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概略(菩提)▪P4

  ..續本文上一頁一發大心。第六方便,第七修證二章,該當于五略中的第二修大行。第八果報,第九起教,第十旨歸之叁章,即該當于第一大意章之叁略的第叁感大果,第四裂大網,第五歸大處。這明示了圓頓止觀的修行果報,乃其所起的教化能力,和歸處于究頓。從第二章到第五章相當于全書的導論,都顯談的修習止觀所應備的知識,第六方便章,把修習止觀者平時用功應注意的事項綜合爲五類,每類各有五事,共有二十五種方便,它是在四種叁昧進入實修十乘觀法的准備。也是觀行實踐上內外各方面必須具備的條件。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住何修行方法,即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叁.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須善知識。這就是第一具五緣。其次對現前的環境,必排除我們所趨的五欲,所以一.呵色欲;二.呵聲欲;叁.呵香欲;四.呵味欲;五.呵觸欲。此即是第二呵五欲。外在的惡 條件我們要脫掉,而對我們內在的修行的妨害,亦必須除棄。這即是第叁棄五蓋:一.棄食欲蓋;二.棄嗔恚蓋;叁.棄睡眠蓋;四.棄掉悔蓋;五.棄疑蓋。蓋是纏綿蓋覆我們的心意,貪之昏暗不醒的意思。把內外的惡條件排掉了,還常不能如意地進修,這即說明必有不調之處。所需要調秘五事:一.調食;二.調眠;叁.調身;四.調息;五.調心;這即是第四調五事。五事調和,進一步更積極而堅實地策進修行五法,于甚深法門發起好樂熱意和勇猛精進的願力。念,即認識不亂,正確判斷的巧慧,而決定一心修行。也就是一欲二念叁精進四巧慧五一事,有此五項和策勵,才能真入求道的修行相界。

  第七正觀章,是《摩诃止觀》一書的重心所在,正依天臺宗的觀行方法的綱領,主要是止觀十境和十乘觀法。十乘觀法依十境而一一的修證,故十乘觀和十境合起來即百法成乘觀。十乘觀法,第一是觀不思議境,以不思另而思另,以不能思議而思議谛觀一念叁千之妙觀。此一念叁千之觀不思議境,是修證圓頓止觀的要旨。第二真正發菩提心,是振起廣大的慈悲心,痛切地發弘誓願。這樣的弘願緊張于心,對一念叁千的修悟反而不能成就。經過反複的反省,才發起第叁的善巧安心觀,乃把止與觀之心、善巧的安住於法界。安心的方法,有種種的有效的而適宜的工夫,若努力地在安心觀上仍持一念叁千也未見有進長,此時則應繼修第四、第五、第六之破法遍,識通竅,道品調適的方法。以上第一觀不思議境一法爲修證的文體,第二真正發菩提心乃至第六道品調適,爲入理之常規。第七對治助開一法,是克服除去阻礙的諸條件,以助長內觀的修證。第八知位次,對自己修證的界限有正確的判斷,而不懈地努力實踐,已知自己的位次,對順逆之緣天幼于心,則是第九能安思。順逆二緣是障道之法,所以要安思地反省和不息的努力。不信住于相修方法,更精進地進入真實的證悟,至此境地位應自蹴法愛和惰心,必從相似位而進入如來之真因位,則是第十離次愛。

  十乘觀法,是初心學人以觀心爲主而統一日常之行爲,不實現高潔的人格和圓滿的證悟而組織的。智者大師在說完正觀十境的第七門觀諸見境時,因一複九句期滿,就停止了講說,因此正觀章的十境只說了七門,第八主觀上慢境,第九觀二乘境,第十觀菩薩境這叁門都來不及詳細說明。全書八至章至境有去沒有進,這是一大缺憾。不過末後叁章之綱領,在第一章內略示大概,所以荊溪大師說:“其文雖缺,其義已足。”

  對天臺叁大部,唐荊溪湛然大師對之一一作了注釋,即《法華玄義釋箴》、《法華文句記》和《止觀輔行解弘訣》。此叁釋爲湛然大師中興天臺宗力作,他還撰有《圓頓止觀七念》,擇要序說,易于頌會,堪爲初學入門的指南。本宗的主要典籍,除了智者大師的叁大部、五小部以外,章安灌頂的《八較大意》荊溪湛然的《好怒心要》,谛觀大師《天臺四教儀》,藕益大師的《教觀綱宗》皆爲入門要籍。

  四.天臺宗的五時八教說

  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的兩叁百年間,叁藏教典五大致譯出。講經,著述的風氣盛極一時。由于這些教典在印度出現的時地和因緣名不相同,而且,部派佛教的分裂,對有空、性、相的義理,名執己見,分存並立,遂致異解分岐雜然。那麼,當這些教典傳至中國,而中國之學者更從而鑽研探討,乃至解說闡明,又不一其說,故爾呈現出宗派的名住形,相繼,出現了毗昙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攝論師等諸家異說解。對于怎樣判釋佛陀一代所說的教法,便形成了“南叁北七”之十家判教學說。

