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P3

  ..续本文上一页整同等的行持修为,并在禅定发慧的深度上能完全进入该特定智观的理解世界中,能如亲临佛陀宣教道场中聆听说法,也能于自证学力中如佛本怀般地自作教义之推演或代宣本旨,又因佛之任一教门皆代表佛陀示现之某一特定佛法智慧之程度,即任一得证此法门之学道者也必定在禅定之修行与智慧领悟上达到相应之境界,则此时此人之内在质量已可谓有了跳跃式之进境,其内心之喜乐岂可以人间世俗欲求之满足来形容,慧思禅师之得证法华三昧,终于开启天台宗以法华立教之端绪,而使佛陀在法华宣教之本怀得由慧思继传给智顗而终得在中国大乘佛法之藉驾中再度普现于世。

  所谓法华本旨者何也,佛陀本怀也,佛陀一生教学传道,先后讲过无数精义要点,包括宇宙的结构--十二因缘,人生的真谛--四圣谛,最高的智慧--般若空观等,在在都指明佛陀要众生趣求佛法,但是更重要的心愿是佛陀要众生帮助更广大的众生共同趣向佛法,让佛法真正能在永恒的时空中普现在世间所有有情众生的心田中,但佛陀为教导众生欣趣佛法,多以对机教法的各种法门来引导众生,让他们在自己心智兴趣的基础稍稍向上一跳,引入学佛之途,但学佛之途虽多,学佛之终地却只有一样,即成为一位自度度他的菩萨,所以在法华经一开始,佛先住于法华三昧中,待他安祥出定后,便宣讲佛陀一生教法最根本的胸怀,即要众生在现有学佛之基础上都要再跳一步,以成为度人度己的菩萨为目的。一般而言,佛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教导众生,随法而修得阿罗汉果,即声闻乘圣位,再进一步以十二因缘观教导众生使知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无常之理,得悟人与宇宙的真实命运,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乘圣位,接着再以般若空智教导众生,使能对己对人对事事物物拿起放下,洒脱自在,不执不痴,如实陶泳在佛化生活情调中,与高尚智能层次相往来在最精进的禅定修为中得菩萨果位,以救己度人为菩萨道精神,如此随机接引是为方便法门,若有众生执着现有成就,不知趣向佛陀终极本怀,就不是真佛子,也唯有以发大誓愿,急行菩萨道才能真证佛果,所以佛陀在法华宣讲时刻,一一为已发大誓愿之求道众生摩顶授记,表达佛陀对其誓愿恒心之肯定,相信他日此子终将因切实笃行菩萨救人慈悲心愿,而在次次苦修之实践过程中坚实自己成佛作祖的全面条件,最后终成佛果。而成佛即是所有求佛者的最终标的,但是如果不真得佛陀本怀,不知求佛的最真目标就是让娑婆世界亿万众生同成佛道,而自行陶醉在三乘果报之中者,则永远只能停留原地,甚至退转所证境界,这是所有求佛者所当谨戒的,而当其人知佛本怀,且急切行之时,则其成佛之路便已打开,否则便永不可能成佛,而当人人皆以自度度他精神行菩萨道时,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有情众生同证佛果之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而求道者成佛的途径也就因而只有一种可能,是故法华又是阐扬一乘成佛的经旨,故众生不求成佛则已,若欲成佛必走法华之路,其它法门只是接引入道,真正最终成佛之路则只此一种而已。

  直至慧思禅师体悟法华教义深义之后,天台一系莫不秉此精神,为佛用功,宣扬法华精神,并依法华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说,及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学,当然,这都有待慧思之后的智者大师来创造了。

  第四章: 天台宗的三祖智者大师

  第九节: 大师的幼年

  天台宗的真正建立者是三祖智者大师,大师出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梁朝的贵族家庭,父亲陈起祖,曾是协助梁元帝击败侯景之乱,获得帝位的功臣,名重朝野,也是一心在梁朝仕途上欲有所作为光大家业的人,因此他对自己两个儿子也都抱持继承家业的期望,陈起祖长子陈针,次子陈王道,又名光道,弱冠后号德安,即智者大师。大师自幼与其兄二人深获父母疼爱,原应一步步走上父亲所期望的道路上去,但因元帝被篡,陈起祖忧心国事,遂致病倒,其妻为其所累,竟先他辞世,随后陈起祖亦殁,陈氏兄弟二人各奔东西,一去出家,一去求官。然而,识者便知大师以十七岁之龄,立心求道,却竟是自更幼年起即有的迹象呢。

