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品質。宗喀巴說:“忍是英雄人物的最高品德,是扼製煩惱的第一法寶,是製伏嗔怒毒蛇的金翅鳥,是惡言刀槍不入的盔甲。”月稱《入中論》中說:“無數世行善積德的功德成就,會被一時之嗔怒的烈火燒成灰燼。”因此,沒有比嗔怒更大的惡行。嗔怒是下界的煩惱。色界和無色界天,有禅無嗔。要想獲得世間禅也要首先消除嗔心,養成心平氣和。人世上很多罪業都和嗔心即憤怒仇恨心理有關。“一忍製百煩。”一切煩惱不安,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矛盾、仇恨都是不忍引起的。吵嘴、打架、殺人、自殺等等不忍惡和罪惡行爲皆由怒嗔之情所致,如果人人都能扼扼製憤怒,重視忍德,世界就會平靜,社會家庭就會安甯和睦。所以,修佛法的人重視忍德。忍辱就是對別人的侮辱、打罵、諷刺、嘲笑、欺壓、淩辱、傷害、冤枉等等不計較、不生氣、不報複、不記仇的菩薩德行。這是很難做到的,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菩薩的主要原因在此。忍辱之辦法有叁種:一種是把侮辱、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親人,爲他們的愚昧無知和五毒所困擾、所驅使的造罪行爲産生諒解和憐憫,檢查自己的缺點錯誤,責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過錯的報應;二是把侮辱傷害年成無心無意的自然災害,沒有事件的製造者、責任者,就像水災、火災、刮風下雨的受害或無意的事故,不生氣,不追究責任。叁是把侮辱傷害之類的事情看成是別人提供給自己修忍辱波羅的良好條件,若不發生這類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煉忍德?因此不但不能生氣、計較、記仇,反而應該感激對方——這也是煩惱化菩提的一個事例。佛經上說,我們這個地球上(南瞻部洲)苦深是修佛的優越條件,不是壞事;欲界和色界天不能直接進入佛教,因爲苦少,想不到要出世,滿足眼前的生活,從底層苦深的地方進入佛門才能逐步上升。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藥,有了苦才能認識苦,才能使人想法改變苦。俗話說“退一步天地寬,退十步成聖賢”,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能做到忍辱,在善德的培養上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入菩薩行》講了一個道理。即“世人很愚蠢,想把世界上的道路修得平平的,這是永遠辦不到的。但你可以穿一雙打好了皮掌子的鞋,就等于把路修平了。這就是說自己的德性修養很重要,忍苦,就是忍耐人生道路上的各種艱難困苦,克服困難,養成吃苦耐勞的堅強性格。人的一生苦多樂少,不順心的事太多,如果缺乏忍心,年齡不老,也會愁老。要認識人世的本質和衆生的苦難。佛經中說,人生本身就是苦海。世人有叁種苦:一種是苦中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饑餓、貧窮,這是人人都能認識到的苦;一種是變化苦,由樂變苦,形似樂,實際是苦,開始樂,結果是苦,人生無常,人的名譽、地位、錢財都是變化的,是變異苦;還有一種苦本身是中性的,但本質上是苦,如人的身體本身是中性的,無苦無樂,但從本質上來說,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隨著來了。佛經中說胎中十月像坐黑牢一樣,一生下了哇的第一聲哭就道出了你的苦,然後是吃、喝、住、行等生活的苦,直到死才算結束,誰也無法擺脫。所謂的樂是一種鎮痛的作用,或者從一種苦境轉移到另一種苦境,你感覺稍好一些,如坐久了站一會兒就感到好一些,反之亦然。魯迅說:“中國人跪慣了,覺得站著、躬著腰是舒服的。又如死刑判死緩......
俱舍論中說:上界的色界天和欲界天人以上的死期是預先知道的,5天前(最下界的欲界天,1天等于人世間50年)身上就有死氣了,就有五種征兆,朋友走得遠遠的,身上出現一種難聞的氣味,這時很愁,是愁死的。我們講空法、智慧、不要執著,就是這個道理。想通了,不想了,不斤斤計較了,用智慧消除思想上的苦根,和最苦的人比較,放棄非分之想,淡化物欲,對生活知足,化苦爲樂,就能做到忍苦。化苦爲樂的智慧是不容易得到的,若能化苦爲樂,世界就是天堂。對菩薩來說世界就是天堂,對人來說是苦海。小乘經中講:十八層地獄在地上42000公裏以下。大乘經中說:自己的地獄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在某一個地方。也許你現在就在地獄裏,你的苦境就是你的地獄,地獄、天堂都是自己創造的,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學佛就是化苦爲樂的一種辦法。密法上的觀想把整個世界想成佛國,把衆生觀想成佛,這就是化苦爲樂,這樣就能做到忍苦。“向善堅忍“就是樹立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克服向善修行中的種種不利因素和困難,披荊斬刺,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永不退轉。這就是說修法的人需要法忍、向善的忍性。上坡路不好走,想舒舒坦坦修成佛是不可能的。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發“度不完苦海衆生當首裂千瓣“的菩提心,這是觀世音在他的師父阿彌陀佛前發的願。