生相無明矣。

  反聞功夫到第六步生滅既滅,則涅槃理現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性是寂滅理,心是常照智。理智圓明,故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蓋以法性湛寂,如如不動。不被聲轉是超越世間凡夫而無動相、靜相,及人我執分別;不著空相覺相,是超越出世間二乘人。因出世間有空相、覺相,悟偏空而有空相,悟偏真而有覺相,皆是聲聞辟支佛境界。並且不但超過世間凡夫、出世聲聞,亦超過叁賢十地菩薩。菩薩雖亦能超過二乘而未究竟,還是生相,無明未破故。觀音菩薩聞性圓證,超越叁乘人,故成圓滿大覺,與佛齊等。獲二種殊勝:一者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與衆生同一悲仰。所以能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衆生同一悲仰者,因菩薩證圓明心,故上與佛通,下與衆生通。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慈而曰力者,謂菩薩之慈悲,中有利生之作用也。慈能與樂,故曰慈力。與樂即是拔苦,故亦即具足悲力。觀音菩薩得有十方諸佛慈悲,又得有十方諸佛之力,豈從外得?還是自己本具的。不惟觀音具足,人人本皆具足,而爲六結所結,故有生、佛之別。有結是生死凡夫,結解即與諸佛同等。

  六結中前叁結解,破分段生死;後叁結解,破變易生死。

  衆生仰望諸佛救衆生,觀音菩薩亦在衆生心中仰望諸佛救衆生。有發真心求觀音菩薩者,即是自心中觀音菩薩求救自心中衆生。你我用功要像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即可證諸佛所證之性而成佛。故文殊菩薩贊曰:“十方叁世佛,一路涅槃門,非唯觀世音,我亦從中證。”你我如想得到觀音耳根圓通,盡管反聞聞自性,一直聞到明心見性,成圓滿覺。念佛念菩薩,功用皆同。若用反聞一個法門,一門通一切門通,亦通華嚴叁觀。大家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時,須向自心上聽,向自性上聽。

  觀音證聞性,聞性即心體。體大故相大,相大故用大。聞性充塞虛空,遍滿法界,極大無比,是體大;本覺理有幾大,始覺智有幾大。從體起覺。稱性而覺是相大;聞證自性時,即以如如智契如如理,自顯觀音大用,遍聞一切音聲,乃至微細昆蟲音聲,或悶在肚裏音聲,都能盡聞,是用大。楞嚴經贊聞性曰:通真實,圓真實,常真實。隔牆能聞,故曰通真實;十方圓聞,故曰圓真實;睡亦能聞,故曰常真實。大家若用反聞功夫,較其他法門日劫相倍。但此是微細功夫,必須用之又用,久之或者得個門徑。功夫用得深,則得益深;功夫用得淺,則得益淺。較參禅容易,因參禅難得個下手處,此則曆曆孤明的,動也如是聞,靜也如是聞。究竟能聞的是誰呢?又有幾大的界限呢?大家聞一聞看。

  發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處呢?在我們心中,佛即心而心即佛故。然心又有何功德呢?心有覺悟之功德,我輩衆生心迷,故無功德。然衆生本有功德與諸佛之功德不差毫厘。佛之功德也是由衆生發菩提心而成就的。不說在家居士未專學佛法,就是專學佛法的出家人,還有會不過這意思來的。華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應常作如是觀,否則難覺悟。

  釋迦佛令我等衆生念阿彌陀佛,究竟阿彌陀佛是何處來的呢?可以說是我們心中所化的,釋迦佛化的。約化身說,才有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釋迦佛,阿彌陀佛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佛佛互爲主伴,提起一佛爲主,余佛皆伴。主爲能化,伴爲所化,佛佛道同。又阿彌陀佛及釋迦佛,皆毗盧遮那佛所化。毗盧遮那佛即性,報佛即相。法報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現一切諸佛。以上所講皆是有根據的。常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華嚴經雲:“一華藏世界海即一佛之報土,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爲一世界種,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爲一華藏世界。”乃毗盧遮那佛之報土,此去西方十萬億佛土,較十不可說刹塵數,不過一篑土微塵而已,故古人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普通人只知富有四海,貴爲天子,爲富貴之極。然佛是富有華藏世界,貴爲九界獨尊。一華藏世界中,東方有無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皆爲一毗盧遮那佛之報土,故一華藏世界即有一毗盧遮那佛,其中無窮世界皆有此身,然此無窮世界皆一佛所化,故無二體。如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者。”毗盧遮那佛即衆生法身。而毗盧遮那佛是已成之佛,…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