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我護法檀越故。如普賢行品中雲:“譬如礦野砂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沙碛中不長百谷苗稼,喻煩惱中無功德故。然有大樹王,大樹王者指一真法界心,一真法界心大得很,充塞虛空,遍滿法界。大樹之根在沙碛之中者,言此大心迷于生死中故。此一真法界之心,上至諸佛,下至軟動含靈,皆同一體,是整個的,其根源即在衆生份上。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者,水即法流水也,衆生聞法即如樹根得水,若無水則菩提樹花果皆長不成。故諸佛說法即如與樹根澆水。試問若無凡夫,何得轉凡成聖?若無聲聞,何得轉小成大?若無大乘菩薩,何得轉成菩提花果?因此之故,諸佛出世說法度生,所度衆生,即自己多生父母,及護法檀越,亦即仇人。如何說是仇人呢?這要修行之人才曉得,像世間上許多想了生死的衆生,皆從仇人發心。因爲這人對我仇,那人對我仇,仇來仇去,乃于世間生大厭離,發心修行。若非仇人逼迫,何由得發道心呢?如大乘起信論雲:“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或爲知友,或爲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由是得知仇人亦是菩薩示現度衆生者。而衆生沾了仇人之光,反不覺知。故知恩人對仇人亦當報恩。大家要把眼光放大些,處此亂時,人心不古,良心愈趨愈下。無益人拼命去幹鬥爭,有知識的人即拼命往修行的道上走,這豈不是沾了惡環境的光麼?要是能往這條道上走的人,那是世外另有一層天了,就像桃花源似的。不過要具慧眼,曉得每天這樣念念佛,談談法,也算是作幻化佛事,報種種恩德。講甚麼哪個是哪個的徒弟,哪個是哪個的師傅,無非是過去的幻化法緣。過去生中爲父母,今生爲兒女;過去生中爲兒女,今生又爲父母,我們雖然沒有宿命通,亦可知其大概。所以若恩若仇,皆要以佛法來度他。但是究竟報恩之意思是什麼呢?即令衆生聞佛之知見。智力能知是非,知出世法是,知世間爭名奪利非。儒家亦講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即有德之人,雖雲:“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唯有智慧德相者,能好其所當好,惡其所當惡。”至于無德者則好淫、好殺、好盜、好妄、乃至種種嗜好。既好其所不當好,必有惡其所不當惡。如好修行成佛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佛教獨擅其美。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外道,各各皆稱一切智人。佛一說法,彼悉潛輝。故曰佛法之淺淺,勝過外道之深深。即以佛法中淺淺之轉凡成智法論之,外道即無。最好之外道亦不出人天道。佛教令人習戒習定習慧,超出叁界,了脫生死,是謂正法。但外道亦有不吃牛肉,或不食無鱗魚等。乃至孔子,亦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戒,才不過在世間上作個好人,誰知生死是可了的事?又一切教莫過儒教,而孔子雲:“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雖雲尊天,實無作天之心。其他等教,雖有生天之想,亦無求爲天主者。又不知天有多少階級?以何等因而生何等天?一概不知。可謂有生天之想,而無生天之據。佛法中以淫欲之輕重而分六欲天階級,以禅定之淺深而分色界四禅十八天之高低,及無色界四天之階級。雖然如是,猶爲六道輪回。如六輻之輪,轉來轉去,忽上忽下。雖生天上,天報盡時,猶入地獄者往往有之。故佛令衆生知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之外,猶有四級聖人,即羅漢、辟支、菩薩、佛是也。一成羅漢,即了生死。六道四聖皆一心轉。人心是可以擴充的。肯發了生死之心,即肯度衆生,肯報佛恩。一切衆生皆是我父母六親,亦是我護法檀越,亦是我當以恩報之仇人。欲報諸恩故須說法,那怕只說得一句阿彌陀佛,即或衆生聽了不得度,也與他種個種子。故雲:“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佛恩。”望大家發菩提心,不要以爲我們現在聽法即很平安了,那不定是那一世種下的善根呢?故要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一句彌陀,具無量義、無量壽,即涅槃,即福德。無量光即菩提,即智慧。何以涅槃即福呢?以不生不滅故。楞嚴經雲:“一切衆生,在世界中生滅,猶如小器貯百蚊蚋,啾啾亂鳴,生滅苦故。”稍有智慧者,即知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受虛妄苦。若看破身心世界,即自衆生得度。令他看破身心世界,即度他衆生。又智慧無量,無事不明,無理不明。所明事理無量故,智慧亦無量。南無阿彌陀佛,快快念起來。