但在度衆很長的時間後,衆生還未減少,最後他有些灰心,這樣一來,誓願就應了,整個身體粉身碎骨,裂成千瓣。他請師父來拯救,師父來一加持變成了千手千眼觀音。像釋迦牟尼在前世爲普度衆生發願投生火地獄、以獄卒的身份替別人拉車那樣爲衆生受苦,只有這種精神,才能圓滿忍波羅大行,進入菩薩的行列。藏傳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小時候他的家庭很富,父親去世時,把他和他的母親托付給他叔父照顧。他的叔叔很壞,把家産歸爲己有,把米拉日巴的母親當奴仆對待,不給吃穿,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米拉日巴十幾歲時,有一次親戚家請客,米拉日巴喝了一些酒,就又唱又跳,他母親很生氣,說:你還能唱,我哭還哭不出來呢,我們的家産全給你叔父吞並了,而且我們當牛當馬,吃不飽、穿不暖,你一個男孩,長大後就要報這個仇。報仇有叁種辦法,一種是打架,但孤兒寡母,打不過別人;第二種是打官司,但我們無錢打官司;再一種辦法就是放咒。後來米拉日巴到後藏去學咒語(苯教,非佛教),法術很厲害,到秋天快收莊稼時,親戚們來到戚父家慶賀豐收過節時,全家15 口人,30多匹馬,幾百只羊,都被他放咒下的冰塊給打死了。師父說:你是否要消滅你的叔叔和嬸嬸?他說:不能讓他們死,否則他們就嘗不到窮苦的味道了。這樣,師父從咒語中把他叔叔和嬸嬸的名字取掉他們才幸免于難。後來,米拉日巴到瑪爾巴大師那裏學真法時,大師就不收他,說佛門不要你這樣的殺人劊子手,說他罪孽深重,不讓他修法,他硬要求修法。別的弟子聽法時,師父便打發他去幹活,背石頭、背土,白天黑夜都勞動。但他不灰心,以洗罪、忏悔的心去勞動,消罪12年,這才給他傳了真法。又修了18年,吃的是草,他的膚色都變成了綠色,這樣才修成。現在的人下不了這樣大的決心,所以也得不到那樣大的成就。所以,佛說:“我昔日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一段是說佛在未成佛前修了500世忍辱仙人,其中一個是在歌利王時代。有一天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歌利王帶領他的宮女、嫔妃、武士到山上玩。宮女、嫔紀在後面走,走不動了,看見一個老者(忍辱仙人)在修行,就圍坐在他的周圍聽他講法。聽了半日,歌利王打獵回來,嫔妃、宮女不見了,就到處找,找到山洞裏看見她們在聽法。歌利王很生氣,說忍辱仙人調戲了宮女。忍辱仙人說,我是修忍辱般若的,雖有美色,我也不會有邪念。歌利王說我不相信,試一試你能不能忍,一刀就把他的耳朵割下來了。忍辱仙人雖然流著血,但不動。第二次又一刀把鼻子割了,忍辱仙人仍然不生氣。歌利王說:“你明明心裏生氣,裝著不生氣,你是個僞君子。”又兩刀把胳臂砍掉,看能不能忍,他仍然能忍。歌利王更生氣了,又把腿砍了,忍辱仙人身上流著血仍然不動。這種忍辱勝德,感動了天神,這時,下起大雨,刮起大風,天搖地動,這下歌利王急了,說:“你不生氣,爲什麼天生氣? 你若不生氣你就治一下。”這時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果真沒有生氣,會感動天神,身上的肢體都會恢複原樣。”說完後,手、足、耳、鼻等立刻長好了。這一下子歌利王就怕了,趕緊磕頭,請求原諒說:“你的法真了不起,請給我講法。”最後歌利王和下屬百姓都皈依了佛法。這是歌利王時代的一個忍辱般若的故事。因爲他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他完全空了,所以他沒有痛苦,也不會生氣。這一段經文是說,發菩提心修施舍波羅、忍波羅,都不能有任何執著念頭,要無所爲而爲之,以成就無爲之悲智功德。
十七、無二見慧目
“二見”是兩極對立、主客觀分離的世俗智見的特點。兩極對立就是有無、常斷、主客觀二見的對立。任何事物的有無的確定是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如某一種事物過去有,不一定現在有;現在沒有的,不一定將來也沒有。又如一個地方有的,不一定別的地方也有;這個地方沒有的,不一定另外一個地方也沒有。因此,離開時空條件,無法確定有無。同時,某一種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是根據人們的認識和經驗確定的,即按覺察到了沒有,發現了沒有,認識到了沒有來確定有無,例如化學元素、物質微粒子、遺傳基因、地下礦藏、外星人之類。但人類借以認識事物的感覺器官的功能和借以利用的各種認識方法和手段都是非常有限的,未被認識、未被發現的領域是無限的。即使認識和發現了的事物,性質的確定也未必絕對的准確。再從事物本身來說,它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被人們認定的那種本質?各種事物既然都處在性質、狀態、成分的不斷變化和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離開時空條件怎能確定它的性質呢?過去說佛法是唯心論,這是非常冤枉的。小乘經論派、毗婆沙派、中觀應承派、自證經論派都承認客觀世界是第一的。有了客觀才有主觀的認識,沒有客觀事物的存在,就不會有主觀上的認識。認識是主客觀的統一,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例如來了一個人,眼睛才看見了。主觀和客觀事物有則俱有,空則俱空,事相俱有,自性俱空。“無二…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