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必需经过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在般若会上佛陀将自己说的般若经命须建提等转教后三教之菩萨,竟令二乘通达大小乘法门,但虽经转教般若经,可是才乘人终自忘言此是大乘菩萨所修法门而绝非我等:乘根性所应修者,不过二乘圣者因转教之功,已通达内外所有大小乘无量法门,至此至近于一乘圆教之菩萨之位了。约时,是禺中(上午九、十时),名第四时,约味,则为众生亚乐出熟百乐。
㈤法华涅槃时:佛弟子经过般若时的彻底淘汰法执,都开发了般若智慧大大地提高了觉悟,群机渐成一致,堪使悟入佛慧,是以佛陀於耆舍崛山道场,从无量义三味起,对舍利、赞叹法华经真髓之十如实相;舍利弗於是思维,我等宿年疑问,将冰释於此时,缘是请佛开示,佛以此法,难解难事,故三度制止;但舍利弗回度请说,於是佛说川大事因缘出现此五浊恶世之所曲,开显相实平等十界皆成佛之妙旨。此一期说法华约八年,开除大小胜劣之隔执,究其实际,“唯有一乘法”。后临入灭的一日一夜,于娑罗树林问为现前的弟子乃末代的众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真理,即是《涅槃经》。法化涅槃两经之经题,说时虽有前后,但於使众生机入佛知见之化用上,则两经是同。法华开示十界皆成佛,涅槃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思想相同,故合为一时。说《法华经》的主要目的包开权显实,就是佛对弟子们说:我以前四时说法都是方便权宜之教,现在你们所行,都是菩萨道,人人授记成佛,这才是如来圆顿真实之数。《法华》一会本已圆满究竟了,但还有一类众生不能得益,所以佛又在临入灭的一昼夜间说经《涅槃经》,这好比农作物有早熟晚熟的区别一样。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佛陀把他一代所说的法综合起来,归纳成两点即是扶律(扶持戒律)谈常,说常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也是开权显实的意旨。约时,则日轮当午,没有侧影,名第五时;约味,则从熟 出醍醐,醍醐即酥之说至油,又称酥油,味极甘美,是为妙味,名笏五味。
以上是智者大师根据《华严》、《涅槃》等经来判定佛陀一代说法的五时次序。他的目的在指明一类钝根众生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也叫别五时。至于通五时指的是佛陀应机说法“不拘定一月时,但随所应闻,即使称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因此,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五味半满,论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关于于时判教,初后华严终至法华涅槃,一一齐以年月而已一代四十九年释尊说法之时期,是不一定否合历史顺序的,所以学习天台宗的人,对于通别五时之说不可不知。别五时,总依释尊一期调熟利钝根性始终之化意,通五时是别依逗一类机宜随应之化用。五时判教五说,虽不合乎历史顺序之根据,但在智者大师则深信为然,从末动摇其信仰。且此五时不仅释尊之化导如是,即三十十方法佛,深信无不依五时化道之通轨,是为“五时判教”之中心问题。
二.八教:
天台宗认为佛陀五时说法的应化形式和法门内容各有四种,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因众生的根机性质千差万别,故教化的说法是不一定的,临机应变,察听者的利钝竖横自在的说法,故其说教内容自有区分。所以天台宗四教纳释迦一代的说教,磬天不尽。
㈠化仪四教:化仪四教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如对病之药方,有一定之施用。是佛陀教化众生之方式。
⑴顿教:佛在第一华严时,为诸大乘利根的众生,说不历阶段,直下趣入如来地的大教,如“大鹏一举万里,利刀一截千泥”,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⑵渐教:佛在第二、第三、第四等时,应大小乘钝根的众生,此顿教义之机,从浅入深,由卑生高,说阿含、方等般若等渐进的教法,(阿含是渐教之初,方等是渐教之中,般若是渐教之后。)如登岭上梯一般,一步步地上去。这是指小乘根性,不能领受大法。须经过阿含、方等、般若的阶段,方能引入法华高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⑶秘密教:佛在一钟说法,确然是同座听法,却是同所异解,彼此所得利益不同,且互不相知。这也正如《维摩结顿》所说:“如来一言演说去,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欢喜、或生善、或灭恶、或入观”。所观四悉檀利益不同即是秘密教的意趣。
⑷不定教:也是一同听佛说法,于顿中得渐益,或于渐中得顿益,彼此教各个相知。但领解不定,故亦不定教。在前面的四时,顿教、渐教中都含有秘密、不定。唯有第五法华涅槃时《法华》“开权(三乘)显实(佛乘)”涅槃“追说追根”,非顿、非渐、非秘密是显露,非不定是决定,如《法华玄义》说:“法华超四时八教之表”也就是说,法玄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之外,如同服药见效,用不着处方了。
㈡化法四教:
