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不可否认的存在;从理谛的角度来看是一无所有,是空的,这就是事理合一,当体即空。从事相的角度来说,是色、是生;从理体的角度来说既不是色,也没有生,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是在说理性,“理”只性空之理,理为事之帅。发度众之心,行度众之事,却不能在发心这件事情上产生执著,把发心的本质看成无可执著的缘起空相是这段经文的究竟了义。虽然要度众,虽然要发心,虽然要行善,要施舍、受戒、修定、修慧,这是不可否定的,这是事相方面的;但从思想上来说不能执著,不能执实、执有。思想上紧盯着不放,这就是执著“相”。这是很难理解的。什么叫执著?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认真了,经常想着不放,甚至几十年都忘不了。什么利、什么害、什么得、什么失、什么荣、什么辱,都是太认真的原因。所以说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这些不平是执著造成的。菩萨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一定的对象、原因),菩萨的智慧是无相智慧。人的慈悲是有对象的,爱子女,爱亲人,恨仇人,都有一定的对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佛家讲的就是无缘慈悲,不讲原因,这是三种慈悲中的最高的慈悲,没有局限性。有缘就是有局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坏的、亲的、远的,这就有缘了,有界限了。有相有想就不能称作菩萨。如果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生命相,执著度脱之事,例如度脱时,总想着我度脱了几个人,我做了几件好事,把它记载自己的功劳簿上,这就有了执著相。真正的干好事,不是为了出名、为了获利。有名相时,做好事时就影响到你的动机,执著自己为度脱者,众生为被读脱者,陷于利害、得失、我他的计较分别之中,就不能像阳光和空气那样无分别的利益众生。有执著是世俗之心,无执著才是佛心。有执著的善行是有限的,无执著才能融入无限悲天慧海。《金刚经》自始至终贯穿了一条“事”和“理”、“立”和“破”的辩证关系。“立”——事相上的善德、善行必须要分明、要做。“破”——做了以后这种执著的虚妄想要破掉,不能斤斤计较。要用“理”来破“执著”,这种“执著”就是有史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习惯的看问题的方法。对待一切人和事物都会产生一种观念,如得、失、利、害、爱、恨等,因此带来很多烦恼,使你不得安宁。把这一切“相”都破掉了,还有什么?谁来恨天?没有人和虚空斗,没人恨虚空,因为它是无形无相的。阳光没有利己之心才能普照大地,若阳光有私心,说这个人不好,今天我不照他,那样行不行?空气若有私心,会使很多人窒息而死的,这就是有执著无执著的比喻。将佛慧和佛的悲德比喻成阳光、雨露、空气,是因为他无形无限,遍及一切。
四、 舍波罗蜜多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最后一句,义净本作:“菩萨如是布施,乃至相、想也不应住。”思想上不应有布施的观念,否则就是有相。这一段是讲舍波罗。《般若总义》中说:“盲人行路,若无向导,连路都找不到,怎能到达目的地。若无智慧,舍等五度如像无眼、无向导的盲行,无法获得正果。”中观应承大师月称在《入中论》中说:“施、受、物三轮俱空,方可称超世波罗。”“施、受、物三轮俱空”指施舍的我、被施舍的人、施舍的物作为三轮都看成是假相,就叫三轮俱空。有这种智慧,善行才可称作超世波罗的善行,否则任何行为都是世间的,不能称作“波罗”。波罗是到达彼岸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性空智慧的重要性。没有性空见统帅和参与的舍、戒、忍、精进、禅定等五度,就如盲人行路,是世俗的善行,其功德甚微。这些善行变成超世波罗行的关键是见空智慧,所以说,见空智慧是“点石成金”之法,是统帅,是王法。这里既肯定了施舍的功德,同时也指出不能执着施受物的实相而产生的得意、骄慢、希求功德名利的思想。施舍的果报是物质财富,得如果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进行施舍,这种施舍就变成了利己的手段,再多的施舍也算不了“施舍波罗密”。施舍不在于财务的多少,主要在于动机目的。施舍的“事心”要有慈悲和利益众生的崇高的动机目的,但“理心”应该是性空、无相、无愿(没有想要回报的想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施舍物的物质属性,施舍中不执物相、实相,就称“不住相布施”。施舍分财物施、无畏施、法施三种。财物施舍是为了帮助解决众生的饥饿贫困;无畏施是不杀生和保护众生的生命安全;法施是帮助众生获得正见,走上正道(给知识、给佛法、讲道理,使你产生正确的见解,产生理智,走上正道)。为什么在讲菩萨行时,首先要讲施舍波罗呢?月称在《入中论》中解释说:“世人追求享乐,世间的享乐离不开财富,而财富生于施舍,故此佛陀先说施舍法”。一般的世人都追求享乐,享乐离不开财物,财物是由业缘(施舍)果报生成,同质同果,想要得到今世或来世的财富,施舍财产,将来会得到财产。