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對生死之謎破解曆程的反思▪P2

  ..續本文上一頁,其成果也足以令人歡欣鼓舞。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研究人機體的學科日益進展,不斷分支,借助顯微鏡等儀器和物理學、化學、數學的成果,對人身的認識,從細胞深入到了微觀的分子、電子層次。科學對人自身機製的詳盡揭示,使古代哲學、宗教的有關說法顯得粗淺幼稚。基因的發展,蛋白質的合成,生物工程學無性繁殖、“試管嬰兒”實驗,及醫學除腦以外的器官移植的成功,使人成爲能改變和創造生命的神祗。進化論關于人類由猿猴進化而來的論證,打破了宗教上帝造人的神話。腦科學、思維科學、行爲科學、心理學等對人心理、精神的研究,詳悉揭示了人感覺、意識發生的生理機製和社會條件。模擬人知覺、記憶、思維的人工智能研究,已製造成功了智力僅次于人的電腦、機器人。這一切,似乎已基本揭開了人自身的謎底,否定了人身中有不滅的“靈魂”實體因而死後續存的古老觀念,給古代神滅論者“形質神用”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靈魂不死、輪回轉世,只有從科學尚未徹底究明的兩大問題上,還可發現考慮其可能性的余地:一、精神怎樣從人腦的神經元網絡中産生,生命最初如何從無機物中産生,尚是個待解之謎;掃除靈魂作用的最有力的實驗證據——人造生命、人造精神離成功尚遠,生物工程人造生命,尚須利用活細胞、微生物爲材料,機器人與活人還存在著某種本質上的區別。二、對心靈研究調查證實的大量記憶前生、魂靈顯現等暗示著死後續存、輪回再生的實例,科學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

   這一階段,哲學和其它人文科學,無不唯自然科學的馬首是瞻,哲學成了對科學成果的總結概括或補充。哲學對人自身的探究,大多都回避靈魂不死的宗教信條,著重從身心關系究明精神的本質,隨科學的進展,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身心學說,大體上可歸納爲身心二元論、身心同一論(一元論)、身心平行論叁說。

   身心二元論的早期代表人物笛卡爾(1596——1650),將人看作身、心兩種絕然不同的東西的結合,最切實的存在,是一個能思維的主體自我、靈魂(anima)、精神(esprit)、心靈(mens),這是沒有廣延性、物體性、不依賴他物而自存的實體;肉體,是具廣延性而能思維的主體,全然是一架機器,與動物屬同類。心、身相互交感,驚、喜、憎、悲、欲望、快樂等精神的活動與體驗,是客體的刺激經肉體神經、生命精氣的傳輸在精神中形成,形成後能引起相應的生理變化。身心相互作用的接觸點和聯絡站,是腦中小小的松果腺。笛卡爾後學有反對身心交感的,有主張“靈魂是肉體的樣態,思想是機械運動”的,有將心身協調的偶因歸諸于上帝的。後來還有主張心理爲生理活動的伴隨現象的“副現象論”和身心互爲副現象論。策動心理學創始人W·麥獨孤(1871——1938)則爲泛靈論辯護,認爲精神的生命過程不可能完全用機械論術語描述解釋,應假設一沒有廣延性和可度量性的靈魂,它可看作思想、感情、抉擇的努力等功能的集合,具有策動、控製的力量,人的有意識行爲、形態發生、自動化動作、遺傳等,都是靈魂和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總之,科學時代的哲學身心二元論,和古典的身心二元論一樣,首先肯定了精神的超物質性、自主性,不把它簡單地歸結爲肉體的機能或一種物質,又考慮到自然科學的成果,肯定身體對精神的作用和精神形成對肉體的作用。

   身心同一論,有唯物、唯心二端。唯物主義的身心同一論,針對二元論靈魂觀念的理論漏洞,根據科學成果,從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著眼,將精神活動看作身體的一種機能。如英國機械唯物論哲學家霍布士(1588——1679),認爲物質和運動是唯一的終極實在,是一切心理、精神活動的終極基礎,作爲精神活動直接基礎的心靈或靈魂,是人頭腦中的一種內在實體。一切心理活動,都按機械力學規律發生,表象是感覺時體內運動的遺迹,高級的推理活動也可看作一種機械的加減。英國“百科全書派”以“人是機器”的口號著稱,靈魂被視爲人體機器的一個部件。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拉美特利醫生(1709——1751)甚至驕傲地宣稱:借助醫生的手術刀和生理學家的解剖刀,可從人體中“把心靈解剖出來”,他利用當時流行的“振動說”解釋心理活動,把心靈得到感覺的過程比喻爲琴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響,被聲浪打擊的腦弦激動起來,便發出那些被觸動他們的話語。十九世紀法國庸俗唯物主義開創者卡巴尼斯(1757——1808),認爲意識、半意識狀態和無意識的本能,都是大腦活動的産物,從腦中産生思想,就像從肝髒分泌出膽汁、從唾液腺分泌出唾液一樣。福格特(1817——1895)認爲精神是人頭腦中一種物質性的活動和機能,是與光、熱、化學運動無本質區別的物質運動形式,其區別只在于複雜程度,思想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物質的一種最高級的運動形式。畢希納(1824——1899)認爲智力水平的高下,取決于大腦的褶皺和腦外層灰質的發達程度。“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生物學家海克爾(1834——1919),認爲全部靈魂活動可用物理學的方法予以描述,它們都遵循物理學、化學的規律。他用曆史考察的方法論述了靈魂從低等生命中發生進化的進程。在唯物主義身心一元論中,數費爾巴哈(1804——1872)之說較帶辯證色彩:他把精神活動作非感性的、非物質性的活動與感性的、物質性活動的統一,主觀活動與客觀活動的統一,認爲從“靈魂的邏輯學”看,精神或靈魂確是非物質的,獨立的,而從“靈魂的物理學”看,精神或靈魂又爲腦的活動。心身互爲因果,互爲工具。

