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P3

  ..續本文上一頁整同等的行持修爲,並在禅定發慧的深度上能完全進入該特定智觀的理解世界中,能如親臨佛陀宣教道場中聆聽說法,也能于自證學力中如佛本懷般地自作教義之推演或代宣本旨,又因佛之任一教門皆代表佛陀示現之某一特定佛法智慧之程度,即任一得證此法門之學道者也必定在禅定之修行與智慧領悟上達到相應之境界,則此時此人之內在質量已可謂有了跳躍式之進境,其內心之喜樂豈可以人間世俗欲求之滿足來形容,慧思禅師之得證法華叁昧,終于開啓天臺宗以法華立教之端緒,而使佛陀在法華宣教之本懷得由慧思繼傳給智顗而終得在中國大乘佛法之藉駕中再度普現于世。

  所謂法華本旨者何也,佛陀本懷也,佛陀一生教學傳道,先後講過無數精義要點,包括宇宙的結構--十二因緣,人生的真谛--四聖谛,最高的智慧--般若空觀等,在在都指明佛陀要衆生趣求佛法,但是更重要的心願是佛陀要衆生幫助更廣大的衆生共同趣向佛法,讓佛法真正能在永恒的時空中普現在世間所有有情衆生的心田中,但佛陀爲教導衆生欣趣佛法,多以對機教法的各種法門來引導衆生,讓他們在自己心智興趣的基礎稍稍向上一跳,引入學佛之途,但學佛之途雖多,學佛之終地卻只有一樣,即成爲一位自度度他的菩薩,所以在法華經一開始,佛先住于法華叁昧中,待他安祥出定後,便宣講佛陀一生教法最根本的胸懷,即要衆生在現有學佛之基礎上都要再跳一步,以成爲度人度己的菩薩爲目的。一般而言,佛陀以苦集滅道四聖谛教導衆生,隨法而修得阿羅漢果,即聲聞乘聖位,再進一步以十二因緣觀教導衆生使知世界萬事萬物生滅無常之理,得悟人與宇宙的真實命運,而證得辟支佛果,即緣覺乘聖位,接著再以般若空智教導衆生,使能對己對人對事事物物拿起放下,灑脫自在,不執不癡,如實陶泳在佛化生活情調中,與高尚智能層次相往來在最精進的禅定修爲中得菩薩果位,以救己度人爲菩薩道精神,如此隨機接引是爲方便法門,若有衆生執著現有成就,不知趣向佛陀終極本懷,就不是真佛子,也唯有以發大誓願,急行菩薩道才能真證佛果,所以佛陀在法華宣講時刻,一一爲已發大誓願之求道衆生摩頂授記,表達佛陀對其誓願恒心之肯定,相信他日此子終將因切實笃行菩薩救人慈悲心願,而在次次苦修之實踐過程中堅實自己成佛作祖的全面條件,最後終成佛果。而成佛即是所有求佛者的最終標的,但是如果不真得佛陀本懷,不知求佛的最真目標就是讓娑婆世界億萬衆生同成佛道,而自行陶醉在叁乘果報之中者,則永遠只能停留原地,甚至退轉所證境界,這是所有求佛者所當謹戒的,而當其人知佛本懷,且急切行之時,則其成佛之路便已打開,否則便永不可能成佛,而當人人皆以自度度他精神行菩薩道時,則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一切有情衆生同證佛果之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而求道者成佛的途徑也就因而只有一種可能,是故法華又是闡揚一乘成佛的經旨,故衆生不求成佛則已,若欲成佛必走法華之路,其它法門只是接引入道,真正最終成佛之路則只此一種而已。

  直至慧思禅師體悟法華教義深義之後,天臺一系莫不秉此精神,爲佛用功,宣揚法華精神,並依法華建立五時八教的判教說,及一念叁千的性具實相學,當然,這都有待慧思之後的智者大師來創造了。

  第四章: 天臺宗的叁祖智者大師

  第九節: 大師的幼年

  天臺宗的真正建立者是叁祖智者大師,大師出生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政權梁朝的貴族家庭,父親陳起祖,曾是協助梁元帝擊敗侯景之亂,獲得帝位的功臣,名重朝野,也是一心在梁朝仕途上欲有所作爲光大家業的人,因此他對自己兩個兒子也都抱持繼承家業的期望,陳起祖長子陳針,次子陳王道,又名光道,弱冠後號德安,即智者大師。大師自幼與其兄二人深獲父母疼愛,原應一步步走上父親所期望的道路上去,但因元帝被篡,陳起祖憂心國事,遂致病倒,其妻爲其所累,竟先他辭世,隨後陳起祖亦殁,陳氏兄弟二人各奔東西,一去出家,一去求官。然而,識者便知大師以十七歲之齡,立心求道,卻竟是自更幼年起即有的迹象呢。

