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4

  ..續本文上一頁上來解釋,有的人甚至在練功中,根據自己的胡思亂想來解釋,這是對佛經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必須根據唯識論或中觀論來講,因爲他們對整個佛法作了長期的大量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工作。現代的人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研究,不能隨便解釋。

   藏傳佛教從8世紀中葉開始了大規模的譯經工作,般若部經典的大部分翻譯工作在唐代已經完成。11世紀中葉從桑普寺開始陸續在各大寺院仿照印度那蘭陀寺的模式,建立了《般若》、《中觀》、《因明》、《具舍》、《律學》等“五部”授學論辯和格西(博士)學位製,使佛經的學習和研究走上了嚴格的正規化道路。到宗喀巴時代,藏地的般若學在普及和提高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宗喀巴大師遊學前後藏,走遍各大寺院學法答辯,投師于當時最著名的般若學大師尼阿文和仁達瓦,學《現觀莊嚴論》、《彌勒五論》和《龍樹六論》等經典名著,以龍樹、無著之學爲基礎,參照印度般若學家的“二十一論疏”和藏地個大家的研究成果,寫出了《般若金珠論》、《辯了義不了義論》、《根本智慧論疏》、《入中論疏》、廣略二《菩提道次地論》等曠世巨著,將龍樹、無著的深廣般若學系統二江合流,將般若學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現在有些人說什麼“藏傳佛教不重經學”,完全是無知的偏見。讀了宗喀巴以來藏傳佛教諸大師的般若論著,再看當今國內外衆多望文生義、信口開河的膚淺的解說,真有點“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要想得到般若精髓,在當今世界上非學藏傳般若學說別無通道。現在國內外有些人解釋般若學,特別膚淺,望文生義,不是從全面的般若的根本上來解釋,自相矛盾,摻上一些世俗的學說,認爲自己懂得儒家、道家、雜家,炫耀自己的學問,實際上正好離開了佛法。佛學就是佛學,它有完整的理論,圓滿的解釋。拿世俗的學問來解釋可以,但不能把真假參雜在一起,不能把佛學講成大雜燴,這樣真的東西都沒有了。佛學就是佛學,既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也不是儒學、道學、雜學什麼的,它有一整套自己的理論思想體系 ,不需要借助別的東西來解釋,也不允許混雜,應該嚴格的按照佛典來解釋。別的學問、科學可以創造,佛學沒有什麼可發明創造的原理,因爲你沒有般若智,就沒有資格來發明。就像一個小學生,只知道加減乘除,難道你能發明創造高等數學原理嗎?我看了國內外一些解釋《金剛經》、《心經》的書都沒有從整體、從般若的思想原意上來解釋,僅從文字面的意思來解釋,看了以後給人的印象是茅盾百出。這裏講有,那裏講沒有,說沒有什麼也沒有了(頑空),說有什麼也有了(實有),甚至說佛學追求什麼“真我”。

   學習般若經,首先需要弄清楚真谛、俗谛、人無我、法無我這些基本概念,否則就搞不清什麼是“空”,什麼是“有”,什麼是“無我”這類最基本、也最容易産生誤解的問題。

   佛法把一切事物分爲真、假兩個方面,也就是真谛和俗谛。“谛”是真實存在之義。真谛也叫理谛,就是絕對的真理;俗谛也叫事谛,就是相對的真理。“理”指的是事物的自性、本質和絕對性;“事”指事物的現象、事相關系中的存在和相對性。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每一種事物、每一種存在都有本質和事項兩個方面。佛法中的理谛所說的“理”是指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貫穿一切事物、包括一切存在、無時空界限、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這樣的真理,也就是空。“事相”是指在特定的時空中,在特定的因緣條件的相互作用下,在各種事物的相依相對的關系中呈現出來的,處于生生滅滅的過程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這種情況是世俗智能夠認識和體驗到的,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所以稱作“俗谛”。真谛是通過特殊訓練,認識跨越抽象思維(符號性思維、分別思維)後的直觀直覺智慧所經驗的境界。佛家的觀點都是建立在事理二谛基礎上的,所以,龍樹說“佛說一切法,都不離二谛”,月稱說“誰若不懂二谛,必然墮落邪道門”。如果不懂二谛的道理,讀了《心經》就會墮入虛無斷見的深淵;讀了《金剛經》中的“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這樣的經文,如果不分理谛和事谛,就會認爲佛法說得都不可取,學了幹啥呢?佛說的不可取,那什麼可取呢?“佛連一個字都未講”這句話怎麼解釋呢?佛說了 45 年法,那麼浩瀚的經典保存了下來,怎麼能說佛沒有說法呢?理谛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空的,沒有法,也沒有佛,沒有可說之法,也沒有說法之人,因此說,佛沒有說法。還有另外一種理解,就是說佛說的般若,是通過自己的證得的東西親自體驗,才能悟出,所以佛沒有說,說了沒有用,說了也等于白說。在彌勒的五論中講到佛沒有說法的意思就是這樣說的。一切真知都是通過自己的修煉得到的,都是具體的感受,別人說了不起作用,所以佛也沒有說。從自性的角度來解釋,佛法無自性,佛也無自性,當然佛沒有說法,當然無法可取。所以必須分別理谛和事谛,否則就趕到互相矛盾。讀《金剛經》,了解以上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矛盾百出,就會産生“佛法自相矛盾”或者“佛說佛法不可取”這樣極端錯誤地認識。