   唯心主義的心身同一論,也是看到身心二元論的弊病,從精神著眼,力圖把世界統一于精神之一元。如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鼻祖貝克萊(1685——1753),強調精神是充滿活動的指揮者、施動者,爲唯一實體,而肉體是無活力的受動者,爲自然屬性的集合,精神乃肉體生存的基質、支撐物,必然依賴精神而存。他從自然科學引入“以太”概念,說以太或不可見的火是聯系萬物的中間環節,是它把靈魂與粗笨的物體聯系起來,而靈魂這種中性自然又把理智與以太或不可見的火聯系起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黑格爾(1770——1831),以一絕對精神按客觀邏輯辯證地展開一統宇宙萬有,說主觀精神的發生發展經曆了靈魂、意識、自我規定著的精神(簡稱“精神”)叁大階段,每一階段又各有叁個發展階段。精神一經出現,即高于其它事物,不斷向前發展,具自我同一性、無限性、自由性,是一種統一的能動的活動。具體到心身關系,黑格爾吸取自然科學成果,將心身看作對立面的統一,精神有其依賴于肉體的一面,又恒爲主導,能以肉體爲其工具和占有物。唯意志主義者叔本華(1788——1860)、尼采(1844——1900)則以意志爲精神王國的最高統治者,一統萬物及人身。認爲意志是一純粹的精神本體、物自體,自由、全能、不可分割,具有無盡的追求。身體、外物之表象和意志以外的一切精神活動,都是意志所派生,身體是意志的客體化、意志的工具,直接服從于意志,間接服從于理性。除意志外,其它精神活動都依賴于人腦、身體乃至外部物質。

   另外,還有中立一無論的身心平行說,如斯賓諾莎(1632——1677)強調身心並非兩個根本對立的實體,思想和廣延性亦非兩個實體的根本屬性,它們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從思想方面看則爲心靈,從廣延性方面看即爲身體、物質。十九世紀末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的馮特(1832——1920)等,認爲心理與生理同一經驗世界的兩個方面,平行發生作用,心身之間協調對應,但不是互爲因果,而是“兩種並行存在的因果系列的平行”關系。

   總之,根據尚未究竟身心秘奧的科學成果對靈魂、心身問題所作的哲學推論,仍然異說紛紀,各執一端,未能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和理論漏洞,不能提供一個舉世共認的關于自身謎底的合理答案。德國偉大的思想家康德(1724——1804),從另一高度縱觀以往的西方思想,超越關于心身問題的爭訟,首先對人的認識能力進行了審察,劃定了理性的極限。他認爲:心靈實體、意志自由、心身有無及相互關系等問題,都是人類理性主觀設計的“幻想”,是不可能依理性思辨而解決的。論證靈魂不朽,犯了形式邏輯上“四概念”的錯誤。靈魂實體存在與否,是超越人類理性認識的問題,只有現象,方爲人可以認識的直接對象。康德對靈魂、身心問題的探討所作的這一結論,在今天看來還有其明智之處。

   第四階段:科學、哲學、宗教結合的階段。

   這一階段,開始于近幾十年,正在發展之中。幾十年來,科學向縱深突飛猛進,對人自身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整個科學走向統合的趨勢,研究物質現象的學科和研究人自身的學科互相交涉滲透,開發出腦科學、神經心理學、腦生物化學、精神物理學、人工智能等新學科。自然科學與哲學的結合更爲緊密,哲學家掌握科學知識、科學家探討哲學問題,蔚成風氣,出現了像腦科學家艾克爾斯和哲學家波普合作研究身心問題的典型事例。系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等新方法被普遍運用于對自身的研究,使以往對心身問題的直線性認識,提高到了多層次的、整體的、曲線性的層次。宗教中出現利用科學成果闡釋和革新傳統教義的趨勢,東方宗教的瑜伽、禅定等修行方法,被心理學、超心理學、心身醫學等研究、利用。研究神秘心靈現象的超心理學再次掀起熱潮,輪回轉世、因果報應之說引起一些心靈研究者的重識。人的存在、死亡問題被提上議程,專從人的存在著眼的存在主義哲學等風行西方,研究死亡問題的“死亡學”誕生問世。總之,人類…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對生死之謎破解曆程的反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