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不分的,故智者亦說此心與叁千世間,沒有前後分際,乃同時呈顯此不可思議之玄妙義蘊也。
由于智者大師曾特別強調一念與叁千世間之非先非後、一時呈現的不可思議的妙義,我們由此可以作出如下的理解:第一:在佛學修爲上,必須貞定當下一念的出現。 一念是當下一念,是成佛墮魔的關鍵,是大覺悟者釋迦牟尼佛,通究宇宙天人實相智慧 之後,爲渡衆生同成佛道,同成大覺悟者,而在教示修行法門時,所特別注重的正知見 之要求。要求有正知見以得佛果,即是彰顯智者大師對此一念看重之意義,佛以四十九年說法經典內容即此正知見之內容,據以爲思,據以爲行,即爲修行之要求,即此介爾 一心之貞定在符合修行之要求上,故此心一念之貞定才有契入佛道之坦途。此對當下一 念之重視之佛學修爲上的意義。即佛學是在心性修練上實地操作之學。
第二:若從存有學上理解佛學修爲的意義。則佛典所言之十法界中,人只處于其中 一界,而求大覺悟之事,即求從人界升天界,再升四聖界,而不返墮于地獄、畜生等界 之事。故存在位階之差異的各自存在,已成爲佛學修行轉界的基本預設,故而對存有學 中位階法界之研究理解也特別地成爲佛學理論中的特征,即佛學存有學中存在有提供衆 生超覺躍升的高下存有位階的存有層級,存有層級的實有存在啓發了修行衆生,覺悟超 躍的蕲向,在蕲向心中,衆生自在主體努力轉變的運動軌迹是衆生自在的實相,此一衆 生自在的實相與存有層級的實相構成了一念貞定的鋪陳大海,全體烘托著一念的出入生 息,故而從存有學在內在外的範疇研究之劃分、厘清,是佛學理論內容的特色,是必要有 的內涵,此即天臺性具實相說在 "一念叁千" 說中從一念說到叁千,從主觀心念之善惡 ,說到存有界的真實相貌本性所具處之關聯性。
第叁:叁千與一念之互具義是叁千世間全體烘托一念之出入生息的。叁千世間之「叁 世間」是直對此有之解構,此一有情是五蘊積聚而成,並依止于山河大地之中,故可謂「 此有情, 五蘊聚, 依國土」。「十法界」是當下此時之衆生在一回生死中的現世存有層域,衆生必處其一。但是在其心念動攝之際,因其正邪善惡之發出,而有著蕲向其它各法界之關涉性,並即在此一由此向彼的動念之際,兩界搭疊,一個趣向的新可能性已經打開,所以十界中之任一界都可謂更具它界,此顯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之義。「十如是」是任一事行自體內在結構之解析顯像,一有情出一念即顯十如,而種下趣向新法界境域之因。是故不出一念則已,既出一念,即是具五蘊依國土之此有情在法界中之出一念,一念既出,此念之內在同步呈顯如如十是之真而造新業,趣向新的法界。即十界各各互具的原理,在總此一念之出現時,即在存有學上一時展現了存有實相由內至外之全性皆具的叁千世間。此中何有先後、何有次序、等別,直是心性互具,心在性,性托心,二而一者。我們謂之爲:「此有情,五蘊聚,依國土,在法界,出一念,顯十如,造新界」。此即一念叁千說之一念與叁千之關系性及介耳一心之存有學義涵,亦即天臺實相性具哲學何以直接置放于禅行修爲的介耳一心之上之道理。此亦智者大師言「不思議境」之妙義。一念叁千性具實相學既是存有學、亦爲修行學、更是禅定功夫中的天臺止觀學之最高妙義理。
第十四節: 天臺的五時八教說
天臺五時八教說之提出,其要義乃表現在「法華玄義」及「摩 止觀」兩書中,並經天臺弟子整理後所標出的,此說乃爲綜理中國佛學界在當時對全部已譯出佛家經典所說內容之淺近深後,對之提出一個含有判准的排列次序,透過次第深淺之說明,提出佛陀所說法之真正重要的觀點,依天臺而言,佛家浩瀚之經典中,其內容深淺之不一性,是導因佛義深奧難明,而佛陀爲化導衆生,不得不對機教學,因而有著義理深淺之不同說法,而表達記載于不同內容之經典當中,當深奧之佛義被簡化分化之後,後之學者,就必須有其慧觀之能,才得簡別經典與經典間之關系,知道其中優劣等級之差別,又特別因爲佛經在中國之流傳是經過任意次第之翻譯引介而來的,中國佛教界本身並未能有檢定的功夫,故而爲佛教慧命之延續,及爲佛義真象之解明,此一簡別佛經深淺先後之工作益顯其重要性,此一工作在智者大師之前之時之後皆有人在做,而大師所提出者堪稱此中涵幅最廣,道理最明、體系最完備的成果,一直到今天,佛陀說法的次第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可謂都是大師的功勞。
