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概略(菩提)▪P2

  ..續本文上一頁總督府金城殿,設千僧會,恭請智者大師授菩薩戒,智者說:“大王纡遵聖禁,名曰總持。”晉王說:“大師傳佛法燈,稱爲智者。”從此,“智者大師”的名號,即廣爲人知。

  開皇十二年(公元595年)正月十二日,楊廣自金陵還鎮揚州,遣使自奉迎智者到揚州,宣講《維摩經》,同時,撰寫《淨名經疏》。次年春天,智者大師重返天臺山。開皇十七年,楊廣又遣使到天臺山迎請智者大師,行至石城(今浙江新昌),因病逝世,享年六十歲,僧臘四十。臨瘁時有遺書給晉王。次年,灌頂奉智觊遺書,自天臺至揚州,谒晉王楊廣。晉王爲紀念智者大師而創寺初名叫天臺寺,至大業元(公元605年),楊廣即帝位後,改名爲國清寺。

  智者大師一生爲兩朝奉爲國師,備受帝五官民乃至僧侶界之尊崇,其人格之偉大,學行之精深皆爲世人所共仰。亦爲我等效法之楷模也。

  智者大師的著作有“叁大部”、“五小部”之稱。叁大部即《法華玄義》二十卷、《法華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觀》二十卷。此叁部皆爲智者大師口述,其弟子章安灌頂記錄成書的。此叁部博大精深之著作,是創立天臺宗思想的理論基礎。五小部即《觀音玄義》二卷、《觀義疏二卷》二卷、《金剛明玄義》二卷、《金光明文句》六卷、《觀經疏》一卷。此外,還有《四教儀》十二卷、《四念處》四卷、《法界次第初門》叁卷、《任王經疏》五卷、《菩薩戒經》一卷、《阿彌陀經義紀》一卷、《淨七十疑論》一卷等。智者大師的一生除了講經著述之外,造寺二十六所,大藏經十五藏,親手度僧一萬四千余人,造方舟檀、金、銅、素畫像八十萬軀,傳弟子叁十二人。叁十二人中以章安灌頂爲上首。

  章安灌頂(公元561-632),俗姓吳,字法玄,祖藉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後移居臨海章安(今章安鎮)。陳天嘉二年(公元561年)生於臨海章安,七歲從攝靜寺慧極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二十七歲時,因其師慧極圓寂,于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臺山修禅寺,師事智者大師于臺嶺。禀受觀法,潛心精研,遂爲侍者。他有卓越的記憶和華麗的文采。智者大師平生的著述多由他集錄而成書。也因爲他,才有叁大部、五小部和其它著述可看。所以他在天臺宗的發展上有卓越的貢獻,被天臺宗尊爲第五祖,又稱章安大師。《佛祖統記》的著者志磐大師贊說:(大正藏四九.187頁)“以一編記之才,秉爲論疏,垂之將來,殆與慶喜(阿難尊者)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將泡聞於今日矣!”

  章安尊者功績,可綜而叁事:

  一.將天臺大師的思想集大成(叁大部);

  二.編輯天臺的史料(《國清百錄》四卷、《天臺大師別傳》一卷)

  叁.著大涅槃纭玄疏。

  他所著作有《涅槃玄義》、《涅槃經疏》、《天臺八教大意》、《觀心論疏》、《智者別傳》、《國清百錄》等。其中尤以叁十卷《涅槃經疏》的問世,將涅槃宗的徒衆,幾乎都導引皈依於臺宗門下,俾得天臺宗迅猛發展。因此章安尊者,是天臺宗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功績。

  唐貞觀元年(公元632年)八月七日,寂滅于國清寺,壽七十二。自章安尊者入滅後,天臺宗因南北戰亂的影響,故處于不振這時代。他的弟子智威(待查),深得天臺止觀的深旨,證悟了法華叁昧,但於天臺思想,未見有所發揮。人皆稱之爲“法華智威”,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圓寂。

  智威的弟子慧威,東陽縣人,十五歲左右出家,&127;開悟後與世人斷絕往來入滅年代不詳。他的上道有左溪玄朗和永嘉玄覺。由此二人,天臺一宗始放曙光。玄朗的門徒,以六祖荊溪湛然爲上首,中興了員處吳越一隅的天臺宗,得天臺教義光大于中土。(這是天臺宗史的偉大)因此後人稱他爲中之祖。

  湛然大師(公元711-782年)俗姓威,唐壑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生于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南)一儒者家裏,(時人尊其道所以一名叫做荊溪。)因家本習儒,故幼學夙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七歲,訪道于浙東,隨金華方岩學習天臺教觀。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二十歲,入國清寺,從學於左溪朗,後來二十多年,專研臺學。天寶七年(待查 &127;)叁十八歲始正式出家受戒,先從會稽昙一律師研究律部,後于吳那開元寺開演天臺止觀法門,廣揚臺宗,注釋叁大部,發揚臺過的深旨。四十四歲左溪逝世,荊溪大師,慨然以中興天臺爲己任,獨往東南,大弘天臺法門,爲天臺叁大部作注釋,凡數十萬言,使天臺圓頓之教發揚光大。天寶大曆之間,帝城常常敕書請講,可他教托病而固辭,專心從事教育和著作。晚年歸居天臺佛隴,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建中叁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示病佛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實一貫,吾歸骨茲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佛祖統記》卷七)享年七十有二。

