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佛陀的果報,就必須改惡從善而修習衆多的善法。” 另外,《四教義》卷七說:“雖然也在修習性念處觀,但是卻不斷除結惑煩惱,這就是爲了能夠生在叁界之中來度化衆生的緣故。” 由于叁藏教法並不诠釋中道實相作爲應化利生的根本,而是留著結惑忍受叁界生死而利益衆生,因此叁藏教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就是不斷見思塵沙之惑,而是伏惑潤生、伏惑行因的偉大創舉!
藏教菩薩的整個修行內容,就是:從初發心,緣四谛境,發四弘願,修事六度行。要經過叁祇行六度、百劫修相好的刻苦修行,然後方能成就菩薩大業。
8、果覺位
前面所說的就是藏教菩薩的修行情況,就是叁祗百劫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緣生滅四谛之理,發四宏誓願,實踐事相上的六度萬行,一直到這些修習都圓滿了,才真正的成就菩薩的勤苦修行之全部過程了。接下來就是八相成道示現成佛,證得了藏教佛的果位。我們于此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爲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真無漏,叁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坐木菩提樹下,生草爲座,成劣應丈六身佛,受梵王請,叁轉*輪度叁根性,住世八十年,現老比丘相,薪盡火滅,入無余涅槃,即叁藏佛果。
所謂補處,就是指的前一位佛陀將來入滅了,而這個菩薩就候補前一尊佛的位置,所以叫做補處菩薩。這裏介紹了佛陀所具備的八相成道:1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2寄托在母親的胎內、3從胎內出生到社會上、4從世俗的家中出來求道、5在菩提樹下降伏天魔、6降服天魔之後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7到鹿野苑去轉動佛法之輪、8化緣結束而進入涅槃的世界。
二、通教的修證次第
通教就是闡述從現實通往理想的人生,所以通教是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即把我們從現實的局限當中解脫出來,邁向理想和超越的生命,這也是每一個生命都本來具備的,只是我們沒有把它發明出來,甚至利用起來。在佛教經典裏面,聯系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樞紐就是此教,也是融通一切佛法的關鍵所在。
通教修行方法的“體空觀”,從體空觀的修行步驟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對于十八界的認知和落實,顯得非常重要,因爲只有明白了十八界的具體內容之後,才能夠進一步體會這當體即空的通教修行。當然,這種體空觀的修習,是建立在藏教析空觀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如果直接從通教思想理論上修習體空觀,那就要依據《中論》所說的偈頌:“諸法不自生,亦不共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來觀照,依此方法推檢我們的身心世界,一切諸法從本以來,不從自己而生,亦不從他處而生,自他二者都沒有可以生出一切法的可能,因此二者共同結合而生的道理也不存在,但又不是無因無故就能生起一切諸法,有因有緣而生之法,根本無有自性可得,如幻如化,有即非有,生而無生,就是無生。當下體會到了這個無生真谛之理,並且時時刻刻安住在此無生之中,便是證得了通教真谛的境界。
1、基礎行
通教修行的基礎有四:一、持戒清淨。無論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就要守護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輕重等持、盡力而爲,也就是養成一顆認真負責的責任心,培植福德,鍛煉身心,增強毅力。二、奉持叁皈。凡是修學行人,都要做到以叁寶爲生命的依靠和歸宿,在心中生起叁寶是世界上最快樂、最甯靜、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貴之真寶。叁、發出離心。藏教行人必須發起強烈的出離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許多負面的行爲,如貪嗔癡,以及不穩定的輪回特質,生老病死的痛苦煩惱等。四、發菩提心。針對出離心而言,菩提心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而且還強烈的期盼其它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誓願一切衆生都能夠徹底解脫一切苦厄、或者究竟涅槃之極樂,同成佛道。
2、資糧位
資糧位即幹慧地菩薩所證位置,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總、別等叁位齊。通教叁乘的最初一個位次,都是同名爲幹慧地,這是指通教的修行人利用體法即空和修四念處等觀,雖然還沒有得到暖法相似的真理之水,但是此時所修的總相念之智慧已經比較深利了,所以稱其爲幹慧地。《四教義》卷五說:“未得善有漏五陰相似理定水,定水未沾故名爲幹。而悉有觀行能伏諸見,故名爲慧。住持能生善法,名之爲地。故名幹慧地。亦名外凡人。”
