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綱要
第一章: 天臺宗的由來及流傳
第一節: 源自印度的佛法
第二節: 中國自創的天臺宗
第叁節: 天臺宗的傳承
第二章: 天臺宗的初祖慧文禅師
第四節: 龍樹是天臺的源流
第五節: 天臺宗重禅法修行
第六節: 慧文建立一心叁觀
第叁章: 天臺宗的二祖慧思禅師
第七節: 慧思是禅修實踐者
第八節: 慧思深悟法華經
第四章: 天臺宗的叁祖智者大師
第九節: 大師的幼年
第十節: 大師從學于慧思
第十一節: 大師的修行與講學
第五章: 天臺宗的重要教義理論
第十二節: 天臺止觀理論的意義
第十叁節: 天臺的一念叁千說
第十四節: 天臺的五時八教說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章: 天臺宗的由來及流傳
天臺宗,代表了中國大乘佛學高峰的佛教宗派,不僅屹立中國佛教史,中國佛學史,甚至中國哲學史數百年,並且在今天的日本佛教界及佛學界都仍是首屈一指的重要宗派,目前正值國內佛學研究及佛教活動複興之際,天臺宗及中國各家佛學都應該被重新挖掘研究,期望于最短的時間之內,將佛陀的理想透過重新的表達與介紹,向全人類再次提供此一卓越的心靈關懷,以作爲人類尋找未來的參考方向之一。而中國的天臺宗教義體系,正好能作爲介紹佛教精義的良好教材,一方面提供修行成佛的修行理論,另方面提供理解浩瀚佛典的入門階梯,再者它也說出了佛法眼中的世界真實相狀,相信透過天臺宗的引介,會是在教理與行證雙方面都能提供佛教義理的優良進路。
第一節: 源自印度的佛法
佛法發源于印度,佛教的祖師釋迦牟尼佛出身于印度剎帝利階級,其父爲迦比羅衛城城主淨飯王,釋迦牟尼爲長子,故一出生即爲太子,他出生的時期相當于中國東周王朝的春秋時期,釋迦牟尼佛自誕生、出家修行、悟道、說法而一手建立佛教,兩千多年來受尊爲佛教教主之名,未有任何疑議,因爲他的修行求道過程固然仍受傳統印度思想影響,但所悟真理的內涵與格局,確是曠古以來所未見地超逸絕倫之作,在他有生四十九年的說法講經過程中,他所教誨的思想哲理與修身行誼,內容精深廣大,實爲最珍貴的人類智慧資産,自其滅度之後,佛陀弟子繼承衣缽,一方面繼續教團的組織,並進行傳教工作,另一方面即集結親聆說法之弟子,記錄佛陀演說內容,並闡發教義,以佛所親說爲內容之書籍稱爲經,弟子及再傳弟子們解經的著作,各有異名,然而隨著教義理論的探討及解釋,以及是否佛說經典的認定,佛法真義遂有了爭議,于是佛教在印度的傳播上便出現了幾個不同時期及不同教派,簡言之大約可分爲: 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及小乘教派和大乘教派,至于大乘教派又有空宗、有宗的分別。由于佛教在印度的傳衍已有了衆多的派別及不同的經典,故而當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學僧在理解及傳授上所呈現的派別林立現象,也就不足爲奇了。
第二節: 中國自創的天臺宗
佛教在印度傳衍數百年後即已逐漸地衰退,但是它也已經往南印及北印傳播了,甚至,經西藏、中國的西域,而逐步傳播到中原地區,最早傳到中國內地的記載是在東漢時期,然後隨著時代的嬗遞,大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境內便已有了爲數衆多的佛教活動,但是一如佛教早期在印度發展過程中所曾有的教派林立現象一般,佛教到中國的過程也經過許多不同的時期,以及産生許多對佛教教理的不同解釋派別,這也就是有名的格義佛教時期,以及南北各家師說的六家七宗時期。
大約從隋朝開始,中國本土的佛學理論建構工作也已逐步發展了起來,並紛紛建立了中國的佛教宗派,中國的佛教宗派的分派現象,是基于對整體佛教精神重點所向看法的差異所致,並且都有它各自的成立背景,有因佛典傳譯而建立的教派,如叁論宗,也有傳襲自印度佛教界的宗派,如法相唯識宗,也有因爲對于修佛法門有特殊觀點而自成教派的宗派,如淨土宗、密宗及禅宗等,當然更有基于對整體佛所說法的理解觀點而建立起來的宗派,如華嚴宗及天臺宗等。換言之,天臺宗即爲在佛法東來之後,代表中國本土佛學修爲成熟期並能自成體系之中國佛學宗派。
中國佛教之傳播,自東漢起至隋唐時期,終于發展了自己的宗派,其中的過程是經過無數高僧大德在傳譯、整理、禅修親證、擴深義理、宣道講學等等努力之後才有的成果,到了天臺宗等中國宗派出現的時候,才真正進入了創造期,可見佛法東來的過程是多麼地不易,也說明近年來日本佛學界及臺灣佛教界在未來宣揚佛教至世界各地的工作將是多麼地艱辛了。
第叁節: 天臺宗的傳承
