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衆生心中現;衆生是未成之佛,在佛心中現。雖說諸佛乃衆生心中所現,而衆生不知,因衆生無始劫來在迷故。凡聖無別法,唯一心之迷悟耳!法身是心體,報身是心相,化身是心用。心迷,故體相用皆迷。若一念念佛,可一念悟;念念念佛,念念悟。口雖如此說,心中衆生之執著放不下,總覺得佛是我念之佛,爲我見所縛;又有你我男女之相,是爲人見所縛、衆生見及壽者見種種縛著。若能將佛念成自心,則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四相皆空。念佛時如此想,則知萬法唯心,但切不可妄自承當,須切實用功。一念念佛一念現,念念念佛念念現。法身報身化身,皆一體一心故。非回光返照念佛不可。念佛報身顯自心佛寶,念佛法身顯自心法寶,念佛化身顯自心僧寶。法寶即法身,佛寶即報身,僧寶即化身故,不要當面錯過。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那怕念上千句萬句,念不歸一,只能種些許善根而已。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約位說,須經十信叁賢,你我連十信位都夠不上,所以要著力的掃,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何謂雜念呢?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華嚴經十地品雲:“從初地乃至十地,尚須念念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況凡夫乎?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你我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若信不真,願不切,一生到老也不得真實的受用。
念佛的好處,十方諸佛異口同音,盡未來際說,都說不完。故要常靠佛法僧,即念念皈依不舍。你我口中都會說是叁寶的弟子,那裏肯真實依靠喲!所以總被境轉,就是活佛也莫奈我等何。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字字皆給衆生下的阿伽陀藥,令衆生自轉自悟。佛與衆生只在一迷一悟耳,迷如隔萬重山。孟子曾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推人之所以異于佛也亦幾希,豈非只在一迷一悟之間而已。因要轉迷還悟故,須皈依佛法僧。叁寶中隨依一寶亦足以轉煩惱心成清淨心,久久自有功效。俗語:“杵頭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如有相之法轉之,實難轉此無相心法,說易即易如反掌,說難亦難如登天。昔龐居士說:“難哪難,十擔油麻樹上彈。”龐婆婆說:“易呀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靈照姑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饑來無念自然吃飯,困來無念自然眠。有念即衆生,無念即佛。因有念不了故,念無念之佛以治之。你看倒底是易是難。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如此著力,怎樣都是隔靴搔癢。釋迦非是生來的釋迦,彌勒亦非自然的彌勒,彼即丈夫,我亦爾。說的不相幹,父子上山還是各自努力的好。
一心念佛心轉境,十方世界皆彌陀
大家聽華嚴經,須依之修行,則成佛快。何以故?聽了華嚴經智慧廣大,堪修圓融法門故。故曰:“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若智不圓,則圓法還是偏法,實法還是權法,大法還是小法,出世法還是世法。因隨世間心轉故,則出世法還是世法,故曰一切法唯心轉。
前日講華嚴懸談十種緣中第叁依主者,主即法主,乃合十法界爲一身,亦即合叁世間爲一身。十法界者,四聖六凡爲正報;叁世間者,有情世間、正覺世間爲正報,器世間爲依報;叁世間爲一法主。要知此義從何下手呢?不知諸位琢磨了沒有?晚學琢磨就此一句阿彌陀佛,即叁世間以爲一身,彌陀經上水鳥、樹林、一切有情、無情皆演法音;約樹有七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是器世間說法;約鳥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及共命之鳥,是有情世間說法。又有觀音勢至清淨海衆說法,于海衆中,除去出世叁乘,余皆凡夫,同一佛身。故聲聞緣覺,菩薩乃至凡夫說法,皆是佛說。白鶴孔雀等畜生乃非畜生,皆阿彌陀佛。經雲:“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故白鶴阿彌陀佛,孔雀阿彌陀佛,鹦鹉阿彌陀佛,舍利阿彌陀佛等等,實皆佛一身。佛爲何現畜生身呢?爲令法音宣暢流傳,故須現各種身,此爲有情說法。至無情說法,“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法,此爲無情說法。是故學佛法人,須于此中觀想,以起信心。即知佛實以叁世間爲一身。佛法難信之法,有智慧者能生信心,無智慧者難信故。