  大师诞生之前,其母曾夜梦被一团五彩香雾围绕,并且投入其怀,其母拒,却听空中传来声音: 「宿世因缘,王道托付与汝,福德兼备,何以排拒他

   」因而怀孕。而大师之父于其生产之日,因守妻旁,于休憩晤寐之间,蒙眬间看到强烈的光芒一闪,周围突放光明,此时,王道即诞生。幼年期之王道,常随其母至寺庙参拜,其母亦为虔诚的佛教信徒,某日,七岁的王道,竟能背颂法华经中的文句,父母大异,原来他只是随母听经,就自然地记下来了。随着世局的动荡,眼见当时人生死无常的命运,王道幼小心灵已隐然有求入佛门理解人生真谛以解救世人的胸怀,竟自雕佛像于家中膜拜,有一次为代父亲去梁朝旧都祭拜梁武帝的路途中,王道举目所见尽是荒垣颓壁,曾是繁华的国都,却因战乱,转眼成废土,因而确定了他心中所认为的人间事功的无常性,以及不究竟的本质,不能以武力建国的方式来拯救人类,唯有佛法从宇宙人生真相的眼光,才能了结人生之永恒困惑,遂更强化了他求道的信念。

  十七岁遭遇双亲之丧的王道,决心入佛门求法,在一封父亲生前写好的托孤信上,王道及陈针兄弟二人前往湘州拜访刺史王琳,王琳遂安排王道进入果愿寺出家为僧,接受住持法绪师之教导,智顗之名,即法绪所取,王道除日常寺院中公务认真工作外,其余时间即用功于佛法的阅读及理解亲证的功课中,很快地,果愿寺已无法满足其向道求法的需求,此时王道心中的佛法问题是直指佛陀宣法本怀究在何处,因其时中土佛教因经典大量译出后,各家执持其所宗主的经典以为佛理之真义,遂生各自为主之现象,而一心以佛法为最终真理的青年王道,却非要究明佛陀宣教本怀不可,他不能任由佛法被南北论师割离破碎,甚至彼此矛盾,因此他需要更认真地阅读更多经典以找出佛法的根本,果愿寺之后,王道又在慧旷律师的指导下至衡州大贤山道场认真修习法华经,并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法华淑世救人的大乘精神才是佛法本旨,而综观当时南北各家学门,却只有在为躲避敌论师陷害而将道场设于齐陈兵燹之地大苏山的慧思禅师是强调法华经的,青年王道为印证所想,遂不辞艰苦前往求道,也就在慧思禅师之处,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学力基础。

  第十节: 大师从学于慧思

  来到大苏山的智者大师,在禅力深厚的慧思禅师面前,一眼就看出大师的不凡,告曰 :「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原来当初佛陀于灵山道场宣讲法华,听者不可胜计,此时由慧思印证师徒二人皆曾于佛陀道场中聆听道理,这表示慧思的禅定力已使他获得宿命通,而能知晓自己及他人的过去世,又表示智者大师今世与法华结缘,实为因缘成熟之故,于是,智顗便在慧思的指导之下,依法华经而修行,日以继夜,甚至终夜不休,很快地便深悟法华三昧,慧思赞曰: 「非尔莫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此时,智顗所悟者何

   其实,仍是慧思于禅法所证悟境界内事,原来,慧思虽自慧文处领悟般若空观之智慧,但是,般若智仍只是易入佛道的方便法门,真要一生成就佛道者,仍在法华精神中,此外,慧思笃信因定发慧之路,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讲求禅定的法门,那么,若由禅修而入佛境界,自然应以直入佛道的法华法门为禅定之途,而法华法门之所以为直入佛道直接成佛之径,乃已明载于法华经中,佛陀早谓法华之前所讲诸法尽皆为方便法门,乃因众生根器资质不足故但说一方便入门法,而佛陀真正宣讲佛法之本怀只在法华,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自渡渡他的大乘精神,知此而行可以疾成佛道,故佛陀一一为诸听法之菩萨大德摩顶授记,宣告其人成佛之国土,即意谓其人在真心奉持法华精神救渡众生之过程后,必可自成佛陀,同证无上正等正觉。

  而慧思深悟及此,遂教导智顗法华经安乐行品中的禅修之法,即教以此品中的禅定之法以使其悟入佛道,所谓安乐行其实即法华精神之禅定,慧思于《法华经安乐行义》中记曰: 「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心不动者,则已证空观矣,而无受阴者,即谓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感官知觉已不受外缘所扰,,故已进入禅定之境界矣,故曰乐,这当然是禅定之乐,而非俗欲之乐,至于自利利他,则明白地指向着法华救渡众生之精神。为使学者实际得获安乐行,慧思提出修习法华三昧之两种行门,一为有相行,一为无相行,有相行者,并非禅定之法,乃是将散乱心收摄起来,专心颂持法华经,以智解培养观念能力,精勤颂持,行止不停,作为证进法华三昧之初步,而慧思自己即为法华经千遍的颂持者,可谓法华安乐行之有相行之最真心实践者。但除此文字有相行以外,尚需勤修无相行,同书中记曰: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疾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言语,一切威仪,心常定故,----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实际上,在「行住坐卧,饮食言语,一切威仪」之生命过程中,已经融入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菩萨六度行了,即无相行之法华安乐行之修持中,其实即是大乘精神之最深实践,唯有在六度菩萨道之行持中才有真正无相之入定真实,也唯有在真正「毕竟无心想」的无相禅定中才有六度行的真正深入,真正实践。故谓「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也就在安乐无相行中才真正超越了其它一切法门,而成为疾成佛道的直捷之途,故慧思又言: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

  凡…

《天台宗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天台宗概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