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卷又說:“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習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法界者中界也。欲會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爲言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叁。”
以上即明十法界具圓融叁谛的叁面。法界是差別相的平等。不是差別盯的媒介,不得開展一如法界,要以辯證法的本質構成。地獄界違背法理,乃至菩薩界未成佛道,故九界屬權,唯佛界深證真理,順生法性爲實。但所謂權實,卻非是永久性的對立,如開權即成實,隱實即顯權,是以九界的權,即能融各佛界之實,十法界中各具權實,即:“權、實、亦權亦實,非權非實,即屬叁谛圓融,唯顯彰一界而冥伏九界,估爲實相,界界融通,成就無礙自在的觀趣。這就是《法華經》十界十如的說法。
二.一念叁千
智者大師從慧思禅師的十如是理論得到啓發,進一步加以發揮,以十界十如爲基礎,提出“一念叁千”的理論。此論題,是智者大師,從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經過一複九句,在荊州玉泉寺講摩诃止觀最指出來說的。《摩诃止觀》卷五上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矣已,亦爾有心,即是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有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得,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者,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境可……”
下面用引述宗鏡錄中,闡釋一念叁千的大意如下:
“一念心起,有叁千世間相:國土世間一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也;五陰世間一千,染淨一切色心是也;衆生世間一千,六凡四聖假假質是也。一念心起,叁千性相一時起,一念之滅,叁千性相一時滅,念外可得,法外無一毫念可得也。此心性圓明,一而能多,無一毫法,小而能大,染而能淨,因而能果,有而能無,故一一色、一一香、一一念、亦爾有心,即是叁千也。……”
上面所引述的兩段文字,即深明一念叁千之義。此一念叁千之理,是智者大師發前人所未發,而依據經論,組成的特異的法門。因爲十法界不足固定的,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象六道中依級的地獄畜衆生可以上升到佛的地位,而佛界可以示現爲六道,所以每一個都具備其它九界,又每一界都有十如,百界就有十如,故名百界千如。又將此百界千如爲五蘊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叁類,則得叁百界叁千如之數,略稱之爲叁千諸法。所謂五蘊世間,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性質,就是它們的法體不外色受想行識五蘊,十法界五蘊,各各差別,故名五蘊世間。所謂衆生世間,就是六凡四聖假名,五蘊和名構成衆生個體,衆共而生,假立名字,名名不同,故名衆生世間。所謂田土世間(又稱田世間),就是山河大地,爲衆生所依的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檢點考察吾人於日夜所起的一念心,必屬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若與殺生等的嗔恚相應,是爲地獄界;若與貪欲相應爲餓鬼界;若與愚癡相應,是爲畜生界。若與我慢勝他相應,是爲阿修羅界;若與人倫的道德律相應,是爲人世間;若與四聖谛之理相應,是爲聲聞界;若與十二因緣觀相應,是爲緣覺界;若與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的願行相應,是爲菩薩界;若與真如法界相應,即是佛界。所以,此一念心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然此理前一念之心都具有叁千諸法,名爲理具叁千;一念是本具叁千諸法,遇緣觀起,諸相宛然,名爲事造叁千。兩重叁千,同居一念,無有欠缺。法智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中說:“若示一念總攝諸法,則顯諸法同一真性。故《釋鑒》說:“俗則百界千如,真則同居一性。須知同居一念,用顯同一真性。……此性圓融,遍入同居刹那心心中,……以叁千同一性故,故總在一念也。”此一念叁千的懼具理論,是天臺宗的又一特色。
叁.圓融叁谛
天臺宗的中心理論,就是南嶽慧思根據《法華經》建立的諸法實相論,他說一切諸法當體即是實相,萬有差別的事相都是顯示法性真如的本相。此宗所立圓融叁谛及一念叁千,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慧文的一心叁觀經慧思傳到智者時,又發展成爲叁谛圓融的觀法。智者大師依《中論》四名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建立了叁谛說,此“叁是偈”雖分別說成叁谛,卻包含著即空、即假、即中的相即精神,“叁谛”是真谛泯滅一切法,俗谛建立一切法,中谛統攝一切法,(法界森羅諸法一一當體即是實相之妙體)一一法中具此叁谛,即空即假即中。如果撤了于空,就撤于了假與中;撤了假與中,也是一樣,這即就圓融叁谛。叁谛的真理是圓融無礙的,不偏于任何一方,不是相對的,它超越相對而可通達於吾方。
