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起了古哲“認識自己”的口號,注意力開始轉向自身內的“黑箱”,對自身之謎的破解,表現出科學、哲學、宗教叁大方法結合的勢頭。但對自身精神、心身問題的看法,仍然是異說紛纭,二元論、一元論、平行論之爭,仍在繼續進行。
從身心二元論立場建立的靈魂實體,雖已被多數學者所否定,但根據最新科學成果,主張有靈魂或精神實體者,仍大有人在。如基督教新托馬斯主義利用生物學家摩根的“突創論”(“層創進化論”),說世界萬物處于從低級物質向最高級的上帝層層進化之中,心靈、精神是在進化的特定階段被突創出來的,其中除了知覺、記憶等需依賴物質性的頭腦發生外,還有純粹精神性、非物質性的靈魂實體,具思維、概念等功能,不能等同于物質、等同于神經系統的運作,不能用物理學、生理學來解釋。著名哲學家K·波普在他與艾克爾斯合著的《自我及其大腦》中,將世界分爲物理世界(世界1)、主觀精神世界(世界2)、客觀精神世界(世界3)叁個層次,認爲主觀精神世界是在進化的特殊階段由物理世界中産生出來的,與物理世界一樣,是一個實在的世界,不能看作物質現象的副現象,不能還原爲物質現象。叁個世界互爲因果。互相作用,低層次的物理結構可作用于高層次的精神活動(“上向因果作用”),高層次的精神結構也可作用于低層次的物理世界(“下向因果作用”)。自我或精神是宇宙中真正的、唯一的、嚴格意義上的動因。著名腦科學家艾克爾斯通過其實驗研究,認爲精神或自我意識精神〔selfconscious mind)像物理世界一樣,也是獨立存在的實體,雖然居住于大腦中,有其依賴大腦的一面,但不具物質性,是一種有實體結構的東西。注意、選擇信息、永遠同一的統覺能力,及個體存在的一致性、連續性,從腦神經的活動中不能發現其終極根源,只有歸諸于非物質性的自我意識精神,精神與腦的聯絡,好比多路掃描與探測裝置的關系。精神對大腦、身體及外部世界,能起主動、積極的反作用,精神在個體中起源的問題,是個人存在的秘密,沒有辦法認識清楚。既然自我意識精神是非物質性的實體,那麼在大腦死後它是否繼續存在,便起碼是無理由斷然否定的了。
與二元論相對立,多數科學家、哲學家堅持唯物主義身心同一論的立場,批判二元論和其它各種舊的身心學說,利用最新科學成果,提出種種新說以解釋精神現象,出現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同型論、機能主義的心身一元論、突現論的精神一元論,心理生理等同論、功能主義、異態一元論、突現的唯物論、動力模式論等心身學說。這些新說都否認有精神實體存在,將精神、心理活動歸結于人腦的功能,然多用系統論方法觀察精神現象,大大深化了以往的唯物身心同一論。格式塔心理學將心理、物理現象都看作“格式塔”(stalt)——一種通體相關的完整現象,具有本身完整的特性,不能分割、還原爲簡單的元素。M·彭特萊創立的功能主義,也認爲心理機能不能還原爲生理過程,非某一具體生理活動的對應物。榮獲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的腦科學家斯佩裏,根據對裂腦人多年研究的結果,強調意識是大腦的整體特性,不同于和大于大腦各部分之和,是作爲動力系統的大腦在高水平的層次上的突現特性,它産生後以一獨立的層次存在,能對腦過程起巨大的反作用,從地位和價值上來說比大腦、物質更重要、更優越。J·斯馬特等的心理生理等同論,則認爲每一心理、精神活動即是某一特定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將人看作一只有物理性質的物質客體。H·普特南主張的功能主義,認爲心理屬性是人腦的一種功能屬性,而不能等同于物理化學屬性。L·史蒂文遜創立的“非還原論的唯物主義”,將精神活動歸結爲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然心理與生理、物理並非機械等同的對應,而是隨機應變的對應或等同。M·邦格強調依據系統論及多層次的宇宙觀,對精神現象進行多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掃描,將它放到突現它的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成功地解決心身問題。他提出的系統的唯物論的“綱領性假說”認爲:精神活動是極爲複雜的、具可塑性的大腦神經系統整體的一種突現的特性,它突現出來後,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有自身特定的結構與層次,其對大腦的反作用,亦有賴于大腦系統。J·先塔戈泰的動力模式論,據最新的腦科學成果,認爲意識是大腦這個複雜系統的高層次的機能。
此外,主張心身平行論者也還頗有其人,如當代著名系統論哲學家E·拉洛茲創立的“雙重透視論”,也強調用系統方法探索心身問題,將實在、功能和組織聯系在一起,扔棄過時的物質概念。認爲人類所具使用語言、工具,進行概念思維等特性,並非唯人獨有,而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生物中,人只不過是這些潛在形式的能力得到特別發展而已。人這個自然系統,可作雙重透視:從常識的說明模式來看,表現爲精神與肉體兩個方面;從科學解釋的模式來看,表現爲功能和“整體和諧的排陣”兩個方面。兩方面是同一的、同時發生的,然精神與肉體是知覺經驗的集合,非實在本身。肉體“可能是具有穩定形式的力場所表現出來的非常複雜而又整體和諧的排陣”(《雙重透視論》),而所謂精神實際是大腦系統信息處理的功能行爲。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並非兩種實在,而是同一自然系統及其功能呈現于人知覺中的兩個方面。
