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考慮他生後世的報應,現前念念也都在六道中輪回,如唐代大珠慧海禅師所言:
“九類衆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爲卵生,煩惱包裹爲胎生,愛水浸潤爲濕生,欻起煩惱爲化生。”(《景德傳燈錄》卷二八)
藥山惟俨禅師說得更爲明白:
“爾欲識地獄道,只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生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豈須披毛戴角、斬割倒懸?欲識人天,即今清淨威儀,持瓶挈缽者是。”(《景德傳燈錄》卷二八)
且不用說來生後世,今生現世,當念即因即果,隨善惡念輪回于六道,念念都在生死,如《宗鏡錄》卷七叁所言:“念即生死。”且不用說天上地下,即現實人間,實際上六道俱備,富貴安逸者即是諸天,陰險*詐者即是餓鬼,殺盜*淫者即是地獄,嗔嫉好鬥者即是修羅,愚昧下*、只知吃飯幹活者即是畜生,並非所有外形像人的都是人。佛家這樣講的實質,是教人活在當下,注意現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棄惡,起碼先做一個念念像人的合格人,在此基礎上以智慧看破念念緣起性空,所謂了卻現前一念,即是了生死,見念念皆空,即是度衆生。這可謂佛家生死觀的根本立場。
第八節 叁層身心與輪回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無上部瑜伽,雖然也以真心現起淪爲基本的哲學體系,但吸收印度教之說,重視心識的物質基礎,其叁層身心說,用于解釋輪回現象,別具特色。
叁層身心說從身心相互緣起、相互依待出發,把人的身心,從粗至細分爲叁個層次:第一層粗身粗色。粗身指四大集成的血肉之軀,肉眼可見,異熟所生,爲粗;粗心,指眼、耳、鼻、舌、身五識,或加第六意識,或再加第七末那識。
第二層細身細心。細,謂其隱微難見,須在禅觀中內省而察知。細身,指內在的微細生理機製,由氣、脈、明點叁大要素組成;細心,指與生俱來的本能性心理活動,下意識及潛意識的心理活動。
第叁層最細身心,爲最極微細的身心本原。最細心,指未經無明煩惱遮蔽汙染的“本來心”、“心光明”,實即阿摩羅識;最細身,又名最細風、本來氣,是一種最極微細、不可言說的略當于某種能或場一類的實體。
叁層身心,皆互相依待。粗心依粗身六根而生,以細身中的五大氣爲其所乘,或說即是五大(地、水、火、風、空)的功能。所謂氣爲識馬,心識騎手,乘氣而行。細身爲細心所依,無明、煩惱,在細身氣脈點中必有其物質基礎,表現爲脈道不通、氣有壅滯、明點不明。衆生的生命活動,由“無明業氣”所推動。最細身心則一體不二,“智慧氣”、“離戲明點”爲實證真實的智慧發生的物質基礎。
叁層身心中,以第二層細身心,與生死輪回的關系最爲密切。細身的氣、脈、明點,爲生命能量之本,在內層起著維持粗身生理機製正常工作的作用。明點爲生命能量的凝聚體,主要爲紅、白二大,紅大(紅菩提)禀自母血,爲陽性生命能量,以臍下四指“生法宮”爲根蒂;白大(白菩提)禀自父精,爲陰性生命能量,以顱頂爲本位。氣爲紅白二大及後天飲食精華所生循行于全身的生命能量,分爲五種根本氣(持命氣、下行氣、上行氣、等住氣、遍行氣)與五種支分氣(行氣、循行氣、正行氣、最行氣、決行氣);根本氣維持全身生理機能,以住于臍部的持命氣最爲生命之本;支分氣爲五官成覺功能之能源、脈爲氣循行的軌道,以左中右叁脈最爲重要,左右二脈位于脊柱兩側,分別通行氣、血,中脈則爲智慧氣的通道。
凡夫衆生由宿世有漏業所感的異熟身,生來便由宿業決定,氣脈有阻滯壅塞;通行智慧氣的中脈扁縮不通,有如幹枯羊腸,只有左右二脈等通行後天業氣,使衆生(主要指人)的生命形態落入後天的分段生死型類,日夜須通過鼻孔呼吸,與外界交換氣息。而且,本有的心性光明被通行業氣的脈絡纏縛于心輪(心後中脈內)中,不得顯發,其中住有阿賴耶識見分,藏有宿世有漏業的習氣種子,染汙明點,使明點不明。這被纏縛于心輪中的阿賴耶識見分,有的藏密書中說即是世俗所謂靈魂。後天的粗心對境起惑,造有漏業,一方面以阿賴耶識所藏染汙種子爲因,一方面又能不斷産生新種子,汙染阿賴耶識,使明點更不明,而且能使氣脈更爲不通。大的煩惱惡業,會使氣脈嚴重阻滯,形成粗身肉體的諸種疾病,甚至能危及持命氣,促使人夭亡短命。
生、死、中有,被認爲皆以細身中的氣等爲關鍵。生因氣、明點與中有神識的結合而有,氣與明點提供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能量,及至臨死,粗身的生理機能或者衰敗而不能繼續維持,但周身微細難見的氣並非散失,而是向心輪內收攝,與攜帶著諸種子的阿賴耶識合一,外則表現爲各種死亡征兆、瀕死經驗,內則阿賴耶識與所乘生命余氣離開身體,在體外或攫集虛空中的四大,生成中有身。由生前生命余氣與心識結合形成的中有,在渡過中有階段,投生進入母胎後,與父母精血——紅白大結合爲一,逐漸形成新的生命。在形成新生命過程中,來自中有的前生余氣,與紅白大結合後,從中獲得新的能源,從母親身上不斷得到血氣營養的滋養,在中有攜來的阿賴耶識電腦處理下,塑造出一個嬰孩形象。
密乘無上瑜伽叁層身心的理論,並未能按其思路發揮臻于圓熟。實際上,若利用一些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解釋生死輪回現象,大概要比無上瑜伽所用印度的日、月概念,更爲精密清晰。生前貪嗔熾盛,作諸惡業,耗盡生命能量,導致陽極生陰,則其“中有”只能以陰氣爲質,現黑暗之相,淪墜于叁惡道;生前行善修禅,生命能量聚而不散,陰盡陽純,則其“中有”應以陽氣爲質,現白淨光明之相,上升于天界。《楞嚴經》按人臨終時“想”與“情”的比例,判其死後神識之升沈,系從心識方面著眼,“想”可看作陽性,“情”可看作陰性,大概可以說是經中蘊而未明之義。唐譯密乘經典《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即以陰陽解釋人的心理活動,有雲:“貪爲陰,嗔爲陽,癡爲風。”從明陽學說著眼,人的氣(生命能量)與乘此氣而生的諸心識既有陰陽,則必無散盡斷滅之理:若生命活動由陽氣或陰陽二氣和合而維持,當陽氣耗盡,肉體死亡,應是陽盡而生陰氣,或陰氣尚存,由陰氣與心識結合而生起“中有”、後世五蘊。陰陽可以轉換,能量總是守恒,沒有散盡消失的道理。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