幹慧就是幹燥的智慧,這是把見思煩惱比喻爲火,把真空法性比喻爲水,只有具備智慧之水,才能澆滅煩惱之火。通教行人一開始進入修習觀法的時候,雖然對于通教思想理論都能了知,也明白有一個當體即空的真谛之理,似乎已經能夠把握身心世界的根本,但是只能自己單獨的觀照修習,卻不能真正用這種智慧之水來消滅煩惱之火,所以稱爲幹慧地。也就是幹巴巴的智慧,腦袋不轉彎兒,不能立即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磕磕碰碰中體悟這個真谛理性,還需專門精進的在心地上作功夫才行。所以說還是處于真理之外的凡夫位次,這相當于藏教外凡位的降伏粗重煩惱的情況,特別粗重的煩惱是被伏住了,而不能斷除,見思煩惱的根本還沒有除掉。
3、加行位
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見思惑,即內凡位。與藏教四善根齊。性地又作種性地、種地。即藏教聲聞之四善根位與菩薩得順忍之位,雖愛著諸法實相,但不起邪見,系智慧與禅定相伴之境地。就是通教修證的第二個位次,在性地當中修行的時候,對于諸法無生而能夠方便隨緣的道理,理解苦集如幻如化而本無生滅的智慧,以及善巧地借境練心的修行,轉而更加超勝于前面的幹慧地了,已經得到了相似無漏法的真理體性之水,能夠相似地消滅煩惱之火,所以叫做性地。
這個“性”字,不是佛法當中常常說的“自性、佛性”的性,而是“真谛法性”的意思,因爲通過前面幹慧地的如法觀照,對于真谛之體已經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可以相似地證得,在現實生活中也得到了真實的受用,能夠把見思兩種煩惱全部降伏住了,這個位次相對于藏教來說,就如同內凡的四加行位。非常清楚的知道一切法無我、我所,真谛之理是舍離一切能所對待的,可是仍然還沒有破除我執,雖然就是處在我執之中,但是已經相似的得到了無我的受用,這個受用非常微妙,當你在非常痛苦或者極度悲傷之時,凜然覺照,能夠知道這些痛苦悲傷的那個能知之心並不自苦,專注于此,一切煩惱愁苦,便可當下煙消雲散,但這並非真實的解脫,行人到達這個地方,必須小心謹慎,才能進一步破除我執。
4、見道位
八人地。四、見地。此二位,入無間叁昧 ,斷叁界八十八使見盡,發真無漏,見真谛理,與藏教初果齊。第叁是八人地,八人就是八忍,智者大師說:“人者忍也”。就是苦法忍、苦類忍乃至道法忍、道類忍等,這是藏教行人的十五心見道之位次,但在通教的八人地與藏教的十五心位次相當,所以用此來命名。第四見地,這個“見”就是見道的意思,也就是通教行人到此位次,才算真正的見道了,見到了真谛理性,從此斷盡了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啓發了真正的無漏智慧,真實成爲了聖人。
在通教叁乘中的信行和法行這二種修行,都是修體假即空觀來啓發四谛之理而斷除見惑,安住在無間叁昧當中,八忍已經完全具足,但是八智還少一分,所以只能叫做八人(就是指八忍,即是處于十五心的位次,缺最後一個道類智)位。叁乘學人一同見到了第一義的無生四谛之理,一同斷除了見惑煩惱,八十八品的使結也已經完全斷盡了,這就相當于叁藏教所說的十六心見道,所以叫做見地。
5、修道位
修道位的行人在通教當中是指薄地和離欲地者,煩惱轉薄智慧日增,解脫叁界輪回有望,見道之後才是真正修道,故名修道位。
A、薄地,斷欲界九品思前六品。與藏教二果齊。
薄地,又作柔軟地、微欲地。體悟到了欲愛住地的一切假相當體即真,從而啓發了六品無礙道(即九無間道之前六品),斷除了欲界的六品思惑,證得了九解脫道的前六品解脫道,此時,欲界的思惑煩惱已經非常輕微薄弱了。聲聞已斷欲界九種煩惱(修惑)前六品之位,即相當斯陀含的果位。同時也指菩薩已斷諸煩惱,猶存微薄余習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後至未成佛間的覺位,也叫薄地。我們這裏討論的是通教菩薩的薄地。
B、離欲地,斷欲界九品思盡。與藏教叁果齊。
體悟到了欲愛住地的一切假相當體即真,完全斷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結 ,徹底脫離了欲界的見思二種煩惱。所謂“五下分結”,就是指系縛有情于欲界的五種煩惱。下分就是指“下界”,相對于色、無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全稱爲五順下分結,略稱爲五下結或五下。即:一、貪結:指貪欲的煩惱;二、嗔結:指嗔恚的煩惱;叁、身見結:指我見的煩惱;四、戒取結:指取執非理無道邪戒的煩惱;五、疑結:指懷疑真谛之理的煩惱。這五種結使能夠使衆生産生欲界的煩惱,所以叫做結。
《四教頌》說:藏阿那含通離欲,再斷欲界叁思惑。這就是說通教的離欲地是在薄地之上再進一步斷除了欲界的最後微細的叁品思惑,從此斷盡了欲界的九品思惑,永遠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業果,再也不會産生欲界衆生的精神病了。那麼,他是如何來調治自己的思惑煩惱的呢?這就是通教菩薩在此地中的重要修行內容了。
6、證道位
已辦地,斷叁界見思惑盡,但斷正使,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與藏教四果齊,聲聞位齊此。
《四教義》卷八說:“通教叁乘的修行人,體悟到了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的一切假相當體即真,從而斷除了五上分結之煩惱,也就是完全斷除了上二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因爲已經把叁界當中事相上的思惑也徹…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達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