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概略(菩提)▪P4

  ..续本文上一页一发大心。第六方便,第七修证二章,该当于五略中的第二修大行。第八果报,第九起教,第十旨归之三章,即该当于第一大意章之三略的第三感大果,第四裂大网,第五归大处。这明示了圆顿止观的修行果报,乃其所起的教化能力,和归处于究顿。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相当于全书的导论,都显谈的修习止观所应备的知识,第六方便章,把修习止观者平时用功应注意的事项综合为五类,每类各有五事,共有二十五种方便,它是在四种三昧进入实修十乘观法的准备。也是观行实践上内外各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

  住何修行方法,即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须善知识。这就是第一具五缘。其次对现前的环境,必排除我们所趋的五欲,所以一.呵色欲;二.呵声欲;三.呵香欲;四.呵味欲;五.呵触欲。此即是第二呵五欲。外在的恶 条件我们要脱掉,而对我们内在的修行的妨害,亦必须除弃。这即是第三弃五盖:一.弃食欲盖;二.弃嗔恚盖;三.弃睡眠盖;四.弃掉悔盖;五.弃疑盖。盖是缠绵盖覆我们的心意,贪之昏暗不醒的意思。把内外的恶条件排掉了,还常不能如意地进修,这即说明必有不调之处。所需要调秘五事:一.调食;二.调眠;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这即是第四调五事。五事调和,进一步更积极而坚实地策进修行五法,于甚深法门发起好乐热意和勇猛精进的愿力。念,即认识不乱,正确判断的巧慧,而决定一心修行。也就是一欲二念三精进四巧慧五一事,有此五项和策励,才能真入求道的修行相界。

  第七正观章,是《摩诃止观》一书的重心所在,正依天台宗的观行方法的纲领,主要是止观十境和十乘观法。十乘观法依十境而一一的修证,故十乘观和十境合起来即百法成乘观。十乘观法,第一是观不思议境,以不思另而思另,以不能思议而思议谛观一念三千之妙观。此一念三千之观不思议境,是修证圆顿止观的要旨。第二真正发菩提心,是振起广大的慈悲心,痛切地发弘誓愿。这样的弘愿紧张于心,对一念三千的修悟反而不能成就。经过反复的反省,才发起第三的善巧安心观,乃把止与观之心、善巧的安住於法界。安心的方法,有种种的有效的而适宜的工夫,若努力地在安心观上仍持一念三千也未见有进长,此时则应继修第四、第五、第六之破法遍,识通窍,道品调适的方法。以上第一观不思议境一法为修证的文体,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乃至第六道品调适,为入理之常规。第七对治助开一法,是克服除去阻碍的诸条件,以助长内观的修证。第八知位次,对自己修证的界限有正确的判断,而不懈地努力实践,已知自己的位次,对顺逆之缘天幼于心,则是第九能安思。顺逆二缘是障道之法,所以要安思地反省和不息的努力。不信住于相修方法,更精进地进入真实的证悟,至此境地位应自蹴法爱和惰心,必从相似位而进入如来之真因位,则是第十离次爱。

  十乘观法,是初心学人以观心为主而统一日常之行为,不实现高洁的人格和圆满的证悟而组织的。智者大师在说完正观十境的第七门观诸见境时,因一复九句期满,就停止了讲说,因此正观章的十境只说了七门,第八主观上慢境,第九观二乘境,第十观菩萨境这三门都来不及详细说明。全书八至章至境有去没有进,这是一大缺憾。不过末后三章之纲领,在第一章内略示大概,所以荆溪大师说:“其文虽缺,其义已足。”

  对天台三大部,唐荆溪湛然大师对之一一作了注释,即《法华玄义释箴》、《法华文句记》和《止观辅行解弘诀》。此三释为湛然大师中兴天台宗力作,他还撰有《圆顿止观七念》,择要序说,易于颂会,堪为初学入门的指南。本宗的主要典籍,除了智者大师的三大部、五小部以外,章安灌顶的《八较大意》荆溪湛然的《好怒心要》,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皆为入门要籍。

  四.天台宗的五时八教说

  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的两三百年间,三藏教典五大致译出。讲经,著述的风气盛极一时。由于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名不相同,而且,部派佛教的分裂,对有空、性、相的义理,名执己见,分存并立,遂致异解分岐杂然。那么,当这些教典传至中国,而中国之学者更从而钻研探讨,乃至解说阐明,又不一其说,故尔呈现出宗派的名住形,相继,出现了毗昙师、成实师、涅槃师、地论师、摄论师等诸家异说解。对于怎样判释佛陀一代所说的教法,便形成了“南三北七”之十家判教学说。