过去说“待客的不穷,偷人的不富”,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从世俗的观点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困难时,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一种回报。龙树也讲到施舍的果是财富。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以虚空广大无边,比喻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佛提问:“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四角)上下(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萨的回答是肯定的,即不可思量。接着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因为虚无相,也没有边际,如果布施也像虚空一样无相,福德便会大得无量,所以佛用虚空比喻无相。想把有限的事物变成无限的事物,就要无想、无相、无思无为、心如虚空,所以无相是非常重要的,因虚空无相,故无边无际。世界是无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佛的智慧也是无限的。这种无相施舍,已不是纯粹的福德资粮,而是获得见性真智慧的方便法门。通过布施来修慧,善行不离智慧,智慧不离善行,德行和空慧合一,才是完全的波罗蜜多行。每一种行为都要渗透般若智慧,用空慧来统帅一切。
五、理性佛无相
《金刚经》和《般若经》都是讲理和事两个方面,若分不清理和事,就会感到处处是矛盾。所有的般若经典都是从事相上肯定以后,然后从理谛的角度来否定,因为一切皆性空,所以要用空慧来观照。
前边刚说过:从理谛的角度看,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妄,不可当实、当真。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心所能感受到的全部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相。凡是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叫色法,有色世界,也就是指物质世界。但还不完全包括,如声音不在其中。声就是能听到的声音;香就是气味;味就是吃的时候能感觉到的各种味道;触就是皮肤能感觉到的比如冷热软硬;法是指心识的对象,既无颜色又无声音、味道,是思想上能感觉到的东西,实际上观念上的一些东西都属于法的范围。色、声、香、味、触、法代表了所有客观世界。上面讲了,施舍般若主要是通过以施舍般若为例。推而广之,一切客观世界以事相来说都是有的,从理谛的角度来看却是缘起性空的东西。接下来讲理性佛无相。有人也许会认为,只有佛才是真实存在,其余都是空的,因此对佛产生执着。针对这种情况,佛便提问:“可以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意思是若看到所有的相都是虚假的、空的时候,你才看见如来了。义净译本作:“可以具足胜相观如来不?”“所有胜相皆是虚妄,若无胜相,即非虚妄。”按藏文是:“所有胜相都是虚妄,无胜相,便无虚妄,如事无形无相。”这里所说的相,是指如来的作为色身特殊标志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作为如来色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即贵人相,如佛顶、眉间的白毫是一般人没有的,这种特殊标志有三十二种,不太明显的、次要的有八十种,这是从色相上来说的。如手足心有*轮纹、足心饱满,眉心白毫放光,头顶有肉髻,皮肤金光闪闪等属胜相。如身无黑痣斑点,鼻高,眼大,唇红等属形好。佛的色身分报身和化身两种,报身常住色界无上天,非欲界的肉眼所能见,化身分殊胜化身和一般化身。报身在佛国不在欲界。按佛法划分世界的说法,我们这个世界称做欲界,欲界的下三道是饿鬼、地狱、畜牲道。善道是人和天,这里的“天”指的范围是在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以上,共有六届,即欲界天分为六个层次。“欲界无禅”,就是说欲界人的烦恼比较重,一般没有真禅,真正的禅在色界以上。生命的特征:色界的生命,四禅天的天人是靠禅来维持生命的,欲界的人靠食物来维持生命欲界的主要特性是色、声、香、味、触,都是人的物欲。不管是天也好人也好,都有这特性,特别是叫“欲界”的意思是以性爱为特征的生命。报身是经过福慧双修后得到的福报,是一切化身产生的源泉,只有登地见道以上菩萨才能看见。色界分四禅天,在四禅天又分十八个层次,在色界最上层就是诸佛成佛的地方,叫色界无上天。色界的人身体特别高大,色身有几公里高,寿数也很长。欲界三十三天身材比人高大得多,在《俱舍论》中有专门的讲述。佛必须在色界天成佛。释迦牟尼是化身,小乘教认为释迦牟尼一生是从普通人(净饭王的儿子)出家后修了六年就成佛了,这也是现在一般书上的说法。大乘不是这样说,而是认为佛早就成佛了,然后化了无数的化身来度众,释伽牟尼是其中之一。这种化身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有一种专门传法掌教的法身,就像释迦牟尼这种佛身,还有一种化…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