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9

  ..續本文上一頁種不可否認的存在;從理谛的角度來看是一無所有,是空的,這就是事理合一,當體即空。從事相的角度來說,是色、是生;從理體的角度來說既不是色,也沒有生,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段話是在說理性,“理”只性空之理,理爲事之帥。發度衆之心,行度衆之事,卻不能在發心這件事情上産生執著,把發心的本質看成無可執著的緣起空相是這段經文的究竟了義。雖然要度衆,雖然要發心,雖然要行善,要施舍、受戒、修定、修慧,這是不可否定的,這是事相方面的;但從思想上來說不能執著,不能執實、執有。思想上緊盯著不放,這就是執著“相”。這是很難理解的。什麼叫執著?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認真了,經常想著不放,甚至幾十年都忘不了。什麼利、什麼害、什麼得、什麼失、什麼榮、什麼辱,都是太認真的原因。所以說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這些不平是執著造成的。菩薩的慈悲是無緣慈悲(沒有一定的對象、原因),菩薩的智慧是無相智慧。人的慈悲是有對象的,愛子女,愛親人,恨仇人,都有一定的對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佛家講的就是無緣慈悲,不講原因,這是叁種慈悲中的最高的慈悲,沒有局限性。有緣就是有局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壞的、親的、遠的,這就有緣了,有界限了。有相有想就不能稱作菩薩。如果執著于我相、人相、衆生相、生命相,執著度脫之事,例如度脫時,總想著我度脫了幾個人,我做了幾件好事,把它記載自己的功勞簿上,這就有了執著相。真正的幹好事,不是爲了出名、爲了獲利。有名相時,做好事時就影響到你的動機,執著自己爲度脫者,衆生爲被讀脫者,陷于利害、得失、我他的計較分別之中,就不能像陽光和空氣那樣無分別的利益衆生。有執著是世俗之心,無執著才是佛心。有執著的善行是有限的,無執著才能融入無限悲天慧海。《金剛經》自始至終貫穿了一條“事”和“理”、“立”和“破”的辯證關系。“立”——事相上的善德、善行必須要分明、要做。“破”——做了以後這種執著的虛妄想要破掉,不能斤斤計較。要用“理”來破“執著”,這種“執著”就是有史以來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的一種習慣的看問題的方法。對待一切人和事物都會産生一種觀念,如得、失、利、害、愛、恨等,因此帶來很多煩惱,使你不得安甯。把這一切“相”都破掉了,還有什麼?誰來恨天?沒有人和虛空鬥,沒人恨虛空,因爲它是無形無相的。陽光沒有利己之心才能普照大地,若陽光有私心,說這個人不好,今天我不照他,那樣行不行?空氣若有私心,會使很多人窒息而死的,這就是有執著無執著的比喻。將佛慧和佛的悲德比喻成陽光、雨露、空氣,是因爲他無形無限,遍及一切。

   四、 舍波羅蜜多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最後一句,義淨本作:“菩薩如是布施,乃至相、想也不應住。”思想上不應有布施的觀念,否則就是有相。這一段是講舍波羅。《般若總義》中說:“盲人行路,若無向導,連路都找不到,怎能到達目的地。若無智慧,舍等五度如像無眼、無向導的盲行,無法獲得正果。”中觀應承大師月稱在《入中論》中說:“施、受、物叁輪俱空,方可稱超世波羅。”“施、受、物叁輪俱空”指施舍的我、被施舍的人、施舍的物作爲叁輪都看成是假相,就叫叁輪俱空。有這種智慧,善行才可稱作超世波羅的善行,否則任何行爲都是世間的,不能稱作“波羅”。波羅是到達彼岸的工具。這充分說明了性空智慧的重要性。沒有性空見統帥和參與的舍、戒、忍、精進、禅定等五度,就如盲人行路,是世俗的善行,其功德甚微。這些善行變成超世波羅行的關鍵是見空智慧,所以說,見空智慧是“點石成金”之法,是統帥,是王法。這裏既肯定了施舍的功德,同時也指出不能執著施受物的實相而産生的得意、驕慢、希求功德名利的思想。施舍的果報是物質財富,得如果爲了得到更多的財富進行施舍,這種施舍就變成了利己的手段,再多的施舍也算不了“施舍波羅密”。施舍不在于財務的多少,主要在于動機目的。施舍的“事心”要有慈悲和利益衆生的崇高的動機目的,但“理心”應該是性空、無相、無願(沒有想要回報的想法)“色”、“聲”、“香”、“味”、“觸”、“法”是施舍物的物質屬性,施舍中不執物相、實相,就稱“不住相布施”。施舍分財物施、無畏施、法施叁種。財物施舍是爲了幫助解決衆生的饑餓貧困;無畏施是不殺生和保護衆生的生命安全;法施是幫助衆生獲得正見,走上正道(給知識、給佛法、講道理,使你産生正確的見解,産生理智,走上正道)。爲什麼在講菩薩行時,首先要講施舍波羅呢?月稱在《入中論》中解釋說:“世人追求享樂,世間的享樂離不開財富,而財富生于施舍,故此佛陀先說施舍法”。一般的世人都追求享樂,享樂離不開財物,財物是由業緣(施舍)果報生成,同質同果,想要得到今世或來世的財富,施舍財産,將來會得到財産。過去說“待客的不窮,偷人的不富”,也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從世俗的觀點來說,你幫助了別人,困難時,你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就是一種回報。龍樹也講到施舍的果是財富。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以虛空廣大無邊,比喻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佛提問:“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維(四角)上下(十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薩的回答是肯定的,即不可思量。接著佛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因爲虛無相,也沒有邊際,如果布施也像虛空一樣無相,福德便會大得無量,所以佛用虛空比喻無相。想把有限的事物變成無限的事物,就要無想、無相、無思無爲、心如虛空,所以無相是非常重要的,因虛空無相,故無邊無際。世界是無限的,知識是無限的,佛的智慧也是無限的。這種無相施舍,已不是純粹的福德資糧,而是獲得見性真智慧的方便法門。通過布施來修慧,善行不離智慧,智慧不離善行,德行和空慧合一,才是完全的波羅蜜多行。每一種行爲都要滲透般若智慧,用空慧來統帥一切。