  据荆溪湛然大师说:“南谓、南朝,即京汇(扬子江)之南;北谓北朝,河北也。”一般作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南方的三家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来判教,他们的分别在渐教。虎丘山岌师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常住教的三时教说。宗爱法师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四时教说,齐定林寺潜柔,惠次二师,随道场慧场观之说,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 贬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北方七家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把如来一代时教大别作顿、渐、圆三教,并以“华严”为圆教之初。七家教说即:一.五时教说;二.半满二教说;三.四宗说;四.五宗说;五.六宗说;六.二种大乘教说;七.一言教说。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时,对“南三北七”都不满意。并在《法华玄义》当中纵横难破“南三北七”十家之说,但他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的教说,亦植基于“南三北七”诸师之说而发展的。他更以《法华经》为中心来判释,如来一代消四教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佛陀说法的时间,八教指佛陀说法的形式和内容,今就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略述如下:

  一.五时:智者大师根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三照”、《涅槃经.梵行品》的“五味”、《法华经.信解品》的“父子五喻”而净释尊成道后,对种种根机,应机而说的法门,以说法时间次第分类为五个时期。五时者:初,华严时;二阿含时;三万菩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㈠华严时:释尊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佛道的最初三七日间,在寂灭道场,现毗卢遮那法身。为金刚藏、功德林、法慧等菩萨,以及宿世根熟的天、龙八部及大根性的凡夫众等,宣说《天乃广佛华严经》,此一妙意高远,甚得微妙的圆满修多罗。当时在座的小乘声闻缘觉之辈,简直是如聋如哑,不能领解。这正如《华严经》所说:“如日初出,光照高山”。未能照平地及幽谷,又如《涅槃经》说:“臂如从牛出乳,名第一味”。佛陀於七处八会说了《华严经》后,知道此说与声闻、缘觉之机毫无有关,一能普渡众生,因而不动本寂,而游鹿苑。

  ㈡阿含时:小乘要性在华严经会上如聋如哑,佛陀彻底悲心,故离庄严道场,潜圆满报身毗卢遮那之体,脱去舍那珍彻之服,观老比丘相,成劣应身,若后蔽之衣,趣泗罗舍国,途中遇提谓与波利二长者不说卫戒十舍复更前进,在鹿 ,在度娇陈如,十力迦叶、阿涅婆、泼提、杨利等五比丘后,历游十六大国于十二年中,为声闻乘人讲说,人天修习因果的,《坤阿经》,破九十五外道邪见的《长阿含经》说明真谛之理,断三界之元的《中阿含经》及说明回禅八定的《杂阿含经》。今小乘根性的人,依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凡入圣,而证阿罗汉之无生之果。约《华严》三照,为次照幽谷,名第二时,约味,名从乳出酪,酪是熟乳浆,喻凡夫成圣,证阿罗汉果,为第二酪味。佛因看到罗汉偏于自了一边,不肯发心度人,因此觉得十分痛心。他认为如果弟子们都要自了汉不位世界众生无人救度,并且佛种也有断灭的危险,于是有第三方等时的说法

  ㈢方等时:佛以十二年的时间说阿含经后,广说大小乘教,便大小乘人教能够等受益。因小乘行人急欲求证涅槃脱离生死,所以当他们证得阿罗汉果后,执真保果,沉空滞寂,所以,佛在八年间,说《维摩经》、《大集经》、《解说蜜经》、《楞伽经》、《楞严经》、《胜曼经》、《光明经》、《置益经》、《方等陀罗尼经》、《宝集经》以及净土诸经。在此方等时中,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弹赅二乘偏典,赞叹大乘圆教才是真正的佛法。为什么佛在方等会上才会批评他们呢?这是因为众生习性欢喜随顺,所以佛在阿含时,只是因势利导,不加批评,到了他们证了阿罗汉后,即:“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佛陀就进一步地在方等会上对他们偏空和自满的习性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斥之为“焦芽败种”。其目的就是离思他们回小向大,从罗汉果位更进一步学习大乘菩萨法门。约时,即《华严》二照于第三时平地一照开为三时,此为复时名第三时;约味,名从酪出生酥味,名第三味。小乘初在阿含,革凡成圣,不知更有余法,今闻方等,知有大乘,他们虽然都认识到不能滞于小乘位上,而要求进一步欲求大乘法门,但他们在思想深处存在着一种分别的法执,即人我虽典,法我犹存,这种法执的偏见,是修习大乘法门的最大障碍。所以佛又说融通淘汰的第四时。

  ㈣般若时:佛说方等经典后,小乘行人已生耻小慕大之心,但于法犹未融通了达,犹深执大乘法门永为别异,佛陀为欲淘汰其隔历未圆之执,约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于王舍城之灵鹫山以至给孤独圆,他说自在天宫,竹林精舍等四处,游历集会凡十六会说诸部般若经,广开八十科法门,并融通大小两乘之教,淘汰遗荡了小乘之情执,充分发挥大乘之妙理,会一切法皆归摩诃衍道。缘此时所说,深及种种法,都是般若部的经典,故智者大师判为般若时,下说别圆广教兼说通教。说般若经的主要目的,就是用般若在空的智慧水,来淘汰方等圣者与分法执。使他们破除一切执着,见中谛理,修菩萨行。这是由罗汉转入菩萨乘…

《天台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天台宗(王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