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8

  ..續本文上一頁囑,即 1、付囑親近善知識。2、持二利(利衆利己)之法。3、行利益衆生的善行。藏文中還有一句:“世尊,真了不起!”以下開始提問。

   叁、 真如發心叁問

   須菩提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羅什本只有兩問,義淨本和藏譯本有叁問:“發菩提心者,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調伏其心?”羅什本缺第二問。“阿耨多羅”漢語是“無上”,無上就是最高的法,任何法都無法相比。“叁藐”是圓滿即“正等”;“叁菩提”是“正確的覺悟”;“叁”是正確,“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即“正覺”。全句意是“發無上圓滿正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願立志,爲利益衆生,修證圓滿正覺。利益衆生是目的,修證無上菩提是手段。有些人誤認爲成佛是主要目標,利衆是附帶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彌勒的《現觀衆莊嚴論》中講得很清楚,因爲只有得到無上菩提,獲得全知全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益衆生,否則雖有利衆之心,卻無利衆之能力。只有成佛以後,才有佛的智慧、功德、能量和神通來最大限度的利益衆生。“無上菩提”指悲智、德能的最高境界。“悲”中包括慈,這種悲心就是愛心和同情心,同情苦難的衆生,愛護衆生,這是佛最大的特點。發菩提心是菩薩乘的入門,修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核心。入佛法之門是皈依叁寶;要進入大乘佛法時必須發菩提心,這是如大乘之門;要入密宗之門,必須得到灌頂,在藏傳佛教中稱爲“叁門之法”。以上未獲得無上菩提即成佛利衆,這是菩薩乘修證的終極目的,所以《金剛經》一開始提問如何發菩提心,因爲學大乘佛法首先要發由悲智爲基礎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動力是什麼?主要是慈悲,沒有慈悲心是不行的。首先修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夠有利衆的思想産生,這時才進入大乘法。一切大行都是從發心開始的,這是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所以,沒有慈悲的人是學不了佛的,也得不到菩提。大悲大智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兩條,八萬四千法就歸結爲這兩條。“佛”就是悲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叫做智德雙修,智就是智慧,即性空智慧,得就是指慈悲心。慈悲心也叫佛的種子。能不能成佛就看你思想上有沒有這個種子。所謂有佛性,就是每一個衆生心中有一點點慈悲的種子。任何人、任何一個動物都有一點這個種子,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會表現出愛的一個方面。即使野獸,它對它的孩子也有愛心,這說明它還有愛心這個種子,所以在這一點上佛就講過衆生都有佛性。這裏所提的“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調伏其心?”是發心方面的叁個重要問題,《金剛經》實際上就用各種方式解答了這叁個問題。“住”就是心住一境、思想高度集中,就是修定。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神貫注,叁心二意是辦不成任何事情的,何況修證大,法。清心寡欲才能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獲得正見,所以戒、定、慧缺一不可。“戒”就是以理智扼製欲望和不良行爲,達到清心寡欲,爲修定排除幹擾,創造條件。“定”是因,“慧”是果。“住心”舊譯“奢摩他”,住心是修禅的基礎,諸禅的功德均生于住心,修住心的理法,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略)論》中有詳細的介紹,這裏不再多說。比如九住心就是可以采取的一些修定的方法;還有一個圖解,把修定比喻爲馴服野象。人的心很野,無法定下,用強製性的措施來進行調服,像野馬要戴上籠頭拴在樁上。心定不下來哪裏來的禅?一切功德都産生于住心。密宗裏有更多善巧的修住心的方法,是積極的住心方法。積極住心和消極住心是不同的。消極的辦法是什麼也不想了,實際上在想;積極的辦法是把思想積極的引導到一個目標上,別的都不想了。“修行”就是修菩薩行,大乘佛教的修行就是修舍、戒、忍、精進、定、慧六度——這是菩薩行的總綱。修行就是修六度,也叫“六波羅蜜”,萬法歸宗就是歸到這六條。六度又可以歸結爲智慧、方便二法門。方便法門是指利衆行爲,它的基礎和動力是大慈大悲心。用通俗的話說:“舍”是無私的利衆奉獻心,包括奉獻自己的生命和肉體。“戒”是戒除損人利己的行爲。“忍”是忍辱負重,是寬容,是耐心,忍是最大的德性,如果人人有忍性,社會摩擦就很少了。“精進”是指上進心,是堅定不移、頑強奮進的精神。“定”是調伏散亂之心,就像“聚光”和“調焦”一樣,一般散心時看到的問題和在定中看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所以,收心、定、禅都是集中精力、思想達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狀態。這也是非常難練的。