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P3

  ..续本文上一页记起了古哲“认识自己”的口号,注意力开始转向自身内的“黑箱”,对自身之谜的破解,表现出科学、哲学、宗教三大方法结合的势头。但对自身精神、心身问题的看法,仍然是异说纷纭,二元论、一元论、平行论之争,仍在继续进行。

   从身心二元论立场建立的灵魂实体,虽已被多数学者所否定,但根据最新科学成果,主张有灵魂或精神实体者,仍大有人在。如基督教新托马斯主义利用生物学家摩根的“突创论”(“层创进化论”),说世界万物处于从低级物质向最高级的上帝层层进化之中,心灵、精神是在进化的特定阶段被突创出来的,其中除了知觉、记忆等需依赖物质性的头脑发生外,还有纯粹精神性、非物质性的灵魂实体,具思维、概念等功能,不能等同于物质、等同于神经系统的运作,不能用物理学、生理学来解释。著名哲学家K·波普在他与艾克尔斯合著的《自我及其大脑》中,将世界分为物理世界(世界1)、主观精神世界(世界2)、客观精神世界(世界3)三个层次,认为主观精神世界是在进化的特殊阶段由物理世界中产生出来的,与物理世界一样,是一个实在的世界,不能看作物质现象的副现象,不能还原为物质现象。三个世界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低层次的物理结构可作用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上向因果作用”),高层次的精神结构也可作用于低层次的物理世界(“下向因果作用”)。自我或精神是宇宙中真正的、唯一的、严格意义上的动因。著名脑科学家艾克尔斯通过其实验研究,认为精神或自我意识精神〔selfconscious mind)像物理世界一样,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虽然居住于大脑中,有其依赖大脑的一面,但不具物质性,是一种有实体结构的东西。注意、选择信息、永远同一的统觉能力,及个体存在的一致性、连续性,从脑神经的活动中不能发现其终极根源,只有归诸于非物质性的自我意识精神,精神与脑的联络,好比多路扫描与探测装置的关系。精神对大脑、身体及外部世界,能起主动、积极的反作用,精神在个体中起源的问题,是个人存在的秘密,没有办法认识清楚。既然自我意识精神是非物质性的实体,那么在大脑死后它是否继续存在,便起码是无理由断然否定的了。

   与二元论相对立,多数科学家、哲学家坚持唯物主义身心同一论的立场,批判二元论和其它各种旧的身心学说,利用最新科学成果,提出种种新说以解释精神现象,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机能主义的心身一元论、突现论的精神一元论,心理生理等同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突现的唯物论、动力模式论等心身学说。这些新说都否认有精神实体存在,将精神、心理活动归结于人脑的功能,然多用系统论方法观察精神现象,大大深化了以往的唯物身心同一论。格式塔心理学将心理、物理现象都看作“格式塔”(stalt)——一种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具有本身完整的特性,不能分割、还原为简单的元素。M·彭特莱创立的功能主义,也认为心理机能不能还原为生理过程,非某一具体生理活动的对应物。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脑科学家斯佩里,根据对裂脑人多年研究的结果,强调意识是大脑的整体特性,不同于和大于大脑各部分之和,是作为动力系统的大脑在高水平的层次上的突现特性,它产生后以一独立的层次存在,能对脑过程起巨大的反作用,从地位和价值上来说比大脑、物质更重要、更优越。J·斯马特等的心理生理等同论,则认为每一心理、精神活动即是某一特定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将人看作一只有物理性质的物质客体。H·普特南主张的功能主义,认为心理属性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属性,而不能等同于物理化学属性。L·史蒂文逊创立的“非还原论的唯物主义”,将精神活动归结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然心理与生理、物理并非机械等同的对应,而是随机应变的对应或等同。M·邦格强调依据系统论及多层次的宇宙观,对精神现象进行多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扫描,将它放到突现它的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成功地解决心身问题。他提出的系统的唯物论的“纲领性假说”认为:精神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具可塑性的大脑神经系统整体的一种突现的特性,它突现出来后,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有自身特定的结构与层次,其对大脑的反作用,亦有赖于大脑系统。J·先塔戈泰的动力模式论,据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认为意识是大脑这个复杂系统的高层次的机能。

   此外,主张心身平行论者也还颇有其人,如当代著名系统论哲学家E·拉洛兹创立的“双重透视论”,也强调用系统方法探索心身问题,将实在、功能和组织联系在一起,扔弃过时的物质概念。认为人类所具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概念思维等特性,并非唯人独有,而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生物中,人只不过是这些潜在形式的能力得到特别发展而已。人这个自然系统,可作双重透视:从常识的说明模式来看,表现为精神与肉体两个方面;从科学解释的模式来看,表现为功能和“整体和谐的排阵”两个方面。两方面是同一的、同时发生的,然精神与肉体是知觉经验的集合,非实在本身。肉体“可能是具有稳定形式的力场所表现出来的非常复杂而又整体和谐的排阵”(《双重透视论》),而所谓精神实际是大脑系统信息处理的功能行为。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并非两种实在,而是同一自然系统及其功能呈现于人知觉中的两个方面。