  據荊溪湛然大師說:“南謂、南朝,即京彙(揚子江)之南;北謂北朝,河北也。”一般作江南叁家,江北七家。南方的叁家比較單純,大都從頓、漸、不定叁類來判教,他們的分別在漸教。虎丘山岌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的叁時教說。宗愛法師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四時教說,齊定林寺潛柔,惠次二師,隨道場慧場觀之說,在漸教內更開作有相教、無相教、 貶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五時。北方七家比較複雜,它的特點是把如來一代時教大別作頓、漸、圓叁教,並以“華嚴”爲圓教之初。七家教說即:一.五時教說;二.半滿二教說;叁.四宗說;四.五宗說;五.六宗說;六.二種大乘教說;七.一言教說。智者大師創立天臺宗時,對“南叁北七”都不滿意。並在《法華玄義》當中縱橫難破“南叁北七”十家之說,但他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的教說,亦植基于“南叁北七”諸師之說而發展的。他更以《法華經》爲中心來判釋,如來一代消四教法爲“五時八教”。五時,即佛陀說法的時間,八教指佛陀說法的形式和內容,今就五時八教的基本內容略述如下:

  一.五時:智者大師根據《華嚴經.性起品》的“叁照”、《涅槃經.梵行品》的“五味”、《法華經.信解品》的“父子五喻”而淨釋尊成道後,對種種根機,應機而說的法門,以說法時間次第分類爲五個時期。五時者:初,華嚴時;二阿含時;叁萬菩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㈠華嚴時:釋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佛道的最初叁七日間,在寂滅道場,現毗盧遮那法身。爲金剛藏、功德林、法慧等菩薩,以及宿世根熟的天、龍八部及大根性的凡夫衆等,宣說《天乃廣佛華嚴經》,此一妙意高遠,甚得微妙的圓滿修多羅。當時在座的小乘聲聞緣覺之輩,簡直是如聾如啞,不能領解。這正如《華嚴經》所說:“如日初出,光照高山”。未能照平地及幽谷,又如《涅槃經》說:“臂如從牛出乳,名第一味”。佛陀於七處八會說了《華嚴經》後,知道此說與聲聞、緣覺之機毫無有關,一能普渡衆生,因而不動本寂,而遊鹿苑。

  ㈡阿含時:小乘要性在華嚴經會上如聾如啞,佛陀徹底悲心,故離莊嚴道場,潛圓滿報身毗盧遮那之體,脫去舍那珍徹之服,觀老比丘相,成劣應身,若後蔽之衣,趣泗羅舍國,途中遇提謂與波利二長者不說衛戒十舍複更前進,在鹿 ,在度嬌陳如,十力迦葉、阿涅婆、潑提、楊利等五比丘後,曆遊十六大國于十二年中,爲聲聞乘人講說,人天修習因果的,《坤阿經》,破九十五外道邪見的《長阿含經》說明真谛之理,斷叁界之元的《中阿含經》及說明回禅八定的《雜阿含經》。今小乘根性的人,依四谛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凡入聖,而證阿羅漢之無生之果。約《華嚴》叁照,爲次照幽谷,名第二時,約味,名從乳出酪,酪是熟乳漿,喻凡夫成聖,證阿羅漢果,爲第二酪味。佛因看到羅漢偏于自了一邊,不肯發心度人,因此覺得十分痛心。他認爲如果弟子們都要自了漢不位世界衆生無人救度,並且佛種也有斷滅的危險,于是有第叁方等時的說法

  ㈢方等時:佛以十二年的時間說阿含經後,廣說大小乘教,便大小乘人教能夠等受益。因小乘行人急欲求證涅槃脫離生死,所以當他們證得阿羅漢果後,執真保果,沈空滯寂,所以,佛在八年間,說《維摩經》、《大集經》、《解說蜜經》、《楞伽經》、《楞嚴經》、《勝曼經》、《光明經》、《置益經》、《方等陀羅尼經》、《寶集經》以及淨土諸經。在此方等時中,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並說藏通別圓四教,彈赅二乘偏典,贊歎大乘圓教才是真正的佛法。爲什麼佛在方等會上才會批評他們呢?這是因爲衆生習性歡喜隨順,所以佛在阿含時,只是因勢利導,不加批評,到了他們證了阿羅漢後,即:“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佛陀就進一步地在方等會上對他們偏空和自滿的習性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甚至斥之爲“焦芽敗種”。其目的就是離思他們回小向大,從羅漢果位更進一步學習大乘菩薩法門。約時,即《華嚴》二照于第叁時平地一照開爲叁時,此爲複時名第叁時;約味,名從酪出生酥味,名第叁味。小乘初在阿含,革凡成聖,不知更有余法,今聞方等,知有大乘,他們雖然都認識到不能滯于小乘位上,而要求進一步欲求大乘法門,但他們在思想深處存在著一種分別的法執,即人我雖典,法我猶存,這種法執的偏見,是修習大乘法門的最大障礙。所以佛又說融通淘汰的第四時。

  ㈣般若時:佛說方等經典後,小乘行人已生恥小慕大之心,但于法猶未融通了達,猶深執大乘法門永爲別異,佛陀爲欲淘汰其隔曆未圓之執,約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于王舍城之靈鹫山以至給孤獨圓,他說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等四處,遊曆集會凡十六會說諸部般若經,廣開八十科法門,並融通大小兩乘之教,淘汰遺蕩了小乘之情執,充分發揮大乘之妙理,會一切法皆歸摩诃衍道。緣此時所說,深及種種法,都是般若部的經典,故智者大師判爲般若時,下說別圓廣教兼說通教。說般若經的主要目的,就是用般若在空的智慧水,來淘汰方等聖者與分法執。使他們破除一切執著,見中谛理,修菩薩行。這是由羅漢轉入菩薩乘…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王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