推而廣之,不但西方水鳥樹林是佛說法,即此世界之有情無情音聲,亦皆佛說法。明朝朱太祖與劉伯溫行軍,至山中聞杜鵑鳥聲,朱太祖即向劉伯溫曰:“此鳥叫聲,頗似說話,究竟所說爲何?”劉伯溫曰杜鵑對聖駕說:“獨掌山河。”朱太祖很高與。又問:“對你說的什麼?”答對臣說:“輔弼山河。”又問:“對農夫說的什麼?”曰:“麥黃快割。”彼以世間心聞則世間法矣,若以念佛心聞杜鵑聲,豈非阿彌陀佛麼?所謂心妙法妙,一切音聲皆微妙。音聲,不可思議音聲。如上次講,有一誦華嚴經法師,令八十人各持一卷聽之。法師誦時,聽之者皆是各人所持之卷。此乃聽經人及法師之心妙故,將凡音轉成妙音。如我們上殿念阿彌陀經與八十八佛,字字與木魚相應,此木魚聲聲出字,與所誦無異。大家要向此處領會,那個不是妙境?那個不是妙音?如坐火車輪船時,其機械的響聲,我們心中若隨之念佛,彼聲即是佛聲。西方之人念念念佛法僧,故水鳥樹林皆出法音。我們心中若念念念叁寶,自然不離念佛念法念僧,隨心變現故。此種境界皆佛所使,佛即在我們心中。歸功于佛,皆佛威神之力;歸功于己,即自心大方廣之力。我體即同佛體,念念如是觀想,則自心即成佛心,自然福足慧足。照此法想,照此法作,自然皆與佛同。若與佛背道相馳,佛還是佛,衆生還是衆生。能善觀想,聽華嚴經,哪怕一句半句,皆種下了金剛種子。念彌陀經,即華嚴境界,皆妙境。你我在此華藏世界中造罪,自然正報變成苦惱衆生,依報變成荊棘瓦礫,一變一切變。佛身者法身也,法身無二體,一切國土山河大地,皆此變現,一切有情無情,一人成佛同圓種智,故皆能說法。諸佛遍你我心中,暗暗加被,令我等轉惡歸善。你我有一念善念,須知皆佛加被者。故知恩者當供養佛以報佛恩。所謂利益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如說修行供養等,即報佛恩。我之大即佛之大,我之方即佛之方,我之廣即佛之廣,大方廣是整個的,用的不對,即敵體相違;用的對,即叁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即智慧之力,無畏亦屬智慧。不能發揮與佛相同之大方廣,即被魔所魔。煩惱現前不是起貪心,即是起嗔心癡心,起惑造業。犯戒者,佛心即成衆生心。若念念依叁寶修行,所受戒,念念持之幹淨,則衆生心可成佛心。只看衆生會轉不會。華嚴發願文雲:“願生生世世眼中常見如是經典,耳中常聞如是經典,口中常誦如是經典,心中常悟如是經典,手中常書如是經典。”如此即成福慧二嚴,即成兩足尊矣。五濁穢汙世界,佛法不欺人,只怕人自欺。希望大家在六根門頭好好轉,轉念衆生之念,念阿彌陀佛。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無定相,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以我們這淺淺的根器,學佛法中淺淺的小乘都覺得很難。何以故?因小乘尚須看得破身心世界無我。一切衆生不能轉凡成聖,不離六道生死,皆爲我所系故。我見不破,連小乘尚構不上,況大乘之頓教法門?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
這幾天我們講的教典中有雲:“頓教之佛,法性身住法性土。”法性身者,無身相故,即無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以無相之身住無相之土,故曰法性身住法性土。然法性身住法性土,究竟作什麼呢?還是度衆生。但衆生有相,不離世間,況頓教不立文字,若用世間話解釋甚難,故曰:“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又雲:“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到底法性身住法性土,度哪些衆生呢?能明此理,方知有生可度,即無能度所度。所謂法身無相,必還依相,安得不依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不計著而已。其心念念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又者如如智即法性身,如如理即法性土,如如智不離如如理。身心世界宛然現前,而不計身心世界。以此不計之身來度可以離念的衆生,而離念衆生是離一切雜念,只念佛法僧:若有機緣聞法,即刻離念。所以可離念的利根衆生,說放下即放下,故爲頓教佛所接。但此離念衆生,究竟是何等人呢?常聽善知識講:“終日吃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穿衣不曾沾著一縷紗。”因人法俱空故。終日吃飯乃隨緣應事,其心乃如如智觀如如理,其身乃法性身住法性土,而身心皆不在飯上。儒教亦有:“君子食勿求飽,居勿求安。”亦似此義。不如此即咬破米了。何謂咬破米呢?因只在飯上起分別,不是覺得味不好吃,即是覺得色惡不食。如此則身心世界毫未放下,以起分別故。能食者爲正報,所食者爲依報,一放不下,一切皆放不下。用功之人吃飯無分別心,即頓教所接機。又終日穿衣只在衣上起分別,衣長衣短,材料好壞。用功之人非不穿衣,然以無分別心,將身心世界一帚掃淨,只有如如智契如如理。雖說頓教隨順禅宗,但念佛法門亦頓亦圓,故曰:“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何況漸頓。念佛法門中,念一佛即念多佛。念一佛是念自性佛,自性與十方叁世佛本不可分,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得不圓?既念佛圓滿,則圓消一切業障,圓斷一切煩惱。身心一轉一切轉,即圓教;身心一放下,一切放下,即頓教。身心分別一點一點的放下,即漸教;若一點都放不下,即凡夫。凡夫念一句佛號,縱不能頓而且圓,也得種點善根。有朝一日善根成熟,即可轉凡成聖。由此看來,我們凡夫即使轉凡成聖,都很難,何況圓念佛,頓放下。但任何人都想學好,須知萬丈高樓從地起。解要圓,行要方。莫要捏著鼻子哄眼睛…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