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王新)

  中國佛教宗派簡介

  天臺宗

  中國佛教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

  天臺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肇于龍樹,實則啓蒙于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于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叁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

  觀四谛品》的叁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叁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爲以後天臺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揮,終于形成以“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爲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禅的佛教學風。著作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世稱天臺叁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後,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臺宗爲已任,對天臺叁大部都有翔實注解,發揮叁谛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禅宗,寫了《金剛錍 》、《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臺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臺宗典籍,高麗派谛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爲僞作而引起了一場曆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叁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叁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叁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爲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臺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臺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臺教觀頗有發揮。晚近有谛閑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余種。

  經典與判教  以《妙法蓮華經》爲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爲扶疏,《大般若經》爲觀法。智顗的天臺叁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爲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叁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衆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裏,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互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爲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爲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爲頓、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衆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爲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衆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爲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爲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爲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衆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稱之爲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爲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並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爲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有一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叁教的,稱爲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于南嶽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智顗用以與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叁種世間(即五陰世間、衆生世間、依報國土世間)等相配,構成“一念叁千”的理論。認爲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叁種世間,成叁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叁千種世間。這叁千種世間,都不過是具在介爾(微細)一念心中,謂之“一念叁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叁千,而有事造叁千。智顗又用此叁千諸法爲介爾現前一念心的所觀之境,進而聯系慧文的“一心叁觀”來考察,認爲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叫做“一念叁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實,稱爲叁谛。叁即一,一即叁,叁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爲叁谛圓融。修此一念叁千空、假、中的叁谛圓融,見空爲一切智,見假爲道種智,見中爲一切種智。所以叁谛圓融也就是叁智圓融。通過圓修叁谛,達到頓斷叁惑,圓證叁智,此即天臺宗的中心理論。用此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兩層實相說作爲觀法修行,即觀叁千、叁谛諸法具于現前介爾陰妄一念之心,心即諸法,諸法即心,心法一體,無待絕待,謂之“觀不思議境”,此中能觀之智對所觀之境爲第一重能所,能觀智境對所觀陰妄一念爲第二重能所,這是總觀。另有九種助觀,即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等。合稱十乘觀法。是爲天臺宗的圓頓止觀(禅法)。止觀是融爲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爲定,靜明觀照爲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

  影響

  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禅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並淨土,形成“教在天臺,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廷續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臺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綱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