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说我是个圆念佛的人,我是个顿放下的人。自己要深自省查自己,凡夫心中所想的事不想,凡夫作的事不作,凡夫说的话不说,即三业转。先从身口意三业作起,口非佛法不说,身非佛法不作,心非佛法不想,这样才能转凡成圣。但还要时刻考查自己究竟转得动,转不动?世间事引诱我,我断尽了没有?还作不作?贪嗔痴还起不起?是多起,是少起?无财色名食睡之缘不起,若有缘还起不起?乃至口中不当说之话还说不说?三业不被境动转,才可说转凡成圣。自己要鞭策自己,要警惕自己。以一句阿弥陀佛,来打消世间之三业。要说之话,以一句阿弥陀佛易之。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说多话打闲岔,要转凡成圣,还是好好念佛。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四句颂,希望诸位常颂,常观想。十方者约处,乃横遍一切处;三世者约时,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处一切时,所有之佛,皆同一法身。若约现在说,即现座道场之佛;约过去说,即久远劫前已涅槃之佛;约未来说,即九法界一切众生皆未来之佛。但以位高修行精进勇猛之人成佛快,修行不精进者成佛则迟。成佛最早者,即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等,皆上位菩萨。又观音即势至,势至即观音,观音势至即弥陀。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悲智双运,则共成阿弥陀佛。三圣一际,故同一法身。所谓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何以说三圣一际呢?因体是一际故。何以有三身?用以差别故。约东土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表智,普贤表悲,合起来,即是毗卢遮那佛。佛陀耶两足尊,即福足慧足。若说福足慧足,人人本具,与诸佛共;不过在迷,未修显故。犹如古镜落入臭泥之中,臭泥喻惑业苦。世间有多少众生,即有多少古镜埋在三界臭泥中。能将古镜擦干净了,即显福报;磨光明了,即显智慧。我们须如何擦法呢?要仗三宝之力:念佛契佛宝,念法契法宝,念僧契僧宝,以三宝因缘将古镜拿出擦摩。

  今天有个好因缘与大家说话,诸位藉此机会,将古镜拿出来擦磨。明日为文殊菩萨圣诞,早晨要念普佛,今日为文殊菩萨暖寿。文殊菩萨智慧极大,故为法华经中之上首,重智慧故。华严会上以普贤菩萨为上首,重行门故。以行显慧,故当拜文殊菩萨。希望文殊菩萨之智慧,在我们心中发挥。大家发心求文殊菩萨加被,使智慧增长,罪障消除。张某有感,应张某;李某有惑,应李某;谁有感,即应谁。每次法会,参加人很多,于其中有得利益者,有不得利益者。佛说法华经时,犹有五千退席;说华严经时,犹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然感尚有大小,故应亦有异。如作买卖,大本赚大利,小本赚小利。念佛亦如是,有小智慧,即小本得小利;有大智慧即大本得大利。然小智慧,亦可感文殊菩萨之应,加被众生,使善根增长。但如何感呢?有两点说明如下:

  一者,有智慧之人,将不好的我见,须充分推翻。我见即有我无人,只要我好,不管他人好否,故须将此我见推翻。纵不能根本推翻,也要削去枝叶,此乃渐教之机。除一分我见,即显一分智慧;除多分我见,即显多分智慧。

  二者,须发我见心。能发我见心,即有智慧之人。前者讲除我见,今又讲发我见,岂不是相违耶?然此我见,乃大公无私之我,即所谓古镜落在臭泥中者是也,须自迷惑中发起智来,知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体迷故,相用亦迷。譬如古镜落在泥中,净体成秽,光相不现,亦失照用;虽在泥中,其体相用千古仍在,真实不虚,故不能坏。大众应发此我见心,我有成佛种性,即大方广。何以不使彼显现,心体无相,全在一念,若发心能将世上财色名食睡为我之事推翻了,真我即提起来了。真我之事,即戒、定、慧、六度万行等。戒有出家在家之分,虽多少不等,全在持之如何?佛初成道时,说略教诫,任何戒皆以淫杀盗妄为重。若持之干净,即成佛,否则古镜拿出来,仍然拖泥带水。何以故?持戒犹带贪名利财色之心故。修定学慧亦然。纵拿得出来,犹带我执臭气,故须推翻我执,推几分算几分。只要众善奉行,功到自然成佛。如将古镜洗得干净了,再加擦摩,自然光现。祝文殊菩萨寿,亦须将心地扫得干净,又须兴点供养,有十分得十分,有三分得三分。若僧若俗,须知文殊与释迦同为度众生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供文殊即供释迦,供阿弥陀,供观音,一即一切,望大家发心。

  一切众生由业感,如理修行皆成佛

  华严海会佛菩萨,我们天天诵华严经是服佛之服,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故称诸位为华严海会佛菩萨,如孟子云:“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学佛法应有普通常识,即应分得清凡、圣、邪、正,此为学佛法之初步。华严经中有天人、畜生、阿修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等种种的众生,无类不有,于中须知何者是凡?何者是圣?但能亲见佛成佛,亲闻佛说华严法门者,从天龙乃至于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是法身大士。然此杂类众生,为何称法身大士呢?因各类中众生虽多,能证到法性理体者,可随类现身,以度该类众生。所谓现身者,本非彼类众生而示现者,但以实生者为所化,即因“果报”而生的是实。是故初机之人,恐分不清凡、圣、邪、正。

