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概略(菩提)

  前言

  從佛教發展的曆史來看天臺宗,無疑的,它是中國佛教最先完備的一個宗派。自智者大師大成此宗以來,就以教觀相承,行解並進,理論與實踐一致的完整的體系,而影響著中國人的學佛觀念。一千五百年過去了,繼承和發揚教觀雙美的天臺宗,仍是中國佛學研究者的一大課題。“道由人弘,法待緣顯,有道無人,教存而莫悟;有法無緣,雖並世而弗聞。聞法資乎將來,悟道藉於機至。機至然後理感,時來然後化通矣”。願有志于天臺的弘揚者,能爲“往聖繼絕學”,複興天臺,使智者的聖光重輝!本文將從天臺宗的起源、傳承、思想等方面略爲概述,旨在能起到一個投石問路、抛磚引玉的作用。不妥之處,尚請方家斧正!

  一.天臺宗的起源

  天臺宗始創于北齊慧文禅師,據《佛祖統記》卷六,天臺宗《東土九祖記》說,慧文因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論》卷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朗然悟入龍樹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創立一心叁觀法門。若追溯天臺教史,應推龍樹爲鼻祖,章安灌頂所記的《摩诃止觀》卷首緣起中說:“文師用心,一依釋論,論是龍樹所說。”智者大師的《觀心頌》亦說:“歸命龍樹師。”由此可見,龍樹思想是天臺立宗的根本。

  被尊爲中國佛教,大乘八宗共祖的龍樹。出生于佛滅後七百年左右的北印度。他性格超凡,受當代高等教育,諸學博綜。早年曾自恃才高,一度耽于欲樂,與叁友潛入王宮,戲論宮女,後叁友終因亂行而被殺,僅龍樹一人幸免,由是自覺欲樂之患,悟欲爲苦本而發心出家。志求于道,入于山中,於九十日間便能通達小乘叁藏。但龍樹並不以此爲滿意,更進追求,深入雪山于一塔中得老比丘授摩诃衍經,後更于龍宮得《華嚴經》,徹通佛教之玄妙。龍樹之一生著述繁多,最爲著名的是《中觀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大智度論》百卷,《十住毗婆娑論》十七卷。此外還有:《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菩提資糧論》等。他由破邪顯正,確立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礎,尤其中論,無所不破、無所不空、無所不真、無所不中。因此當慧文禅師,看到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頓達一心叁觀之妙旨,智者大師亦由此而建立他叁谛圓融的妙說。

  慧文的思想,通過慧思傳給智觊,始正式建立並集天臺宗之大成。智觊于陳宣帝建德七年(575年)棲止天臺山,創立伽藍爲終身道場,開拓鴻業,倡立一宗之教觀,世稱天臺大師,故依天臺所立之宗稱爲天臺宗。

  二.天臺宗的傳承

  慧文禅師俗姓高,他的生卒年代及出生地點都不明。&127;在天臺史上被尊稱爲“二祖北齊尊者”。他遠承龍樹心印,開天臺宗之先河,尤其是天臺宗的“一心叁觀”法門爲他首創。他大弘禅法的時期,灌頂稱之爲“當齊高之世,獨步河灘”。《續高僧傳》卷十七慧思傳說:“時禅師慧文,聚徒數百,衆法清肅,道俗高尚”。《佛祖統記》卷六又說:“聚徒千百,專述大乘,獨步河灘,時無競化”。由此反映了他弘法最勝時期的情形;以及化對大乘佛學造詣的高深。南山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沒有爲慧文立傳,他本人也沒有留下什麼遺著,所以在佛教史中是個藉藉無名的人物。可他在天臺宗發展史上,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慧思禅師(515-577)是元魏時期,&127;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人(今河南上蔡縣境內),俗姓李,十五歲出家,專誦《法華經》。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到嵩山從慧文學習,得受觀心之法。《續高僧傳》卷二十一,對他從慧文學禅,始叁七日,在靜觀中,所見一生善惡業相曆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記載:“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己,顛倒想滅。心情清淨,所苦消除”。之後,由于常坐不臥的修行,使他四肢軟弱,不能步行,禅障再起。卷二十一說:“夏竟受歲,恨無所獲,自傷昏沈,生爲空過,深懷慚愧。”那麼,該怎樣對治禅障呢?慧文開示說:“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爾開悟法華叁昧,且得到其師慧文的印證。公元568年,因北方戰亂,慧思禅師轉移至河南光州大蘇山,後又前往南嶽衡山,慨江南佛教注重義理的研習,而輕視禅法。爲隨機施教,他改變弘法方法,倡導定慧雙修,晝則談佛法理論,研究義理,夜裏專修禅法,對白天所學的義理,進行抉擇思維,教法因之大振。公元577年6月12日,六十叁歲的慧思大師安祥而逝。因其晚年居南嶽衡山,故世稱南嶽大師。