總之,對人自身精神世界的認識在近幾十年來雖然有了很大飛躍,但精神的本質和起源,仍是個待解之謎。正因爲科學尚不能揭破這個謎底,用哲學方法去探究它時便不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元論、一元論、平行論各執一端,相互都可以揭發出對方的理論疵漏。精神、心身之謎既然揭不破,則生前死後的黑幕,便無從揭開了。多數科學家、哲學家都回避這一問題,或持人死斷滅之見。當然,西方流行的人死斷滅之見,主要是對基督教等所說靈魂不死的否定,這從哲學上看,是有理由的,但就科學證據而言,只要精神謎底未能完全揭破,便有設想一個第一性的、不死的靈魂之理由。如艾克爾斯即據腦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一自我意識實體以作爲精神在腦中發生的終極因。至于人死後是否以另外如佛家所說五蘊相續、業果相續的方式繼續其生命進程,即使從全部科學成果和新的唯物一無論觀點看,也不無可以考慮的余地:既然科學、哲學家們公認精神從産生或突現出來後,便具有獨立性和不同于其它物理現象的特性,具主動性,能對肉體和物質世界起反作用,那麼它是否還有在肉體死亡後繼續其主動的進程的特性?心靈研究調查證實的大量記憶前生、魂靈顯現等事件,爲這種思路提供了頗具挑戰性、啓示性的活證。拒絕考慮這類暗示著自身秘奧的重大事實,豈能對精神本質、生死之謎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釋?然而,現代的科學家、哲學家考慮這一問題者甚爲罕見,不少人尚出于科學主義和斷滅論的先入之見,對超常心靈現象拒不承認,心靈學、超心理學往往被正統科學界斥爲“僞科學”。超心理學、人體科學界,也不敢將有關死問題的心靈現象列爲研究課題,只有不多幾個有特殊興趣的個人和民間學術團體,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力量甚爲薄弱。這種情況未免令人遺憾。
然而,現代人也仍有老病死亡等痛苦,對死亡的畏懼,解脫生死等痛苦的需求,畢竟深潛于人的本性中。既然科學家、哲學家們揭不破生死黑謎,提供不出一個有效地滿足人內心宗教需求的方案,則傳統宗教,當然便不會沒有它的市場。尤其佛家,說生前死後、諸天鬼神,如數家珍,周祥明了,理論解析,精辟透徹,指示解脫之道,有條不紊,可行可證,對生死之謎解答之明晰,可謂無與倫比。其爲“上帝已死”、“自我消失”迷惘中的現代人所關注,便成爲時勢之必然。
據筆者管見,自然界已向人類泄漏了生死秘機,人類完全具備破解生死之謎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從哲學和宗教結合的途徑入手,生死之謎或許早已被佛陀的慈眼所窺破;問題只在于長期以來,人們對從物質方面獲取精確答案過于倚重,依總是不能究竟的科學認識進行推論,遮蔽了應有的智慧光明,才陷入靈魂不死與人死斷滅二端的長期诤訟。殊不知僅依有極限的理性思辨和以理性思維整理有限的感性材料的科學方法,即使走到盡頭,是否能揭破生死之謎,本身還是個謎。康德對人類理性所作的批判,在今天尚發人深省。但應看到,按近幾十年來科學、哲學、宗教叁大方法結合的趨勢發展下去、在正確哲學觀的指導下,科學的精密描述與由宗教神秘主義路子開放發出的超理性智慧的直觀結合,生死之謎的揭破,爲期大概不會太遠。
就此而言,佛家輪回說,可能會在未來社會進一步顯現其價值,也許具有永恒的參考價值。在哲學觀方面,堅持緣起的辯證方法,從集成生命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整體活動進程著眼,作多層次的、動態的觀察,重視心識的主樞作用,可以避免哲學方法上偏此偏彼的片面、直線性思維的膚淺和靜態觀察的失真,免墮理論誤區,息滅斷、常兩極片面見解糾纏不清的爭論。佛家多層次的、動態的心識結構說、多層次心身緣起說、真心現起說等,蘊含著系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生物全息論等思想因素,而且還可發掘出超越這些思想的微妙智慧。至于禅思中開發神通、無漏智的操作技術,更是佛家獨擅的拿手好戲,對人類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縱觀人類破解生死之謎的曆程,大致是從宗教出發,經哲學思辯、科學檢驗之否定,科學、哲學、宗教又呈同趨一軌之勢。按辯證法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沿這一路子走下去,科學、哲學當在其究極認識的高度上,趨歸于經它們嚴格審查過的宗教,尤其是宗教的最高智慧成果佛法,引導全人類臻于無住涅槃的理想境地。這是有待于未來社會的發展去證實的推論。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對生死之謎破解曆程的反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