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心叁觀
北齊慧文禅師讀《大智度論》的叁智一心中得,豁然大悟,往複河灘之間,大弘其教,門人常稱數百。其叁智一心中得的原文,如次:“問曰:一心中得一切種智,一切智斷一切煩惱,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種智斷煩惱又習。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其中爲念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這是對大品般若經文“以般若波羅蜜斷煩惱習,得道種智,以般若波羅蜜,得一切智,以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發生疑問,龍樹菩薩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慧文禅師由於此句,大發省悟,由叁智一心,發明一心叁觀的觀法,時受于南嶽慧思,一轉,傳於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更依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立四種觀法。藏教以析空爲觀,以根鈍故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用苦、空、不淨、無我四觀,析之令滅,而後歸空。通教以體是爲空,以根四稍利、體達、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釋是緣生性,當體即空。別教以次第爲觀,此是有一類大根衆生,聞大法而仰信,欲證真如。先以體假入空,破見思惑,次以從空入假。破塵沙惑。以二觀爲方便道,然後得入中道第一義谛,破無明惑。圓教以一心爲觀,這是一類根四最利的衆生,先悟諸法無解叁谛,頭頭自在法法圓融,然後依解而起一心叁觀。所謂圓解、圓修、圓破、圓證。教觀雖名有四,而前叁是權,後一是實,爲實施權,開權顯實,乃佛法之宗要,今講圓教一心叁觀,先從圓教一心叁谛講起,叁谛叁觀,性修不容混濫,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
荊溪大師《始終心要》說:“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叁谛即真、俗、中叁谛,是爲成人本具的真如妙性。又說:“真谛者,泯一切法”,九界之情,佛界之解,纖塵不應。又說:“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十界之空,俗谛叁千之有,無不融這通之,既雙遮而不立,亦雙照而昭然。叁谛個乎一心,叁義總于一念,則無情不遣,無理不彰。“叁觀就是空、假、中叁觀。”有內叁觀與外叁觀,內即一心叁觀,依智論叁智一心中得而立,占德說:“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這是在一念的理心中,具足叁觀的。又觀外諸法的叁觀,即依中論四句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隨觀一法莫不具此叁者。此叁觀說起來雖有次第,實際上是解次第的,如現空時假中亦空,觀假時空中亦然;如葫蘆落水,泛泛有面,銀铢落地,顆顆皆圓。這叫做一心圓融叁觀。叁觀和叁谛同時不可分的,所以古人說:“叁谛叁觀叁解叁,叁一一叁無所寄,谛觀名別體複同,是故能所二解二”。又說:“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意性即中,若能識得仰境界,當淨地意如虛空。”這又是天臺宗的一特勝義。
叁谛不外若人現前第六意識的一念,此意存在于日常經驗的一切事象中,可以說一切事象盡是叁谛。如日用間根塵塵相對,凡所有意,本目空寂,推檢此心,了無一物,而亦昭昭靈靈,纖毫不昧,這即是我人心性自空的反映。至根塵敵對,遇染淨緣,十界心起,物來斯應,已是我心性自有之反映。然而,心性自空是此一念,心性自有是此一念,此即空複即有,即假亦即真,融通二邊,雙遮雙照,這是敵心性中的反映。一心既然如此,求之千萬法亦複如是。此則所謂:“叁谛者天然之性德。”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衆生迷之而起叁惑,不了真谛,則起見思二惑不了俗谛,起塵沙惑,不了中谛,又起無明惑。所以,若欲恢複叁谛之天然妙性。須破叁惑。欲破之惑,又必須全叁谛之性而起空假中叁觀。觀是功用谛是理性,體用若不分別,何處又說性修,空又非真谛,不發,假觀解俗谛不發,中觀解中谛不能發,所以說修是稱性而修。稱真谛性,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稱俗谛性,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稱中谛性,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大因名叁谛,在果名叁德。故荊溪大師說:“諸佛果地融通,但證衆生理本。”即證十界因心所具叁谛之理。證真谛而得般若之相,證俗谛而得解脫之用,證中谛而得法身之體。此宗圓教修的觀行,是一心叁觀,圓大根利,即于一念心中,圓悟一心叁谛的理性,全性起修,圓修一心叁觀妙行,中此圓破叁惑圓證叁智,圓成叁德涅槃。此圓教一心叁觀,是爲圓頓行人成佛的心要。
一心叁觀爲能觀之智,觀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爲所觀之境,即一境叁谛。叁谛皆吾人現前一名心相,其相雖萬別千差,而一心卻別無有異。谛觀俱在一心,一心光分解依,故妙宗雲:“谛觀即一而叁,觀空前後而照。”《天臺傳佛心印記》(元代虎溪懷則大師作)雲:“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意即是中,意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
一心叁觀的開釋莫博于南嶽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略則莫約于荊溪大師的《始終心要》其文甚簡而義豐。學習天臺必須先讀《始終心要》,此書雖寥寥數百言,卻是天臺一宗教觀的大綱,故欲學天臺者不可不讀也。
結語
曆經一千五百余年的天臺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理,細缜詳密的觀行,而影響著千百年來中國佛教之發展,余業深障重,福薄慧淺,而又不自量力地參閱衆多資料描述這些淺陋的文字,挂一漏萬,錯謬百出,在此我虔誠地祈請諸同道不吝賜教!
于一九九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完稿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