   “人無我”和“法無我”中的“我”,不是平常所說得你我他的“我”,而是指事物的獨立自性。中觀應承派大師月稱在《中論疏》中說:“這裏所說的“我”是指不依因緣而存在的一種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因此說“無我”。”這裏所說的“自性”並非通常所說的物理特性、生理特性之類的東西,而是指一種固有的(非因緣所生)、單一的(非各種元素成分組合的)、獨立的(不依靠其他事物和條件、不受其他事物和條件的影響)、性質不變的(永恒的、絕對的)“自性”。正如龍樹說的:“自性非緣生,不依賴他物。”這裏所說的自性有一種特定的意義,就是指“非緣生”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各種條件下形成的,所以是緣生。它的存在,它的産生,它的毀滅,一直都是在各種相互關系中的,沒有任何一種非緣生的東西。大至宇宙天體星系,小至微塵粒子都是各種成分組合的,是各種因素和條件形成的,是受各種事物和因素的製約的,是處在一刻也不停的生生滅滅的變化過程中的,所以說,絕無上面所說得那樣的“自性”,因此,叫做“自性空”或“性空”。龍樹在《中論》中說:“無一非緣生之物,因此,無一非空之物。”世界上的存在,離開它的條件,離開它的各種因素,這種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它是空的。宗喀巴大師說:“哪個是緣生,哪個便是空。”人和各種事物若有“自性”,那他(它)的生成就不需要靠衆緣結合。既然要靠衆緣結合,哪有“自性”可言?人是衆緣結合的産物,人的出生、生存、生活要靠社會環境、物質生活條件。人的思想意識、精神狀態受時代、地區、文化教育環境、物質生活、所從事的職業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變成不同的人,在野獸的環境中生活可以變成野獸,在文明人的環境中可以變成文明人。如果人有“自性”,怎會受環境條件的製約影響?怎麼會有狼孩?“水”這種事物若有水的自性,那麼他就應該永遠是水,不會受溫度的影響而有時變成氣體有時變成固體。如果說水有水的自性,那麼它的自性是氧原子呢,還是氫原子?假如說水的自性是氫氧結合物,那麼,既然是兩種物質成分的結合,就沒有固定的、單一的、獨立的“自性”可言。同時,氫原子和氧原子也不是單一的,是由更小的微粒組成的,把形成氫氧原子的各種成分分割開來,氧和氫何在?又比如時間,年是月組成的,月是日組成的,日是時組成的,時是分秒組成的,分秒也是由更短的時間組成的。那麼時間這種存在的自性本質又是什麼呢?所以,“諸法無我”就是說“諸種事物無自性”或“諸法性空”。

   “人無我”和“法無我”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說的對象不同。“人”指主體,“法”指客體。

   有人說釋迦牟尼尋找的是生命的真“我”;又說“真悟”就是“我”。凡是讀過佛典的人都知道,佛法的宗旨就是“無我”。佛在四法印中親自宣布“諸法無我”。佛開始說法時就講了四條原則,叫“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是佛法的根本原則,是佛法和外道的根本分界線。佛法修煉的最低成就——羅漢也是以悟得“人無我”爲前提的。說什麼釋迦牟尼“追求真我”,這哪裏像個佛家的說法?如果說這個“我”是指“佛心”的話,佛說“佛心本空”,哪裏有什麼“真我”?處處忘不掉“我”字,這正是世俗外道的特點。因爲處處忘不掉世俗的東西,所以還要追求“我”,這就是沒有真正理解佛法。“無我”才是佛法的根本。

   這裏還要說一說如何認識“人無我”的問題。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兩種成分組成的。人既不是色(可見的色體,即純粹的肉體,因爲現代和過去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保存肉體幾千年,如果肉體就是人,人就不會死了,肉體不能算作人),人也不是無形的識(即叫做靈魂的東西)。所以在《因明》、《俱舍》中把人和動物等有生命之物劃分在“不相應法”中。不相應法就是就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純粹精神的東西,所以,不相應法就不是眼睛純粹能看見的東西。眼睛能看到的是色法。

   你想一想,你能看到人嗎?人是什麼?我們只能看見人的身體,人的表面,通過現代科學手段還可以看見人的內髒、血管,但仍然看不見人。人的色體由土、水、火、風(氣)、空的成份組成。肉是土的成分;血液、精液、淋巴液是誰的成分;人的溫度是火的成分;人的活動、氣都是風的成分;人的體內外毛細孔都充滿空間,都是空的成分,體內若無這些空間也不行,這些都是有形的。另外是識體,一般叫做“靈魂”。識體由感覺、認識、思想、感情組成。佛經上把…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