叁谛不足抽象的理,而是存在于日常經驗的一切事象中,可以說一切事象盡是叁谛。普通佛教的潮流,以經理與教相對,事與理相對,實在與現象、絕對與相對是一各對照。可是智者大師以爲事現不二,他以爲向立的超絕的原理,雖然高尚,還不足真實的真理,應該相即于人生才有價值。他就這樣解釋了法華經的諸法實相,以爲相對差別的現實的事象,盡是絕對平等的實相,現實的事象以外,沒有實相之理。這裏沒有事與理,諸法與實相的對立,事就是理的全面,理就是事的全體。埋頭于事中的衆生,與覺悟於理的佛陀,本是圓融一如的,這是普遍平等的精神,相應于一乘佛教的理念。
從《中論》叁足偈的內容來說,諸法都是從因緣而生,因緣就是各種條件,由各種條件具備而生的一切法,都不會有生的自性,緣生無性,所以說即是空的,這就是真谛,真即是真空。諸法雖然空無自性,但又隨緣顯現一切的假相假名。所以又說:“亦名爲假名”,這也就是隨緣立一切法的俗谛。第四句:“亦是中道義”,就是中道第一義谛,亦稱中谛,此中谛之體爲真俗叁谛之所依,故雲:“中谛統攝一切法”,這即是說中谛性體統攝一切法。這種即空即假即中的谛理遍于任何境界之上。
呵責叫喚的獄卒,也是法性的妙相,風行雲走,山高水長,鳥歌魚躍,無不是叁谛圓融的微妙相,花紅柳綠,即是法性常住的妙相。若取一法對境,其實相了不可得,超凡約慮即爲空。空的當相即是法相常住的妙相爲假。空是遮情門,假是表德門。遮情表德是一體的兩面觀,遮照不二,空即假,假即空,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絕對不可思議謂“中”。所以空假中是法,爾自然的妙谛,天然的性德,宇宙萬有的實相。故宇宙任何一法爲對境,都無不是圓融叁谛。這即是“一境叁谛”。即一境叁谛,法法圓具叁谛,塵塵是即空即假即中。若體得圓融叁谛的理趣,法界的諸法相即相入,絕對不可思議,而差別的諸相,宛然存在。這互具互融叁谛圓融的妙旨,實爲天臺大師由自解佛乘的境地,流露出來的最高至深的法門。因此“圓融叁谛”是天臺宗的主要特質之一。
下面再從經教來說明天臺宗圓融叁谛的道理。天臺宗的叁谛說有叁種,即圓融叁谛和隔曆叁谛。《法華玄義》卷上(大正叁叁──六八二)說:
分別者,但法有粗妙,若“隔曆叁谛”,粗法也;“圓融叁谛”妙法也。
所謂“隔曆”是將空、假、中而隔別,俗“別相叁谛”,一相即,即空、即假、即中,體一互融,即“圓融叁谛”又名“一心叁信”。
《住王》《璎珞》等所 者妙隔曆叁谛,叁谛隔曆,名不相收如說真則纖塵必盡,俗則萬法皆成,中則二邊區得。《楞嚴》所明者爲圓融叁谛,叁谛圓融不可思議,舉一即叁,如說真則萬法照然,俗則纖塵必盡,中則絕待雙融。《楞嚴經》說:“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蜜,非地水火風;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明盡,乃至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即布施),乃至非般刺若(即智慧);非怛因阿竭(此雲無生);非叁耶叁菩(即叁藐叁菩提,此雲正偏知);非常樂我爭。”此即性蓋無相,是爲真谛。真谛泯一切法,所以十界俱非。《楞嚴經》最初站非心者,即指心法。次說非空乃至非般刺若指衆生法。次如是乃至非非常樂我淨即指佛法。竟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楞嚴經》最初非心非空,非根塵識叁。留守本谛,而凡情俱盡可也。而又並十二因緣,四谛二乘之法而俱非之,這就本谛之空而亦空了,乃至六度四德俱非,連菩薩佛果中道而俱空了,正均真谛而論,故說一一非一切俱非。正雖天臺所說:“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楞嚴經》說如來藏無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風,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此即性具十界,是爲信谛。俗谛者立一切法,所以十界俱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一即一切俱即,即者思也,此顯染淨諸法,隨一江,無不具足叁千實相,是圓融俗谛。正是天臺所說:“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楞嚴經》又說:“如來藏妙明心無,離即非離,是即非即。此即性體統攝,是爲中谛”。荊溪之《始終心要》說:“中谛者,統一切法。”所以十界俱離即離非,是即是非。正是天臺宗所說“一中一切中,天真無俗而不中。”而此十界叁谛,皆不離一心,一心圓融之谛,是爲不思議的圓頓法門,圓則舉一備叁,天有偏缺,頓則舉一備叁,不由漸次。佛說種種名,龍樹悟之而造論,智者證之而立宗。佛祖授受,曆代相承,莫不教人從一心悟乎叁谛。叁谛即實相正印,佛說諸大乘經,同以實相爲印,爲位正體,但有異名,更無異體。叁谛原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如《華嚴》名一真法界,《維摩》名不思議解脫,般若名一切種智,《法華》各一乘實相《涅槃》,名常住佛性,《楞嚴》名如來藏妙真如性等等…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