  湛然大師的一生內振臺宗教學,外抗南北諸宗。他的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箴》二十卷、《法華文句記》叁十卷、《止觀輔行 弘訣》二十卷、《止觀大意》一卷、《十不二門》一卷、&127;《金剛錦》一卷、《止觀義側》一卷、《始終心要》一卷、《略維摩疏》十卷、《淨名廣記疏》六卷、《重臺宗涅槃疏》十五卷、《法華叁昧神助儀》一卷、《觀心補助儀》一卷等。

  湛然大師傳道邃、行滿。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臺山從二人學天臺教儀,並從道邃受菩薩戒,次年(公元805年),帶著經論疏記二百余部回國,于比睿山開創日本天臺宗。道邃之後有廣修、物外、元 、義寂、清涞、義宗師弟相承。但是唐末至五代(公元959年)兩年余年,兵亂連年,國無甯日再加上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八月,天下的寺院四千六百余所,盡被武帝毀滅,此宗教典我遭淹滅。只江南一代,得吳越王錢氏的外護,天臺尚留一脈,但亦足“命若遊絲”之狀。至錢氏第五代的忠懿至錢 ,遣使到高麗(今朝鮮)訪求天臺教典。高麗沙門谛觀送來了若幹論疏和著述,獲得內外兼備的天臺宗,因而使天臺宗教典由淹滅而複興。義寂的弟子有高麗義通、義通傳智禮,智禮大師爲天臺之中興之祖,他繼承智者、湛然大師的法華超人思想,並加以強化,而形成了獨自的學術,使天臺之思想體系更加完美。

  智禮大師,俗姓金,字約言,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10年),誕生于四明(今浙江甯波縣郡城白塔巷),父金經,母趙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智禮七歲,母親去世,就投禮太平興國寺洪選上人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而專蓖律學。二十歲於錢塘郡,寶雲義通座下學習天臺教觀(《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第&127;857頁)“叁年之後,常代通師,入文消義,益闡所學,與慈之道式小成爲通門祥足”。二十九歲(端棋元年,公元988年),遇義通圓寂,遂遷住於乾符寺四年,然後移錫城東南隅的保思院,且接受保思院“承作十方住持,傳演天臺智者教法。”(《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第857頁)從此專致于天臺宗的講學。他的一生中,講過《法華玄義》十遍,《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各八遍,《金剛明玄義疏》十遍,《涅槃疏》一遍,《淨名疏》二遍,《觀間玄義》及《觀無量壽經》各七遍。尤其《十不二門》《金 &127;論》《止觀大意》《止觀義例》《始終心要》不計數遍。他的著作有《金剛明經文句記》《觀經疏妙字鈔》《十不二門指承鈔》等數十部。宋真宗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日僧寂照攜帶其師源信關于天臺教的疑義二十七條前來問智禮,智禮作《問日二十七條答釋》。當時天臺宗內部因爭論智觊所撰《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僞問題而分裂爲山家山外兩派。先是義寂同門志因的弟子著《金光明玄義發揮記》,否定了廣本是智觊的真作,而主“真心觀”;智禮起而批駁之認爲廣本是智觊的真作,而主“妄心觀”。于是開了一切綿延叁十余年的爭論。智禮的弟子梵臻、肖賢、本如稱爲四明叁家,智禮說自號爲山家,晤恩的弟子源清、洪敏等被貶爲山外。山家山外之爭,以《金剛明玄義》廣本真僞問題爲起點,以觀境的真心妄心爲中心,以事具叁千諸法與否等義的論題,前後往迫辨認,約七年之久,山外叁化的文張,被山家斥爲一足天臺正統,其勢力不久即漸衰落。

  智禮大師一生著述豐富,主要有《釋難扶天宗記》、《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十義書》以及《觀無量壽經妙字鈔》、《解謗書》等,都是與山外派之論戰之作。經曆了真宗、仁宗兩朝,被奉爲天臺宗第十七祖。宋真宗昭賜紫袈裟及“法智大師”的稱號。宋真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正月五日,召集大衆而說法華的奧旨後,稱意彌陀,聖號數百聲,就安然而寂滅,壽六十九,僧臘五十四。世稱四明尊者。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建塔奉安舍利於南城崇法院之左(《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九第192-194頁)。

  天臺宗在元代,唯有法照大師的門人──慧日(公元1212-1340)得獲元順帝的厚遇,被請複光當陽玉泉寺,時舉著《金 論》,可度著《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而祖述智禮教學。又有杭州下天竺寺蒙潤(公元1275-1342),作《四教義集注》虎溪懷則作《天臺傳佛心印記》,但是由于北方落入蒙古族的統治之中,佛教此時亦受打擊,天臺宗的祖庭國清寺亦變爲禅宗道場。)到了明代末葉,有幽溪傳燈,從百松真覺受天臺教觀,將衰微不堪的天臺宗,努力而複興,終爲代表明朝的全宗大學匠,且與禅宗的黃壁無念,博山無異稱爲教界之叁無而齊名。

  傳燈大師(公元1554-1627)號無盡,俗姓葉氏,浙江省 州府亞安縣人,幼少而投禮進賢映庵禅師…

《天臺宗概略(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天臺宗(王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