   总之,对人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在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了很大飞跃,但精神的本质和起源,仍是个待解之谜。正因为科学尚不能揭破这个谜底,用哲学方法去探究它时便不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元论、一元论、平行论各执一端,相互都可以揭发出对方的理论疵漏。精神、心身之谜既然揭不破,则生前死后的黑幕,便无从揭开了。多数科学家、哲学家都回避这一问题,或持人死断灭之见。当然,西方流行的人死断灭之见,主要是对基督教等所说灵魂不死的否定,这从哲学上看,是有理由的,但就科学证据而言,只要精神谜底未能完全揭破,便有设想一个第一性的、不死的灵魂之理由。如艾克尔斯即据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一自我意识实体以作为精神在脑中发生的终极因。至于人死后是否以另外如佛家所说五蕴相续、业果相续的方式继续其生命进程,即使从全部科学成果和新的唯物一无论观点看,也不无可以考虑的余地:既然科学、哲学家们公认精神从产生或突现出来后,便具有独立性和不同于其它物理现象的特性,具主动性,能对肉体和物质世界起反作用,那么它是否还有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其主动的进程的特性?心灵研究调查证实的大量记忆前生、魂灵显现等事件,为这种思路提供了颇具挑战性、启示性的活证。拒绝考虑这类暗示着自身秘奥的重大事实,岂能对精神本质、生死之谜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然而,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考虑这一问题者甚为罕见,不少人尚出于科学主义和断灭论的先入之见,对超常心灵现象拒不承认,心灵学、超心理学往往被正统科学界斥为“伪科学”。超心理学、人体科学界,也不敢将有关死问题的心灵现象列为研究课题,只有不多几个有特殊兴趣的个人和民间学术团体,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力量甚为薄弱。这种情况未免令人遗憾。

   然而,现代人也仍有老病死亡等痛苦,对死亡的畏惧,解脱生死等痛苦的需求,毕竟深潜于人的本性中。既然科学家、哲学家们揭不破生死黑谜,提供不出一个有效地满足人内心宗教需求的方案,则传统宗教,当然便不会没有它的市场。尤其佛家,说生前死后、诸天鬼神,如数家珍,周祥明了,理论解析,精辟透彻,指示解脱之道,有条不紊,可行可证,对生死之谜解答之明晰,可谓无与伦比。其为“上帝已死”、“自我消失”迷惘中的现代人所关注,便成为时势之必然。

   据笔者管见,自然界已向人类泄漏了生死秘机,人类完全具备破解生死之谜的能力,甚至可以说,从哲学和宗教结合的途径入手,生死之谜或许早已被佛陀的慈眼所窥破;问题只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从物质方面获取精确答案过于倚重,依总是不能究竟的科学认识进行推论,遮蔽了应有的智慧光明,才陷入灵魂不死与人死断灭二端的长期诤讼。殊不知仅依有极限的理性思辨和以理性思维整理有限的感性材料的科学方法,即使走到尽头,是否能揭破生死之谜,本身还是个谜。康德对人类理性所作的批判,在今天尚发人深省。但应看到,按近几十年来科学、哲学、宗教三大方法结合的趋势发展下去、在正确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的精密描述与由宗教神秘主义路子开放发出的超理性智慧的直观结合,生死之谜的揭破,为期大概不会太远。

   就此而言,佛家轮回说,可能会在未来社会进一步显现其价值,也许具有永恒的参考价值。在哲学观方面,坚持缘起的辩证方法,从集成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整体活动进程着眼,作多层次的、动态的观察,重视心识的主枢作用,可以避免哲学方法上偏此偏彼的片面、直线性思维的肤浅和静态观察的失真,免堕理论误区,息灭断、常两极片面见解纠缠不清的争论。佛家多层次的、动态的心识结构说、多层次心身缘起说、真心现起说等,蕴含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生物全息论等思想因素,而且还可发掘出超越这些思想的微妙智慧。至于禅思中开发神通、无漏智的操作技术,更是佛家独擅的拿手好戏,对人类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纵观人类破解生死之谜的历程,大致是从宗教出发,经哲学思辩、科学检验之否定,科学、哲学、宗教又呈同趋一轨之势。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沿这一路子走下去,科学、哲学当在其究极认识的高度上,趋归于经它们严格审查过的宗教,尤其是宗教的最高智慧成果佛法,引导全人类臻于无住涅槃的理想境地。这是有待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去证实的推论。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