天臺宗名稱的由來,是以天臺叁祖智者大師的修行道場所在地「天臺山」之名而來的,這頗不類似其它宗派的名字,其它宗派派名,或依所宗經名,如華嚴、叁論;或依所宗論點,如法相;或依所修法門,如淨土宗及禅宗;或依所重教義,如律宗等。至于最早正式使用天臺名稱的,應該是後期天臺複興者,唐朝的荊溪湛然大師,然而造就天臺宗之所以能成一代教派,且建構完備教義體系的,則是天臺智者大師。大師以法華叁昧悟入佛法,從師南嶽慧思禅師,慧思是一位在禅法上極有造詣的人,其禅觀的傳承則來自北齊時的慧文禅師,慧文重禅修,曾由龍樹大智度論中領悟一心叁觀的佛理,並傳授予慧思,因之天臺的傳承系譜可以上溯龍樹,而下北齊慧文、南嶽慧思、天臺智者,智者大師之後,其教團交給智越,但真正整理大師著作且發揮教理的卻是灌頂,即世稱章安大師者,章安是灌頂出生的地名,大約天臺自龍樹以迄智者的傳承系譜即由章安爲慧思及智者之作傳而確立規模。
章安弟子衆多,依據天臺後世記述其自章安而後的傳承,則是由章安傳給法華寺的智 威,再傳則給天官寺的慧威,再傳給左溪地的玄朗,自智威、慧威以至玄朗叁傳之間近一百年間天臺宗在規模及教義上較無建樹,直到玄朗弟子荊溪地的湛然大師才又重新提振了天臺的聲勢,湛然又稱妙樂大師,妙樂弟子道邃和行滿授業于日本傳教大師最澄,道邃弟子宗穎教授給日本慈覺大師圓仁,道邃的另一弟子良谞教授日本智證大師圓珍,這也就是中國天臺宗流傳日本的濫殇。湛然以後,天臺又式微了,甚至湛然弟子誰繼法統都未能定論。
天臺自印度龍樹至唐朝的湛然,曆經九傳,一般有對于天臺系譜作初祖、二祖、叁祖 等應數誰的記述,有以龍數爲初祖,有以慧文禅師爲初祖,有以智者大師爲初祖,難以定論,此處暫以慧文爲初祖以行文。
第二章: 天臺宗的初祖慧文禅師
天臺宗的奠立者是智者大師,但在悟道及教義的傳承上,智者得于慧思,而慧思又有所得于慧文,所以我們必須先解明慧文的思想及其來源。慧文成名于北齊,從中國曆史上看,兩漢之後是叁國,叁國之後是曹魏,曹魏之後是兩晉,兩晉之後是南北朝,北方政權先是北魏,再是東魏及西魏,再即是北齊,北齊而後北周,南方政權則疊經宋、齊、梁、陳,北周及南朝之陳國則爲隋所統一,慧文即是北齊禅學的大師,慧文因讀龍樹大智度論而悟得一心叁觀的觀法,此觀法曆慧思、智者至湛然皆有傳解及再開發,是天臺重要義理之一,但一心叁觀究爲何義,則需在龍樹學中尋找義理來源,此外,慧文以禅法名重北齊,則其作爲禅師之身份究爲何義,及其禅法之殊勝于何處亦需究明,以下我們先從大菩薩龍樹談起。
第四節: 龍樹是天臺的源流 我們都知道,中國所傳佛法是以北傳的大乘佛學爲主,嚴格的說,是當佛法東傳之後,中國高僧經過長期檢別及義理開創後,幾乎都偏向大乘佛法的陣營,還觀大小乘義理在印度的發展,顯示著對佛陀教義的不同理解程度,更因此有不同經典的宗受之別,它反映出佛陀真實教義的爭議現象是有著嚴重的歧義,其中,小乘教義所依重的是早期集結的經典,而大乘所依之經典則是以各種特殊的方式在佛滅數百年之後才出現,並且經傳播般若中觀的龍樹、提婆,及傳播唯識觀點的瑜珈行學派的無著、世親等的說明介紹才興盛起來的,也就是說,作爲大乘佛法所依的大乘經典在一開始出現時就是一件破天荒的事,隨後而來的教義創新部份就更不是原始佛教時期的格局所可比擬的,我們現在常識中所有的佛陀教義知識,其實都已經是大乘佛學觀點下的産物,我們必須先知道,在佛典初結佛法初傳時期,當時的佛陀及佛法的面貌並非大乘觀點,同時,佛陀在世時的真正說法內容及行證過程也因此疊經修改,大小乘各家學派,都是在一個完整的架構下面面俱到說明了各家佛法觀點,中國天臺宗及其它各家以大乘爲基礎的佛法觀點,都已經經過檢別,因此後學者也應該知道此一檢別選擇過程的道理所在。
首先,我們要先明了龍樹學的內涵優勝者爲何。佛滅後數百年間,一些比較活潑有創見力的學說觀點及教派集團紛紛出現,但是卻尚未建立強力的學說體系,更因爲各家爭論互不相讓,佛教陣營遂呈現紛亂局面,龍樹自幼聰穎,自認已經精通人間真理,遂過著一種貴族青年的放浪生活,遊戲人間,因與友人私闖皇宮***亂行,不慎遭逮,友人被戮,乃痛悟人生無常,遂再離家求道,後經特殊機緣,得見衆多大乘佛典,發心苦讀,終能成爲一代大乘學者。龍樹的成就,在于正式建立起大乘教義體系,在各個理論領域中突出了大乘佛法的解說典範,使大乘佛法出現了自己的明確面貌。其中對于天臺宗教理行證最有影響的則首在其般若空觀的提出了,因爲慧文即由此悟入大乘真義的禅觀。
空觀的提出,是在佛陀「大品般若經」中,若依後世天臺宗的五時教判說來看,般若經的提出,是爲破除學佛者的執著心,不論是對四聖谛的執著,或是對自我的執著,佛法最深義是在得獲世界最深智慧,期與世界實相同合爲一,而實相只是如如真…
《天臺宗綱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