  今略去余类,只讲人类。佛是人,菩萨亦是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人,而是人中修成出世圣人。圣人分世间圣人及出世圣人,佛及三乘皆在人道中修成的。在凡不染,故曰出世圣人。凡夫圣人者,或生到天上称天人,生到神道成神仙,如孔子、关公、文王、武王、周公、尧舜,皆称为圣人,又在天神仙类之下,而皆是凡夫中圣人。有无知识而冒称者,如乩坛临坛鬼神,往往有之;有妄自夸大而称者,如帝王之类。但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皆非自称,是世人尊称耳。自称圣人之人,不知圣人为何,亦不知如何出世,故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昔清朝时,有某帝得关公救驾,乃封关公为盖天普佛,佛岂是封得到的吗?帝王不及天,天不及罗汉等,焉可封佛。不但佛非封成者,等而下之又下,帝王亦非为臣可封得的。佛乃多生多劫行菩萨行,修行圆满而成者。有些人也学佛法,但不知佛法以何为因,以何为目的?将生天、为神、成仙等等,一把抓起,妄称三教合一,将孔子、老子、佛合而为一。这种漫无根据的话,全世界人不知有多少认不清的。孔子在世界上不失为好人,老子是一仙,人虽有生天之想,究竟生天与否,还不得而知。若真能生天,则不尊天矣!如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尊天,故不及于天可想而知,故说这些次第须分得清。若言三教合一,以佛法之眼光看来,还可以说,何以故?佛法中说上至诸佛菩萨,下至软动含灵,皆同一佛性故,即一切众生皆同一佛性,又岂仅三教哉!不知佛性凡夫,以凡乱圣,则罪大矣。性虽平等,而修造迷悟万差,万难合一。如帝制时代,一个平民百姓妄称帝王,则该杀该诛,故十法界次第分不清,糊涂极矣。十法界即四圣六凡,造罪即下堕,行善即上升;行世间善犹未脱生死轮回,修出世善,才可到辟支佛阿罗汉。阿罗汉是四圣中最小之位,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之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也在逝多林中华严会上,不但不闻华严法,亦不见报身佛及佛宝座。如蝇蚁等对人,不知人究竟有多大,何所说,何所行,一一不知,是故应发菩提心,改凡夫业。凡夫业者,即淫、杀、盗、妄、贪、嗔、痴等是也。纵不造恶业亦有习气,如打牌、听戏、吸烟卷、吸鸦片,抽白面等,亦皆恶业之增上缘。此等习气除了,还有吃饭时贪滋味补品,吃众生肉等,穿衣贪绫罗缎皮等,住屋贪雕梁画栋等。这些习气,亦恶业之增上缘,皆能障道。而衣食住,亦修道人所不能少,食得充饥,衣取御寒遮羞,住屋能避风雨即成,否则只讲究衣食住,即无讲究修行功夫了。十法界皆一心所造,四圣六凡唯一心所成,四圣法界是以心修行所成,六凡法界是以心造罪所成。如一块洋钱拿去供养三宝,周济贫穷,即培福田用了;拿去嫖、赌、沽酒、吃肉等,即造罪用了。造罪有罪在,修福有福在,造人之业即成人,造地狱之业即成地狱。故此劝初发心人,要分清凡圣邪正,不要把凡夫当圣人,圣人当凡夫。如现在乩坛上一切鬼神,皆冒名欺人,这些话不但初学人,即久学人不能合盘来算,也是弄不清的。

  今日共修日,又诵华严经,开示不能多讲。要想了生死,须发上上心,纵学不了佛菩萨,学学阿罗汉、辟支佛也不错。要知这世界上生死之苦,必定是脱得了的。若是脱不了,四圣法界一个也不能成,有此理乎?

  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

  昨天讲念佛即是说法,念无量光即是说菩提法,念无量寿即是说涅槃法。说此法时,可以报佛恩,可以度众生。故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藉此一句阿弥陀佛来度众生,来报佛恩。若是推广来说,既然念佛是说法,是度众生,是报佛恩,说一句警策话也是说法,说一句儒教的话也是说法,何以故?因为儒教的话也是令人学好的。然报恩究竟又是报的什么恩呢?总而言之是报一切的恩;别而言之,报师傅剃度恩,父母养育恩,檀越护法恩,天地覆载恩,日月照临恩,三宝加被恩,故说“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知恩人方是报恩人。”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脱离尘垢即了生死。亲可约父母说,即当度多生父母;也可约自己说,自己当离尘垢。子道即孝道,自他俱度,则为人子之道乃能究竟成就。此话推广来讲,自己的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才算度了自己,然后度众生到尽未来际。不过看众生之缘,因缘成熟的早,成佛也早;因缘成熟的晚,成佛也晚。成佛度众生,即成孝道,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我多生父母故,皆…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