天臺宗在衆多佛經等第之對待上是以法華經爲佛陀本懷之最終歸依,此一觀點需歸因于智者及慧思二人對法華經的深入解讀,師弟二人共同讀出所謂大乘佛法之高于小乘佛法之真義,在于大乘更重渡人而小乘只知渡己,而在所有佛說經典中,分分表達著佛教教學義理的各種內涵,此中深淺高下自需分別,而唯有法華經之中,佛陀不再提出對機教學中的各種教義,唯只不斷重申要人學佛之意,並指出聽法衆生皆應奉持佛法,推廣教化,必使任一所居國土衆生同聞佛道,共所奉行,直至人人成佛作祖爲止。這才是菩薩道的修行真義,至于如何修行、修行次第、世界結構原理、存有真相解析等事業,則都是在其它經典中有所交待著的,而法華經之說法都遠離教義而直指目的,即佛陀本懷,即使宇宙任一世間之所有衆生,藉依于法華會上所有聽者之發願渡世,因此獲得在輪轉生滅之任一過程中有能聽法學法的機會,把佛陀教學一棒傳一棒地接續下去,這才是法華教義,也才是佛陀本懷,而衆生都成佛果則更是佛陀所欲,故而雖謂學佛有多途,且所證有等級,因而有大小乘及聲聞乘圓覺乘之多乘之名相,但依佛陀本懷而言,其皆不終竟,唯有成佛乘才是最終之道,而欲成佛乘即是在點化了其所住國土衆生同聞佛法、同披佛恩、同求佛道爲止才成,故不求學佛則已,一但學佛則沒有中繼站,直到成佛才算完成,故佛道唯有一乘,而把握此一乘佛果之要理即在助人成佛,故法華經中佛陀爲其座下弟子一一點化授記,明示其人將在何時何土得成佛果,而依奉法華渡人成佛精神之修持者,則是所有修佛法門中最能「疾成佛道」的法門。
智者大師即秉持法華經中佛陀渡世本懷及一乘成佛之標准,展開他在《法華玄義》中詳細鋪陳所有佛經之淺近深後之關系,而以五時說說佛法先後,其實是義理的深淺之別者。又借化法四教及化儀四教來介紹佛經教學之性質差別,此部份之內容學者知之已詳,故以下只簡說即可。
五時是首爲華嚴時,乃佛第一次說法,說最深法,如乳味濃,只諸菩薩得解,衆生根器淺陋,聽者如聾如啞。遂于其後四十八年中,由淺入深,依次說法。次于鹿苑處說叁藏諸經,是爲阿含之時,談小乘義理,十二因緣,叁法印,四聖谛說等,如乳製成酪,味淡易食。再次說爲方等時,說《大集》、《寶積》、《思益》、《淨臺》等經,說明小乘義理之不足,指引更大的理想目標來追求,喻生酥味。第四時爲說般若時,已可將佛義理之精要說出,即般若空理之大乘思想者,顯示菩薩空中妙有的悲智精神,是爲熟酥味。最後佛以衆生已能深解佛性,故暢佛陀本懷,指出衆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教義,即法華時,爲醍醐味,爲圓頓教理之終結者,只在最後佛滅前再說涅槃經,付佛遺囑。配合著佛說法五時之說,智者大師已標明法華、涅槃是佛最後圓頓思想的完成,並爲佛所說一切經典指出深淺先後及各自教義重點,故再配以化法四教及化儀四教,從藏、通、別、圓;及頓、漸、、秘密、不定、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之說法內容及說法方式,再次將五時佛說作一有機的,廣遍的圓通架構,此即其判教之八教說。並以華嚴兼,叁藏但,方等對,般若帶配合法華涅槃之純圓,將五時及八教整合分判。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說,後來成爲天臺判教的標幟,並使當時南北各家判教系統相形失色,唯華嚴五教說仍能與之不斷競勝。
第六章 結論
依據天臺宗哲學的特色及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定位,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地說,天臺宗是屬于中國文化吸收印度佛學之後,在中國佛教界知識分子獨立思考並有創新義理發展的新佛學理論體系。其創新的實相論立場,在隋唐之後成爲中國佛教史內部理論辯證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討論主題之一。其禅觀修行法在禅修實踐中也成爲中國佛教界曆代以來的重要法門之一。其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更是自其而後所有佛教理論研究者據以敲門入佛的理解大綱。並對韓國、日本、以及當代研究者提供入門指引的基礎認識。天臺以法華、涅槃爲教義歸向宗旨,以般若空學爲義理發揚的基礎,以禅行實修爲佛門事業的內涵,堪稱解行並重的全面教義宗派,蔚然成家,奠立中國大乘佛學高峰發展的風範。然而,明代以後,隨著禅宗興盛,佛教式微,天臺宗一如其它宗派迄未再現理論創造的新象。雖然如此,天臺宗的教義典籍依然完整地保存,天臺山的寺院亦仍飄透著靈山妙氣,隨著中國文明在今天必須全面重新恢複之際,不論是學術界抑或宗教界似乎都已共同地關心起此宗的一切,顯見其恢複的契機已現,本文之作僅爲入門參考而已,並未對天臺衆多教義及智者之後的教派流傳及發揚多作鋪陳,反而更重視從生活中及從修行中的角度來引介天臺,這是一個寫作的嘗試,或許也將會是一個閱讀的嘗試。
《天臺宗綱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