  叁世因果不昧

  世間一切事皆可衆志成城,自然所作皆辦。衆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護持也。譬如我們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護法之城則能將惑障、業障,護住不起,並可轉報障輕受。報障者,過去生中作業所感之果報也。大家以修行之志,得成法城,則現在不造惡業,當來不受苦報。然業無自性,若發悔改之心,業報自然從重化輕,從有化無矣。所以說大家要造一個法城,護持我們的法身慧命,使惑業不起。但我何以要說此話呢?因前天聞牲畜管理處處長發心開追悼會,超度屠戶已殺死的牲畜亡靈。然總算明因果,知道轉業,但轉得不澈底。其不澈底之故有二:一者、作業之人,縱叫因果,限于術業,難改故。二者、被殺衆生業報所感,難逃脫故。若人皆斷殺,豈不成了淨佛國土。所以我們要曉得與其殺已超度,不如不殺不食。何以故?殺其命食其肉,故冤魂不散,冤冤相報,無有了期。然既知超度,總可化重爲輕。我常講果報有叁種:一花報、二果報、叁余報。超度也許只遭果報,不受花報余報。至其究竟報否?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按:殺業果報非報不可。衆生無不愛命,被殺以後,豈無還報之心?據該處長雲:“昔有龍樹菩薩,多生持不殺戒,一日太子欲殺之而不得。菩薩以宿命通觀過去世,知久遠劫前,自爲農夫誤傷稻杆中一蟲。昔之農夫今菩薩是,稻杆中蟲今太子是。雖誤傷而因果不昧,雖菩薩也須還債。菩薩見太子欲殺不能,故告曰:“可以稻草加吾頸,一缢即死。”太子試之,果然。殺業即如此要還報,盜淫妄等業障亦同。不但惡業是業障,善業也是障。善業障不受惡道苦,惡業障不受善道樂。你我修行的業障如城,障不受生死苦故,今生所受的苦樂等報,皆前生造的叁世因果。經雲:“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你我前生造的,該今生受,故生此五濁熾盛之世。若生于正法時,造罪之緣還少。我們不造罪,自然將娑婆世界惡果報障住了。臨終阿彌陀佛自來接引,極樂世界即現前。古人雲:“甯可來生勝今生,不可今生勝來生。”所以要來生勝今生,必須大家同志,以信解行證,節節守護法身。諸位居士一星期來念一次佛,不過是個影響,回家還要自己用功。最好將家親眷屬化爲同志,使成清淨家庭。自己方面,六識心王常念叁寶,必須常使能起清淨心所,即以清淨念“念佛,念法,念僧。”此念心王所使,故曰:“心所。”心王如是,心所亦然。心王常時正念,心所自然正念。自己心王心所,衆志成城,能保住自己法身慧命;一家人衆志成城,能保住一家人法身慧命;一國人衆志成城,能保住一國人的法身慧命。切不可一面念佛,一面犯戒。更不要以眼光去觀別人的不對,自己不肯覺照自己。還有,一般人有過不但不改,連戒都不願受,怕有拘束,那才真是自欺。大家造罪心熟,即或已受戒者,造來造去又造到舊家風上去了。這個舊家風,即對衆生分別人我、鬥爭、是非之家風。略而言之,爭名奪利;廣而言之,爭奪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故。若是修行能了生死,到不生死本地風光之家風,那就好了。大家要修到本地風光,還須精進勇猛,好好念佛!

  破我法二執圓成菩提

  佛法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見深的得利大,見淺的得利小。挨著佛法的邊,就要沾點光,沾點小光也比較造罪強。無漏有爲有大乘,有小乘;有漏有爲有善業、有惡業。縱不能造出世無漏因,也要造世法有漏善因,切不可造惡因。往日我看了袁了凡先生的立命篇,關于了凡先生事迹,雖是世間法亦可說與大家聽聽,也很有益的。

  當了凡先生六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對他子孫說:“吾年幼喪父,母告我曰:“汝宜改業學醫,一則可以保身家,一則可以濟世。”吾從母命而學醫,學成後即以醫病爲業。忽一日途遇一孔姓道士,鶴發童顔,驚爲希有。道士見余,似有夙緣,相視不舍。彼及走近,道士謂余曰:“先生仕路中人,如何不讀書?”吾答曰:“爲遵母命,故舍儒而學醫。並請問道士爲何能知我爲仕路中人?”道士答曰:“如不嫌棄信吾之言,先生一生事業,均能道出而無訛也。”我乃延道士至家,道士教余速進學,將考取第幾名,官至幾品,並算出吾壽五十叁歲,惜無子嗣。余即信其言,知定數不可違。及至應試,果如其言,絲毫無謬。從此益信,凡事皆由數定,百不思想,氓心絕念。及遇雲谷禅師,知修善能轉定業,由力行善事故,得五十叁歲不死,並有子嗣,果轉定數雲雲。

  當了凡先生科舉時,道經雲谷山,見有祥瑞之氣,有許多男男女女,往來山中,問何所爲,人告之曰,此雲谷山有一雲谷禅師,能知過去未來之事,故人尊之若活佛。了凡先生遂登山求見禅師。侍者曰:“禅師正打坐,待起坐方可見,然每一坐數日而無定也。”了凡先生說:“我可以陪之坐坐。”像這樣地方,若非了凡先生百不思想,何能一坐數日?這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叁晝夜後禅師起坐,極稱贊曰:“居士誠爲不凡,居然陪山僧坐叁晝夜。”因問平日用的什麼功夫?了凡先生答曰:“我沒有功夫,因爲知道凡事有定,故百不思想,以是能久坐也。”禅師曰:“我初以你是一個不尋常的人,原來還是一個凡夫。”了凡先生將遇孔道士經過,述說一番,並稱贊道士之言,一一皆靈驗。禅師曰:“所以我說你是一個凡夫。要知道世間有兩種人的數定不得:一極惡人,能折福短壽;一極善人,能增…

《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