  大師誕生之前,其母曾夜夢被一團五彩香霧圍繞,並且投入其懷,其母拒,卻聽空中傳來聲音: 「宿世因緣,王道托付與汝,福德兼備,何以排拒他

   」因而懷孕。而大師之父于其生産之日,因守妻旁,于休憩晤寐之間,蒙眬間看到強烈的光芒一閃,周圍突放光明,此時,王道即誕生。幼年期之王道,常隨其母至寺廟參拜,其母亦爲虔誠的佛教信徒,某日,七歲的王道,竟能背頌法華經中的文句,父母大異,原來他只是隨母聽經,就自然地記下來了。隨著世局的動蕩,眼見當時人生死無常的命運,王道幼小心靈已隱然有求入佛門理解人生真谛以解救世人的胸懷,竟自雕佛像于家中膜拜,有一次爲代父親去梁朝舊都祭拜梁武帝的路途中,王道舉目所見盡是荒垣頹壁,曾是繁華的國都,卻因戰亂,轉眼成廢土,因而確定了他心中所認爲的人間事功的無常性,以及不究竟的本質,不能以武力建國的方式來拯救人類,唯有佛法從宇宙人生真相的眼光,才能了結人生之永恒困惑,遂更強化了他求道的信念。

  十七歲遭遇雙親之喪的王道,決心入佛門求法,在一封父親生前寫好的托孤信上,王道及陳針兄弟二人前往湘州拜訪刺史王琳,王琳遂安排王道進入果願寺出家爲僧,接受住持法緒師之教導,智顗之名,即法緒所取,王道除日常寺院中公務認真工作外,其余時間即用功于佛法的閱讀及理解親證的功課中,很快地,果願寺已無法滿足其向道求法的需求,此時王道心中的佛法問題是直指佛陀宣法本懷究在何處,因其時中土佛教因經典大量譯出後,各家執持其所宗主的經典以爲佛理之真義,遂生各自爲主之現象,而一心以佛法爲最終真理的青年王道,卻非要究明佛陀宣教本懷不可,他不能任由佛法被南北論師割離破碎,甚至彼此矛盾,因此他需要更認真地閱讀更多經典以找出佛法的根本,果願寺之後,王道又在慧曠律師的指導下至衡州大賢山道場認真修習法華經,並在閱讀過程中領悟法華淑世救人的大乘精神才是佛法本旨,而綜觀當時南北各家學門,卻只有在爲躲避敵論師陷害而將道場設于齊陳兵燹之地大蘇山的慧思禅師是強調法華經的,青年王道爲印證所想,遂不辭艱苦前往求道,也就在慧思禅師之處,確立了他作爲一代大師的學力基礎。

  第十節: 大師從學于慧思

  來到大蘇山的智者大師,在禅力深厚的慧思禅師面前,一眼就看出大師的不凡,告曰 :「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原來當初佛陀于靈山道場宣講法華,聽者不可勝計,此時由慧思印證師徒二人皆曾于佛陀道場中聆聽道理,這表示慧思的禅定力已使他獲得宿命通,而能知曉自己及他人的過去世,又表示智者大師今世與法華結緣,實爲因緣成熟之故,于是,智顗便在慧思的指導之下,依法華經而修行,日以繼夜,甚至終夜不休,很快地便深悟法華叁昧,慧思贊曰: 「非爾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此時,智顗所悟者何

   其實,仍是慧思于禅法所證悟境界內事,原來,慧思雖自慧文處領悟般若空觀之智慧,但是,般若智仍只是易入佛道的方便法門,真要一生成就佛道者,仍在法華精神中,此外,慧思笃信因定發慧之路,認爲一切佛法都是講求禅定的法門,那麼,若由禅修而入佛境界,自然應以直入佛道的法華法門爲禅定之途,而法華法門之所以爲直入佛道直接成佛之徑,乃已明載于法華經中,佛陀早謂法華之前所講諸法盡皆爲方便法門,乃因衆生根器資質不足故但說一方便入門法,而佛陀真正宣講佛法之本懷只在法華,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的自渡渡他的大乘精神,知此而行可以疾成佛道,故佛陀一一爲諸聽法之菩薩大德摩頂授記,宣告其人成佛之國土,即意謂其人在真心奉持法華精神救渡衆生之過程後,必可自成佛陀,同證無上正等正覺。

  而慧思深悟及此,遂教導智顗法華經安樂行品中的禅修之法,即教以此品中的禅定之法以使其悟入佛道,所謂安樂行其實即法華精神之禅定,慧思于《法華經安樂行義》中記曰: 「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于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曰樂,自利利他,故曰行。」心不動者,則已證空觀矣,而無受陰者,即謂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感官知覺已不受外緣所擾,,故已進入禅定之境界矣,故曰樂,這當然是禅定之樂,而非俗欲之樂,至于自利利他,則明白地指向著法華救渡衆生之精神。爲使學者實際得獲安樂行,慧思提出修習法華叁昧之兩種行門,一爲有相行,一爲無相行,有相行者,並非禅定之法,乃是將散亂心收攝起來,專心頌持法華經,以智解培養觀念能力,精勤頌持,行止不停,作爲證進法華叁昧之初步,而慧思自己即爲法華經千遍的頌持者,可謂法華安樂行之有相行之最真心實踐者。但除此文字有相行以外,尚需勤修無相行,同書中記曰: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疾滅,畢竟不生,故名爲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臥,飲食言語,一切威儀,心常定故,----如是禅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實際上,在「行住坐臥,飲食言語,一切威儀」之生命過程中,已經融入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菩薩六度行了,即無相行之法華安樂行之修持中,其實即是大乘精神之最深實踐,唯有在六度菩薩道之行持中才有真正無相之入定真實,也唯有在真正「畢竟無心想」的無相禅定中才有六度行的真正深入,真正實踐。故謂「如是禅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也就在安樂無相行中才真正超越了其它一切法門,而成爲疾成佛道的直捷之途,故慧思又言: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

  凡…

《天臺宗綱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概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