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要說我是個圓念佛的人,我是個頓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說的話不說,即叁業轉。先從身口意叁業作起,口非佛法不說,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這樣才能轉凡成聖。但還要時刻考查自己究竟轉得動,轉不動?世間事引誘我,我斷盡了沒有?還作不作?貪嗔癡還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無財色名食睡之緣不起,若有緣還起不起?乃至口中不當說之話還說不說?叁業不被境動轉,才可說轉凡成聖。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彌陀佛,來打消世間之叁業。要說之話,以一句阿彌陀佛易之。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說多話打閑岔,要轉凡成聖,還是好好念佛。
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四句頌,希望諸位常頌,常觀想。十方者約處,乃橫遍一切處;叁世者約時,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處一切時,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若約現在說,即現座道場之佛;約過去說,即久遠劫前已涅槃之佛;約未來說,即九法界一切衆生皆未來之佛。但以位高修行精進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進者成佛則遲。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補處,如觀音勢至等,皆上位菩薩。又觀音即勢至,勢至即觀音,觀音勢至即彌陀。觀音表悲,勢至表智,悲智雙運,則共成阿彌陀佛。叁聖一際,故同一法身。所謂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何以說叁聖一際呢?因體是一際故。何以有叁身?用以差別故。約東土叁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表智,普賢表悲,合起來,即是毗盧遮那佛。佛陀耶兩足尊,即福足慧足。若說福足慧足,人人本具,與諸佛共;不過在迷,未修顯故。猶如古鏡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業苦。世間有多少衆生,即有多少古鏡埋在叁界臭泥中。能將古鏡擦幹淨了,即顯福報;磨光明了,即顯智慧。我們須如何擦法呢?要仗叁寶之力:念佛契佛寶,念法契法寶,念僧契僧寶,以叁寶因緣將古鏡拿出擦摩。
今天有個好因緣與大家說話,諸位藉此機會,將古鏡拿出來擦磨。明日爲文殊菩薩聖誕,早晨要念普佛,今日爲文殊菩薩暖壽。文殊菩薩智慧極大,故爲法華經中之上首,重智慧故。華嚴會上以普賢菩薩爲上首,重行門故。以行顯慧,故當拜文殊菩薩。希望文殊菩薩之智慧,在我們心中發揮。大家發心求文殊菩薩加被,使智慧增長,罪障消除。張某有感,應張某;李某有惑,應李某;誰有感,即應誰。每次法會,參加人很多,于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佛說法華經時,猶有五千退席;說華嚴經時,猶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然感尚有大小,故應亦有異。如作買賣,大本賺大利,小本賺小利。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薩之應,加被衆生,使善根增長。但如何感呢?有兩點說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將不好的我見,須充分推翻。我見即有我無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須將此我見推翻。縱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葉,此乃漸教之機。除一分我見,即顯一分智慧;除多分我見,即顯多分智慧。
二者,須發我見心。能發我見心,即有智慧之人。前者講除我見,今又講發我見,豈不是相違耶?然此我見,乃大公無私之我,即所謂古鏡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須自迷惑中發起智來,知我有成佛種性,即大方廣。大,體也;方,相也;廣,用也;體迷故,相用亦迷。譬如古鏡落在泥中,淨體成穢,光相不現,亦失照用;雖在泥中,其體相用千古仍在,真實不虛,故不能壞。大衆應發此我見心,我有成佛種性,即大方廣。何以不使彼顯現,心體無相,全在一念,若發心能將世上財色名食睡爲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來了。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萬行等。戒有出家在家之分,雖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佛初成道時,說略教誡,任何戒皆以淫殺盜妄爲重。若持之幹淨,即成佛,否則古鏡拿出來,仍然拖泥帶水。何以故?持戒猶帶貪名利財色之心故。修定學慧亦然。縱拿得出來,猶帶我執臭氣,故須推翻我執,推幾分算幾分。只要衆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如將古鏡洗得幹淨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現。祝文殊菩薩壽,亦須將心地掃得幹淨,又須興點供養,有十分得十分,有叁分得叁分。若僧若俗,須知文殊與釋迦同爲度衆生者,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供文殊即供釋迦,供阿彌陀,供觀音,一即一切,望大家發心。