  慧思禅師的弟子很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有智觊一人。智觊慧思學習法華叁昧共八載,在智者到瓦宮寺的監別之際,慧思告訴他說:“吾久羨南衡,恨法無所委,汝粗行其門,甚適我願。吾解不謝汝,緣當相輯。今以付屬汝,汝可乘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五卷第一冊156頁)。

  慧思禅師的著作(存在的有)記載不一。《大唐內典錄》卷五說,有八部十卷,《續高僧傳》卷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都有七部九卷。《佛祖統記》卷雲載有九部十一卷。現存的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另有《大乘止觀法門》和《玄誓願文》二書,學術界有疑;還有《叁智觀門》一卷,《四十二字門》二卷,《釋論玄門》一卷,《次第禅安》一卷,《隨自意叁昧》一卷,早佚不傳。智者大師(539-597),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陳,世爲穎川(今河南許昌)人,因晉時避亂,舉族南遷寓居於荊州之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至梁朝時已世居該處兩百多年,由客家變成土著。父親名起祖,文武兼備,才華出衆,久爲梁湘東王蕭繹知遇,引爲賓客,入朝領軍,乃蕭衍稱帝,封起祖爲“益陽縣開國侯”。母親徐氏,品性賢惠,溫良恭儉,笃信佛教。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智者大師出生于江陵,因出生時有種種靈瑞之兆,故小名王蓮,又叫光道,後取字德安。幼年聰慧,喜到寺院拜佛聽經。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十五歲,家國多難,戰亂紛起,父母雙亡,家庭破産,遂于江陵城北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立志出家作沙門。以弘揚佛法爲己住。梁敬帝紹泰元年(公元555年)十八歲,投其母舅湘州果願寺沙門法諸大師出家。法諸定其法號智觊。陳高祖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二十歲從慧曠律師受比丘戒,學習戒律,兼學方等。又詣湖北衡州大賢山專誦《法華叁經(即法華經)》、《無量義經》、《觀普賢引法經》,曆時兩旬,即窮叁經(義)奧義秘旨。

  陳文帝無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叁歲,遙聞禅師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風德蓋世,所以他昌著戰火連綿,時有隕命之險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鍾祥縣境)大蘇山(現在大別山一脈,名爲莫山)頂拜慧思禅師爲師。慧思禅師眼識英才,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續高僧傳》)卷二.《智觊傳》)因教修法華叁昧,演說《法華》四安樂行。持誦《法華經》。由于精勤心切,一日育《法華經.藥王品》諸佛同贊:“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光煥發。“若高輝之臨幽谷。”智者將所悟之境告訴慧思時,深得慧思之贊許。慧思贊歎說:“非爾弗證,非我莫識。……縱令文字之飾千群萬象,尋汝之辨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陳廢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叁十歲,智者大師在慧思處學法七年,夜以繼日,勤學苦練。《佛祖統記》說他:“切柏代香,柏盡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燎之以松。”當他向慧思辭行時,慧思說:“汝與陳國有緣往必利益。”(《續高僧傳》卷二一《智觊傳》。智觊謹遵師訓拜別慧思,與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陳國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錫瓦宮寺。智者大師在金陵弘法八年,其間金陵之高僧大德,名師宿學貴人居士,對他的演講辯論,無不心悅誠服。當他在瓦宮寺開講《法華經》時,“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這說明智者大師在陳朝受到特殊的待遇。

  陳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叁十八歲的智者大師,聞天臺幽勝,宜于靜修,遂決定至天臺山潛心誦經修禅,完成自己的願行。是年秋,盡管民宣帝有敕旨挽留,仆射徐陵叁立诤求住,但智者大師仍然起程而去。于天臺北峰立造伽藍,陳宣帝命名爲“修禅寺”。他在此一住十年,天臺教學之基礎也由此而建立了。

  陳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陳宣帝聞智者大師在天臺安貧修禅,即下诏:“割始豐縣(即天臺縣)調(稅賦),並充衆費,蠲兩戶民,用給薪水。”對陳朝的特殊供養,智者大師並不歡欣,保持其心境如常。

  陳後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師年四十八歲,奉後主诏,兩至金陵,在太和殿,後主尊智者大師以國師之禮,智者大師爲開講《大智度論》及《仁王般若經》。皇後及皇太子,也於宮中設千僧齋會,請智者大師授菩薩戒,爲其皈依弟子。此時,智者大師對佛教教義和觀行已構成了自己的體系,他經《法華經》爲宗要,以《大智度論》爲指南,以《涅槃經》爲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爲觀法,以《維摩經仁王經》等爲坤上,引佛性論,寶性論答以助成,組成他的學術系統。

  陳後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他在金陵光空寺開講《法華經》,時章安灌頂預聽,筆錄成,天臺叁大部之一的《法華玄句》。

  祯明叁年(即隋高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隋攻滅陳,陳亡,智者大師具有戒心,率衆離金陵赴荊湘弘教。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晉王楊廣代爲揚州總督時,遣使恭請智者大師往揚州,大師再叁推辭而不允。後與之立約始到揚州。楊廣在…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王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