這也是修密的基礎,沒有這種基本功的修煉就是浪費時間。“慧”是“透視”和“顯微”,是明見真理。“顯微”就是起顯微鏡的作用,明察秋毫;“透視”即不僅看到事物表層的現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質。智慧就應有這兩種功能,這樣才能看到什麼是真理。真理不是從書本上得到的,而是在長期修定過程中才能獲得的特殊的智慧境界。人身上有由于社會環境、文化的影響(佛經上說由于前世的因緣)長期形成的惡習熏染。人貴有自知之明,但一般人難以做到,只有成佛是才有真正的“自知之明”。修六度和起來也叫智德雙修,或福慧雙修。“調伏”就是調伏身心,就是製服劣根性、粗野心,改變陳見惡習,培養良好的品德。佛法的總旨就是“調伏”,戒律也稱“調伏法”。整個佛法在佛經中比作“良藥”,衆生是“病漢”,貪、嗔、癡是“病”,佛法就是治這些病的良藥。佛就是“醫生”,所以佛法也就是“調伏法”,也就是進行思想修養、智慧修養、道德修養。佛告訴須菩提一段中“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義淨本作“若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與藏譯本同。“菩薩摩诃薩”義爲“大菩薩”。佛經之所以難懂就是因爲直譯比較多。直接譯音,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爲兩種語言翻譯時很難有完全相同的兩個詞,只能近似翻譯。“佛言,善哉善哉”,誇獎須菩提理解得很好:“如汝所說”。“如今谛聽,當爲汝說”就是“你注意聽著,我給你講”。“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就是好世尊,請你講,我願意聽。“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是指四類衆生(佛經中把轉生的生命分爲四類)。“卵生”指卵生動物,如鳥類,佛經中說古代有卵生的人;“胎生”指胎生動物,人和哺乳類動物;“濕生”是指靠潮濕和溫度繁殖的有情的生命(如細菌類和海裏的細微生命);“化生”主要指色界、無色界天人,應化出來的,“蓮花生”也屬于“化生”。“若有色、若無色”指有形體的和無形體的兩類生命,後者如無色界天人(沒有身體,只有靈識)和諸種無形精靈、中陰身。“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是從意識狀態進行分類的。“若有想”指意識活動明顯的生命,如欲界和色界大部分生命(如人、色界天人),“若無想”指處于無意識狀態的生命,如四禅天、廣果天、處于滅盡定的生命(如昏迷狀態的人,意識活動不明顯。滅盡定的人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一坐就是幾千年、幾萬年,但生命卻未停止,仿佛和死了一樣)。“非有想,非無想”是意識活動極微弱的生命,如無色界第四重天。非想非非想生命,若說想吧,意識又很微弱,對外部的知覺、感覺都熄滅了、但意識又未完全消失,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生命”。以上指叁界的生命。“我皆令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就是說“發菩提心,就是要度脫叁界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磐”。這是法菩提心的目的,要叁界衆生都成佛。“無余涅磐”是指煩惱、知識二障完全破除,不留殘根,煩惱業體不複存在,進入寂靜安甯、自在狀態。小乘的有余涅磐就是指這一生煩惱障破盡了,再不轉世了,可以得到其他果位。但是這一生的肉體還是業體,還未放棄,還是累贅,故稱有余涅磐。無余涅磐就不需要在轉世了,沒有業體的因了。這裏的無余涅磐指斷除二障,證得二身:色身、法身。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和化身;報身是菩薩可以看得見的;化身是衆生看得見的佛身。法身就是佛除去二障的思想涅磐境界,慈悲、智慧、能量、事業都包括在佛的法身裏,所以叫四身、叁身、二身。二身失色身、法身;叁身是報身、化身、法身。智不住世、悲不離世爲無上涅磐。所謂“智不住世”,就是因爲證得智慧了,看透世俗了,不會墮落到世間來,不會再造業流轉;“悲不離世”就是雖然自己可以脫離輪回了,但因自己的悲心不願離開世人,而在衆生中度衆,不像羅漢進入寂靜狀態。“滅度”就是熄滅煩惱識火,度脫輪回苦境。

   “發心”分爲事發心和理發心兩種,上面說的是事發心。事發心又分爲“願心”和“興心”兩種,願心只是一種願望,行心是實現願望的思想行爲、實際行動。修菩提心的實際行動就是修前面說過的六度,願望目標很重要,但沒有實際行動,就像畫餅充饑一樣不解決任何問題。念十萬遍經,不如做一件好事,就是這個道理。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這是從理發心的角度上來講的。這段經文義淨本作:“雖令如是無量衆生證圓寂已,而無有一衆生入圓寂者,何以故?妙生,若菩薩有衆生想,則不名菩薩。所以者何?由我想,人生想,壽者想,更求趣想故。”——和藏譯本完全一樣。“想”和“相”實際上是一回事,“相”是從思想上産生景象這個角度上來說的,“想”是從主題思想上來說的。一個是從客觀上來說,一個是從主觀上來講的。“想”中形成的觀念就是“相”。原文中是“想”,羅什翻譯的是“相”,這一點義淨本和藏譯本完全一樣。“壽者”是“有生命活著”之義(非“年紀大了”)。“相”和“想”都指觀念。任何事都有事和理兩個方面,所以叫二谛觀。從事谛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緣起,是一種“有”,是一…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