一切衆生由業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華嚴海會佛菩薩,我們天天誦華嚴經是服佛之服,誦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稱諸位爲華嚴海會佛菩薩,如孟子雲:“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學佛法應有普通常識,即應分得清凡、聖、邪、正,此爲學佛法之初步。華嚴經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等種種的衆生,無類不有,于中須知何者是凡?何者是聖?但能親見佛成佛,親聞佛說華嚴法門者,從天龍乃至于阿修羅、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然此雜類衆生,爲何稱法身大士呢?因各類中衆生雖多,能證到法性理體者,可隨類現身,以度該類衆生。所謂現身者,本非彼類衆生而示現者,但以實生者爲所化,即因“果報”而生的是實。是故初機之人,恐分不清凡、聖、邪、正。
今略去余類,只講人類。佛是人,菩薩亦是人,阿羅漢辟支佛也是人,而是人中修成出世聖人。聖人分世間聖人及出世聖人,佛及叁乘皆在人道中修成的。在凡不染,故曰出世聖人。凡夫聖人者,或生到天上稱天人,生到神道成神仙,如孔子、關公、文王、武王、周公、堯舜,皆稱爲聖人,又在天神仙類之下,而皆是凡夫中聖人。有無知識而冒稱者,如乩壇臨壇鬼神,往往有之;有妄自誇大而稱者,如帝王之類。但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皆非自稱,是世人尊稱耳。自稱聖人之人,不知聖人爲何,亦不知如何出世,故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昔清朝時,有某帝得關公救駕,乃封關公爲蓋天普佛,佛豈是封得到的嗎?帝王不及天,天不及羅漢等,焉可封佛。不但佛非封成者,等而下之又下,帝王亦非爲臣可封得的。佛乃多生多劫行菩薩行,修行圓滿而成者。有些人也學佛法,但不知佛法以何爲因,以何爲目的?將生天、爲神、成仙等等,一把抓起,妄稱叁教合一,將孔子、老子、佛合而爲一。這種漫無根據的話,全世界人不知有多少認不清的。孔子在世界上不失爲好人,老子是一仙,人雖有生天之想,究竟生天與否,還不得而知。若真能生天,則不尊天矣!如孔子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孔子尊天,故不及于天可想而知,故說這些次第須分得清。若言叁教合一,以佛法之眼光看來,還可以說,何以故?佛法中說上至諸佛菩薩,下至軟動含靈,皆同一佛性故,即一切衆生皆同一佛性,又豈僅叁教哉!不知佛性凡夫,以凡亂聖,則罪大矣。性雖平等,而修造迷悟萬差,萬難合一。如帝製時代,一個平民百姓妄稱帝王,則該殺該誅,故十法界次第分不清,糊塗極矣。十法界即四聖六凡,造罪即下墮,行善即上升;行世間善猶未脫生死輪回,修出世善,才可到辟支佛阿羅漢。阿羅漢是四聖中最小之位,如華嚴經中入法界品之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也在逝多林中華嚴會上,不但不聞華嚴法,亦不見報身佛及佛寶座。如蠅蟻等對人,不知人究竟有多大,何所說,何所行,一一不知,是故應發菩提心,改凡夫業。凡夫業者,即淫、殺、盜、妄、貪、嗔、癡等是也。縱不造惡業亦有習氣,如打牌、聽戲、吸煙卷、吸鴉片,抽白面等,亦皆惡業之增上緣。此等習氣除了,還有吃飯時貪滋味補品,吃衆生肉等,穿衣貪绫羅緞皮等,住屋貪雕梁畫棟等。這些習氣,亦惡業之增上緣,皆能障道。而衣食住,亦修道人所不能少,食得充饑,衣取禦寒遮羞,住屋能避風雨即成,否則只講究衣食住,即無講究修行功夫了。十法界皆一心所造,四聖六凡唯一心所成,四聖法界是以心修行所成,六凡法界是以心造罪所成。如一塊洋錢拿去供養叁寶,周濟貧窮,即培福田用了;拿去嫖、賭、沽酒、吃肉等,即造罪用了。造罪有罪在,修福有福在,造人之業即成人,造地獄之業即成地獄。故此勸初發心人,要分清凡聖邪正,不要把凡夫當聖人,聖人當凡夫。如現在乩壇上一切鬼神,皆冒名欺人,這些話不但初學人,即久學人不能合盤來算,也是弄不清的。
今日共修日,又誦華嚴經,開示不能多講。要想了生死,須發上上心,縱學不了佛菩薩,學學阿羅漢、辟支佛也不錯。要知這世界上生死之苦,必定是脫得了的。若是脫不了,四聖法界一個也不能成,有此理乎?
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昨天講念佛即是說法,念無量光即是說菩提法,念無量壽即是說涅槃法。說此法時,可以報佛恩,可以度衆生。故雲:“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藉此一句阿彌陀佛來度衆生,來報佛恩。若是推廣來說,既然念佛是說法,是度衆生,是報佛恩,說一句警策話也是說法,說一句儒教的話也是說法,何以故?因爲儒教的話也是令人學好的。然報恩究竟又是報的什麼恩呢?總而言之是報一切的恩;別而言之,報師傅剃度恩,父母養育恩,檀越護法恩,天地覆載恩,日月照臨恩,叁寶加被恩,故說“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恩者,知恩人方是報恩人。”蓮池大師雲:“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脫離塵垢即了生死。親可約父母說,即當度多生父母;也可約自己說,自己當離塵垢。子道即孝道,自他俱度,則爲人子之道乃能究竟成就。此話推廣來講,自己的煩惱斷了,無明破了,才算度了自己,然後度衆生到盡未來際。不過看衆生之緣,因緣成熟的早,成佛也早;因緣成熟的晚,成佛也晚。成佛度衆生,即成孝道,何以故?一切衆生皆我多生父母故,皆…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