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大義
天臺宗依山爲名,隋朝時,智顗大師居浙江省天臺山,倡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爲天臺宗,亦名法華宗,由于此宗以《法華經》爲正依經典。
高祖龍樹大士,生于印度,古稱南天竺,是婆羅門種,天資聰穎,至弱冠時,已盡通達天文、地理、及諸道術。大士出家九旬便讀通叁藏,于是周遊各國,摧伏內外道諸大論師,著作等身,稱爲千部論師。
二祖北齊慧文禅師,曾讀《大智度論》“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又讀《中論》觀四谛品︰“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而立一心叁觀之法門。
叁祖湖南衡陽南嶽慧思大師,十五歲出家受具足戒,二十歲時參拜慧文禅師,面受觀心要旨,經叁七日,遂動八觸(即動、癢、輕、重、冷、暖、澀、滑等八種感觸),又悟“法華叁昧”,自始之後,未聞經義,無不通達。
四祖天臺智者大師,“智者”之稱,乃隋炀帝之所敕封。大師十八歲時,投法緒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二歲親近慧思大師,思師一見,便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日至矣。”由此可知,乃具有非凡之因。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之“諸佛同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之句,寂然入定,見共思師,靈山聽法,思師贊說︰“非汝不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乃法華叁昧前方便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亦不能窮汝辯,當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此宗教觀,大意有五。
一、叁谛圓融。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理,泯一切法;即假,是俗谛理,立一切法;即中,是中谛理,統一切法。諸法本空,衆生迷之,執以爲實,妄生知見,由此空觀蕩之,谛了真空之理,故名空谛。又以諸法雖空,皆不可得,由此假觀照之,則能谛了性具諸法,曆曆宛然,故名假谛。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由此中觀觀之,則能谛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故名中觀,此乃次第叁觀。又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此乃通相叁觀。又于一念心中,叁觀具足,圓融互具,融通無礙,此乃一心叁觀。
二、百界千如。此宗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非真非俗、非一非異,皆是實相,或名爲如,或稱如是,諸法有十如是。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謂十法界者:一地獄界、二餓鬼界、叁畜生界、四修羅界、五人生界、六天堂界、七聲聞界、八緣覺界、九菩薩界、十佛陀界。于十法界中,一一界中,又具十界,十界互具,乃成百界。又此百界,一一界中,具十如是,百界互具,乃成千如。
叁、一念叁千。于前百法界中,各具有叁種世間,即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此叁種世間,又各具千如是,如是相乘,乃成叁千世間,又謂之叁千諸法,爲一切法之總稱。此叁千諸法,具足在一念心,本爲法性所具,其體融妙,名爲理具叁千。此法性本具之叁千諸法,遇緣現起,諸相宛然,名爲事造叁千,此事與理,圓融相即,非一非二,妙不可思議。
四、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是觀吾人現前一念心,具足叁千諸法。二真正發菩提心。未證悟之前,易起懈怠心,是以發心,上求下化。叁善巧安心。善巧方便,安住于法性中。四破情執。即依一心叁觀,而破叁惑情執,融照中道,使空假一致。五知得失。未悟入無生前,須檢討其得失。六調適道品。于叁十七道品,調停適當。七對治助開。修觀無法開發圓理,必須藉助六度事行。八知位次。如不知位次,易患未得謂得。九能安忍。入五品位時,順逆要容忍。十離法愛。如執十信相似位,或獲六根互用,若過愛執,即屬頂墮。
五、六即佛。一理即佛。是指一切衆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性雖具,因缺乏解行,故無法證得。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之道,通達解了,一切皆可成佛。叁觀行即佛。不唯解知名字,更進而依教修行,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佛。得六根清淨位,斷見思與塵沙,並降伏無明惑,眼能徹見叁千世界諸境,耳能徹聞叁千世界音聲,雖未證實,即相似于真證,此十信位也。五分證即佛。觀慧培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初住至等覺,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分見佛性。六究竟即佛。斷第四十二品,發究竟圓滿之覺智,智斷二德圓滿,無惑可斷,無理可證,即圓滿究竟極果之妙覺位。
“即”是指不二之義,而在修證上有“六”。如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屬堅執于理,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則易生增上慢。若只知“六”而不悉“即”,則易生自卑感,故特立六即以顯凡聖之始終,而理體之初後,不二爲旨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