   五、理性佛無相

   《金剛經》和《般若經》都是講理和事兩個方面,若分不清理和事,就會感到處處是矛盾。所有的般若經典都是從事相上肯定以後,然後從理谛的角度來否定,因爲一切皆性空,所以要用空慧來觀照。

   前邊剛說過:從理谛的角度看,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虛妄,不可當實、當真。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心所能感受到的全部客觀世界的所有事相。凡是能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叫色法,有色世界,也就是指物質世界。但還不完全包括,如聲音不在其中。聲就是能聽到的聲音;香就是氣味;味就是吃的時候能感覺到的各種味道;觸就是皮膚能感覺到的比如冷熱軟硬;法是指心識的對象,既無顔色又無聲音、味道,是思想上能感覺到的東西,實際上觀念上的一些東西都屬于法的範圍。色、聲、香、味、觸、法代表了所有客觀世界。上面講了,施舍般若主要是通過以施舍般若爲例。推而廣之,一切客觀世界以事相來說都是有的,從理谛的角度來看卻是緣起性空的東西。接下來講理性佛無相。有人也許會認爲,只有佛才是真實存在,其余都是空的,因此對佛産生執著。針對這種情況,佛便提問:“可以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意思是若看到所有的相都是虛假的、空的時候,你才看見如來了。義淨譯本作:“可以具足勝相觀如來不?”“所有勝相皆是虛妄,若無勝相,即非虛妄。”按藏文是:“所有勝相都是虛妄,無勝相,便無虛妄,如事無形無相。”這裏所說的相,是指如來的作爲色身特殊標志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作爲如來色身有叁十二種大人相即貴人相,如佛頂、眉間的白毫是一般人沒有的,這種特殊標志有叁十二種,不太明顯的、次要的有八十種,這是從色相上來說的。如手足心有*輪紋、足心飽滿,眉心白毫放光,頭頂有肉髻,皮膚金光閃閃等屬勝相。如身無黑痣斑點,鼻高,眼大,唇紅等屬形好。佛的色身分報身和化身兩種,報身常住色界無上天,非欲界的肉眼所能見,化身分殊勝化身和一般化身。報身在佛國不在欲界。按佛法劃分世界的說法,我們這個世界稱做欲界,欲界的下叁道是餓鬼、地獄、畜牲道。善道是人和天,這裏的“天”指的範圍是在四天王天和叁十叁天以上,共有六屆,即欲界天分爲六個層次。“欲界無禅”,就是說欲界人的煩惱比較重,一般沒有真禅,真正的禅在色界以上。生命的特征:色界的生命,四禅天的天人是靠禅來維持生命的,欲界的人靠食物來維持生命欲界的主要特性是色、聲、香、味、觸,都是人的物欲。不管是天也好人也好,都有這特性,特別是叫“欲界”的意思是以性愛爲特征的生命。報身是經過福慧雙修後得到的福報,是一切化身産生的源泉,只有登地見道以上菩薩才能看見。色界分四禅天,在四禅天又分十八個層次,在色界最上層就是諸佛成佛的地方,叫色界無上天。色界的人身體特別高大,色身有幾公裏高,壽數也很長。欲界叁十叁天身材比人高大得多,在《俱舍論》中有專門的講述。佛必須在色界天成佛。釋迦牟尼是化身,小乘教認爲釋迦牟尼一生是從普通人(淨飯王的兒子)出家後修了六年就成佛了,這也是現在一般書上的說法。大乘不是這樣說,而是認爲佛早就成佛了,然後化了無數的化身來度衆,釋伽牟尼是其中之一。這種化身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有一種專門傳法掌教的法身,就像釋迦牟尼這種佛身,還有一種化…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