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概略(菩提)▪P6

  ..續本文上一頁”第四般若時《大品般若經.具足品》說:“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行。”第五法華涅槃時《法華經》說:“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涅槃經》說:“金剛定藏,無所缺減。”這都是說的圓教法門。不過,《華嚴經》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初心時便成正覺”則爲圓機說圓教。處處說行布施次第,則爲圓機說別教。方等經則藏、通、別、圓四教並談,對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則圓教滿 不生不滅門。《般若經》雖正觀圓教實理,還帶說通別二教權理,唯有《法華經》則開叁藏通別之權。唯顯一乘之真實圓教,深明如來的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迹之廣遠。《涅槃經》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爲法華未入實者廣談常住及爲末世要鈍重扶叁權。《涅槃經》雖複四教並談,而與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後並不知常住真心,別教初不知後方知唯圓教初後俱知。令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性的真理。所以它不同于方等四教。追說追泯,就是隨說隨開,不落漸次,同《法華》開權顯實的宗旨一樣,所以《涅槃經》也是一乘的真實圓教。

  智者大師以四教判釋佛陀一代之教化,他的依據究竟何在呢?四教義中作如是說:“問曰:從何而起四教?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所明叁觀而起,爲成叁觀雲雲。問雲:叁觀複因何而起?答曰:叁觀還因四教而起。問曰:觀教複因何起?答曰:觀起皆從因緣所生法四句而起。問曰:因緣所生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緣所生法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諸佛 不思議解脫雲雲。”

  以上《中論觀四谛品》之四句偈:“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說明四教而歸于心。更引涅槃之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及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爲他的主要典證,更授引月燈叁昧經之四種修多羅,諸行、诃責、煩惱、清淨來論其典證。

  天臺宗對藏、通、別、圓化法四教的判教的製信,非常靈活而又精密。在判教方面,臺四教中的通教,可以通前叁藏教又可通後別圓二教,五時中的般若時,具有通別圓叁教的提義。在判信方面,象別圓二教,別教依據《華嚴》、《璎珞》等經,列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圓教特立六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行位以相貫通,表明即有次第淺深不同,而又前後體性不二;“六”表迷悟淺深以合地之慣妄談,即明前後不二防止自卑自屈,促使直下承當,發心修行。又,言六而常即,使下劣者,知自甘退屈之解,即而常六,使坤上慢者,知聖位自居之過,若但即而不六,則不知生佛迥別;獨使六而不即,則不知生佛同如。啓曰:六而常即以顯生佛一體;即而常六,以示凡聖攸分。六而恒即故人人有成佛之分。即而修六,故有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分證、究竟階盡之殊。同時,把五十二位也貫穿于六即分位之中,由于圓教人發九和修行分別教人不同,而圓教判定的位次也與別教迥異。圓十位分別十向齊,乃至圓叁行與別炒覺齊。圓叁行以上的一切證斷,爲別教人所不知道,從圓初住開如進入六即中的分證即位,由此前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因,直至破際因十一品無明,證妙覺位,是爲大乘行人的極果。因此,各教分位,從所斷見思、塵沙、無膽等煩惱的不同程度,可以看到他們斷證高下淺深,並可一一得到對照。這樣的靈活判教和精密分析,在教義研究和發揚上足具有特色的。爲了便于讀者對四教與五十二位的分齊,有所認識,今附上四教頌以資參考: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叁日地齊俦,並運別位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四果羅漢已辦地,斷上二界七十二,藏通二教位已齊,辟支菩薩侵習氣,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同除四住證偏真,內外塵沙分段伏,八至十位二惑空,假成位備理方通,齊前別住後叁位,並連行向位相同。圓教初住別初地,同斷無明第一品,五百由甸到寶所,八相成道利衆生,別地全齊圓住平,無明分斷證真因,等妙二覺初二行,進聞叁行不知名。

  五.天臺宗的教觀

  一.十界十如

  慧思在北方接受慧文“一心叁觀”的思法,在北方幾次受到惡僧的毒(這與達摩之受譏謗、慧同之受殘害,如出一轍),於是轉向南行而至南嶽。時北方盛行聲聞禅數,一般俗僧更以建寺造像度僧爲第一功德。而南方佛教界則偏重教理,于是慧思禅師就提倡定慧雙修日裏宣講教理,晚間專修禅觀。他根據《法華經.方便品》中:“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五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一段經文,建立十如賓相的理論。後來智者大師說《法華玄義》也特別指出:“南嶽師讀此文,皆曰如,故呼爲十如。”十如是是慧思研究《法華經》的獨到見解。依《大智度論》卷叁十二說,“如”就是諸法實相的異名,故呼“十如上”爲“十如”。也就是說相性等十如是諸法當體都是實相,慧思即據此而建立諸法實相的理論。下面略明十如是的含義:

  ⑴如是相:相即是指相狀,以某種形式表現于外部,並有某種功能可以分別了解。即十界苦樂的形相,很明顯地顯示,使見者一目了然,如六凡的粗相與四聖的妙相。《法華玄義》說:“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爲相,如水火相異,則易可知,十界相望,善惡可知,如人面色,具諸體(善)否(惡),心亦如是,具一切相”。

  ⑵如是性:性是不改義,即指潛伏于萬物之內而能攝持自性不生改變。如草木中,具有火性,雖不能見,但有觸發的因緣即能燒盡等。從現在的觀點來說,人類有人格與個性即屬此類。《法華玄義》中說:“性以據內,自分不改名爲性,性有叁義:

  ㈠不改名性:《無行經》稱不功性,性即不改義。&127;又㈡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不同,名名不可改。又㈢性是實性,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今明內性不可改如竹木有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

  ⑶如是體:體是主質、實質義。統攝相、性二者的體質,一般通指五陰色心的體質而言。《法華玄義》說:“主質故名體。如钗主歲,環钏之殊。終以銀爲體質。十法界陰,俱用色心爲體質。”

  ⑷如是力:力是堪住義,於主體上,具有潛在的力量,能保持不被外敵侵擾,且能推動某一方物使之改變內在的作用。《法華玄義》說:“功能爲力,如王力士,千萬持能。心亦如是,具一切力。”

  ⑸如是作:作是構造義。即依力用而起的運動造作以及創成某事情的作用,得運行自在。《法華玄義》說:“構造爲作,離心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

  ⑹如是因:因是招感義。依因而成就果。故習因是生果的空因,即指生界果的直接原因,引用唯識的話講,即衆生在過去世造作種種業,這些業便內熏成爲種子,現在外緣會合時,便能生起現行,接著,現行又反過來內熏成爲種子,種子再起現行,永遠相繼,無窮無盡。《法華玄義》說:“習因爲因,招果爲因,亦名爲業,十法界業,起于自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

  ⑺如是緣:緣是緣由義,爲有因而加助緣的間接原因的坤上緣,它能助成十次衆生的親因而招感果報。《法華玄義》說:“助因爲緣,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如永能潤種,無以愛等能潤于業。”

  ⑻如是果:果是克獲義。即造不同的業而得不同的果實。換言之,即: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等流果。《法華玄義》說:“習果妙果。習因習續于前,習果克獲于後。”

  ⑼如是報:報是酬因義。即報應之果。由習因習果所感的報應。換言之,即:因有善惡之異,而所成熟無記果報。《法華玄義》說:“報果爲果,習因習果,通名爲因,牽後世報。”

  ⑽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是指相,末是指報。由如是相起乃至如是報的所歸趣,即綜貫九相本末一貫的原理,歸趣叁谛實相平等究竟之處。如從地獄開始至佛果爲止,自本相至末報,究竟平等一如。《法華玄義》說:“初相爲本,後報爲末,所爲趣處爲究竟等。本末悉從緣生,緣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爲等也。又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助就假名爲等。又本末互相表幟,賢初相表後報,睹後知本相,初後相在,此就假論等。又相無相,無相而相,報亦如是──皆入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

  智者大師根據《華嚴經》:“能隨染淨緣,具造法界”的經文,進一步發揮了慧思禅師“十如”的理論,說真如性由是足四聖六凡十種法界,從而建立了十界互具的理論。十界互具說的淵源,可說在大品般若的“一切法趣一切法”,《金剛明經》的“於一切法舍受一切法”,《維摩經》的“須彌芥子相入”等的諸說。互具,爲法華經諸法實相說的基底,智者大師將之視爲敵對相即的理論産生的根源。這樣,不論地獄界、餓鬼界等,每界都內具其他的九界,所以得與九界平等相即。法界的六凡四聖,法量無量,不出十如。例如人法界,如是相,即人的相貌;如是性,即人的性質;如是體,即人以色心爲體質;如是力,即人的能力作用;由此能力造作諸業,即是如是作;因此作業,而生未來之因,即如是因;助由生果的身力緣,即如是緣;由此因緣而生者,即如是果;有果則不報隨之,即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爲本,後報爲末,此本末究竟無二,同一實相真體,故雲等也。十法界中一一具足此十如是。十法界若依智者大師的解釋具有叁谛──空、假、中的含義。《法華玄義》卷二上(大正藏叁叁──六九叁止)說:“㈠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複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也。㈡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也。㈢此十皆法界,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複如是。”同…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王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