⑴藏教:也叫三藏教。三藏者,一是经藏,如四阿含经;二是继藏,如五部律;三是论藏,如俱舍、婆娑等经。以经律论,各含有一切文理,意如摩藏储蓄诸财物故教者,通指圣人被下众生圣教,然三藏原是意将释尊代说法从类归摄为经律之三藏,故三藏之名通于大小乘,今以之名三藏教者,是因为智者大师,依据《大智度论》云:“迦诲迦子自以脱明利根,於婆娑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大乘经),非大菩萨。”双据《法华经》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等文,特以此名为小乘教。三藏教,所论之教理,是生灭之教。所被之机有三根性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若别言之,则正化二乘信化菩萨故以化二乘为正意。既以二乘为所化之,其教理自然为界内三教。说生灭浅近之事,今界内钝根众生,修析空观,观照四谛之理,断破见思,分段生死,证小乘偏真涅槃。三藏教,另有声闻、缘觉、菩萨之异,然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 真,同行三百由旬之入化城。三藏教之极果,为灰断佛。何以故?以未见至如来藏悟恒沙佛法佛性故,只有修得无常佛性,而无理性本具之真常佛性,是故化缘一尽,即灰身泯智,只留舍利为人天福田。
⑵通教: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此仅字面解释。若略加解释则有二义,一.通同通入义,就菩萨言,钝根菩萨与二乘同证空理,通同前三藏教。又利根菩萨,不仅证且进而证中道之理,通入别教,或圆教。二.共通义,此教三乘共通体色入空之旨,历同一位,故名共通三教。依是等义故名通教。
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云:“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又从当教得名,谓二人(声闻、缘觉菩萨)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典,故名通教。”
通教,是说因缘即典无生无灭之谛理,此教亦通被三乘之机,然民化菩萨傍化才乘,故与三藏教少贯,前者观察实生实灭,然通教则体达即典天生。故虽是三乘根机,概属利巧,三界六道诸法,是依缘力,假观生灭相,其实是如幻如化实即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毕竟空无生灭,如是观达诸法当体即典时,离我执而断见思二惑,终归於真谛涅槃。通教观典,对於藏教析空观而称为体空观,谓当体即典,巧含中道,是故通教亦名含中了教。
若就佛说法形式言,通教并于特定之部佚,乃只就方等部及般若部中所明三乘共学法门之概称。但又特别指般若部中“共般若”而言通教。盖因方等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共义稍疏故,所以智者大师多以共般若之经及典宗之论为通教。
此通教菩萨中声闻、缘觉、菩萨三人,“证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正”,此中“同断见思”与前藏教相同,但通教在体法空之精神下,也可具道种 智而断尘沙惑,但只是界内之尘沙惑,不能断及根本惑,&127;故仍是“同证偏正”,何以故?以来知“如来恒河佛法佛性”故。故不能证得偏空之真,不能证至“空而不空”的中道第一义,仍与三藏同归在断,所以古来有“有教无人”或“果头无人”之论题,即是指前三教果头实无其人。
⑶别教者:即不同於藏通二教,亦不同于圆教,独对界处钝根菩萨施设之教,虽依中道之理,然论法法隔历不融。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云:“此教明界外独菩萨位,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此并别教之相也。别教,是说空而不空之但中理。此教独被界外钝根菩萨,故比之於前藏通界内二教之教观则轻为高广,前二教确以三界六道为范围,分则广有十界而彻其真相。然比于后之圆教,仍有种种缺点。别教的观法是用三观照三谛以断三惑,也即是先修空观,破见 次,修假观,破上沙惑,后修中观,破动惑,的隔历次第三观法门,出分复,变易二种生死,证中道无住涅槃。
⑷圆教:圆教者,圆妙、圆满、圆历、圆顿、圆实之谓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空。是大乘教中之实大乘,所独机宜是最上利根菩萨,故毫不假方便权巧之说,而直显说自证的究竟真实义之教法。此教不论法界梵罗万象之诸法,特与非情,同显真如中道之妙理,此真如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种性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犹如激荡澎湃的大海之不,随缘展开千波万浪,海水之本性却无丝毫之变异也是以鬼是真如、人是真如、佛亦是真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非真如法性,若以此理推之,一色一香、一法一尘,以乃我人之行住坐卧,举于低头,悉是真如妙理之作用,宇宙全体,亦悉是真如法性之灵界也。
圆教开示界处利根菩萨,今修一心三观,圆超分段变异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在因上叫三谛,在果上叫三德)涅槃。
佛在五时说法中,怎样才算是圆教呢?试举例说明:第一时《华严经》说:“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释受菩提记。”第三方等时《维摩经》说:“一切 众生取大涅槃不呆复灭。…
《天台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