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沒有一定的形象。過去看相的人說佛相的每一個部分都相當好,世界上無一人能達到。
殊勝化身如世尊釋迦牟尼有叁十二勝相和八十種隨形好。一般化身沒有一定的形象,應度衆利衆的需要顯各種相,並沒有佛的標志,也不是以行善的姿態或佛教徒的姿態出現,是以一種隱蔽的身份度衆,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以悲智方便利益人生。佛的利衆化身是多種多樣的,動物裏也有。例如有一個人在山上挖藥,從萬丈石崖上掉下去了,正好有一個以金絲猴化身的佛,他每天摘野果給石崖下的人吃,同時每天練功背石頭,練到能背人大的石頭,這樣練了叁年,背上的毛都掉了。最後把這個人從萬丈石崖下背上去,使這個人脫險了。此時金絲猴因很累而睡著了,這人想我離家叁年了,現在回家拿什麼作見面禮呢?一看這猴子的皮很值錢,想把它打死。正拿石頭打猴子時,猴子醒來了。猴子這時以人言對他講:你不能這樣做,我爲了救你,背上的毛都掉了,並磨出了老繭,你知恩不報 …… (見《佛本生記》) .密法中要求把衆生都看作佛,就像敬佛那樣地敬重別人。把別人的缺點看成是自己的罪業障礙。這也是一種修煉的方法。把自己看成佛菩薩,那就錯了。而把衆生看成佛和菩薩來尊敬,這樣對道德修養就會好一些,也會免去許多麻煩。當你不尊重的對象是一尊佛時,你會如何想?所以這種以佛來對待別人的方法,也是得到衆佛加持的最高密法。但萬萬不能把自己當作佛菩薩來擡高自己。佛法中說:釋迦牟尼這後彌勒出世之前,沒有以佛身出現的佛。藏傳佛教中的“活佛”都是化身的意思,實際上沒有活佛的含義,這是翻譯上的錯誤。哪有那麼多的佛?一般是高僧、菩薩的化身。作爲“活佛”自己來說,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佛的,活在人間的人都有許多缺點,真正高層次的人絕不會自封是“佛菩薩”。凡是自封的人都不可靠。一地菩薩都要施舍般若圓滿,施舍般若圓滿的象征是把身上的肉可以割下來,眼睛挖下來,施舍給別人。在施舍般若中曾講不能有人相、我相、生命相,否則能把身上的肉割下來嗎?只有沒有人相、我相、生命相,割肉就像在地上取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施舍般若才才算圓滿了,這要求是相當高的。佛的法身有兩種:一種是指破除二障寂滅的空境,這種境界是不生不滅的,是無形無相的,是得的道,破了二障後精神上得到的常樂境。另一種是指佛的智慧、慈悲、神通、能量等,屬有爲法。有爲法是和世人一樣的,在一定的原因一定的條件下産生並消失的,是福慧因緣所生之功德,不變質、不退化、源源不斷。一般也稱“常住法”,但不是絕對的永恒不變。衆生度完了,作用便消失。色身相是衆緣和合所形成的相,是衆生的主觀意識和佛的勝德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相,沒有離緣的絕對存在。這種相也和其它事相一樣,屬虛幻妄相,人們各自心中的佛的形相是不同的,感性信仰和理性信仰的佛,也是不一樣的,有知識的人和無知識的人心目中的佛的形相更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會把魔當成佛,也有些人會把佛當成魔,這並不奇怪。何況魔往往化身爲佛的的形象來迷惑危害衆生,無慧眼難以辨別。現在一些人真正信仰的佛是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因爲無慧眼,難以辨別。有些人走偏了,說是在夢中見到佛,說在什麼地方見到了佛,說佛給了他什麼指令,有人自吹到過佛國,以此欺騙無知的群衆。佛不是那麼容易見的,真正的佛是無相的,你見什麼?佛是一種精神,一種感應,他的加持也是一種感應,不是以佛的形象出現的。因此說不能以相觀佛,不能執著現象,要從性空之理觀佛,佛的智慧是佛、慈悲是佛、無比的能量是佛,不是指佛的身子;更不能把廟裏供的泥塑佛像視爲佛,這是一種紀念像,見到這些像就想起佛的功能、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能量,激起一種信念。這些泥菩薩自身難保,還能度別人嗎?把佛的形象當作佛,這是一種低層次的信仰。我們是從佛像想到佛,不忘佛,出起觀想的作用。密宗裏的叁頭六臂的佛都是爲了觀想的需要,各種顔色、法器、千手千眼都是觀想的需要。真正的佛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慈悲,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否則佛就成了有相有局限性的東西了。佛是無相的,像空氣、陽光一樣無處不有處處有,這才是對佛真正的理解,這樣才可以防止自己做壞事,因爲隨時隨地佛都在觀察注視著每個人。
比如密宗續部中說文殊、觀音、手金剛分別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能量。文殊是代表佛的智慧的,也就是佛的智慧的人格化;觀音是代表佛的大慈大悲,也是精神的人格化;手金剛代表佛無限的能量。真正的文殊、觀音是真智和大慈悲心,如何皈依觀音呢?不是皈依觀音的像,而是心中産生大悲心,這才是真正皈依觀音。你心中無慈悲,慈悲的觀音也幫不了你的忙;自己心中有了觀音慈悲的精神,才能得到觀音的保佑和感應。文殊也是同樣的,因此說佛像都是俗谛的假相,可以因人因民族而異。藏傳佛教的度母也是觀音,四臂觀音、千手觀音是男身,漢傳佛教的觀音也是男身像,南海觀音則是女身像,藏族稱她爲度母。佛像的服裝、飾物都隨民族文化影響而異,無固定形象,都是假相。所以密宗續部中說文殊、觀音是大智和大悲心,是無色無相的。文殊、觀音的色相屬于俗谛假相。佛的智慧是遍知一切的智慧,它的覆蓋面和一切事物的總量相等,所以稱“正等”。正等就是知識和智慧對象的數量和範圍大小是一樣的,只有佛的智慧和知識的總量才是相等的。知識永遠是無窮無盡的,而一般人的智慧和知識卻是有限的,達不到“正等”。正如《圓覺經》所說“覺遍十方界”,覺就是佛。佛的智慧所到之處,便有佛體、佛能,所以說佛是無處不在處處在。這種遍及一切的佛,就是無形無相、不可思議的佛,所以把相打破以後,才能感到沒有局限性,不是這裏有佛,那裏沒有佛,佛是這種樣子,那種樣子。空氣是看不見的,所以到處都有。佛的智慧也是無形的、看不見的,所以遍及十方界,因此說真正的佛是無形無相的。地球再大,對整個宇宙來說只是小小的塵團,無法和虛空相比。因爲地球是有形的,虛空是無形的。一切都在虛空之中,萬物生于虛空,虛空遍及萬物,宇宙整個都在虛空之中。“覺者如虛空”,佛如虛空,遍及一切。佛若有相,就無法遍及一切,就無法超時空。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生于印度,說法幾十年,最後圓寂了,佛也就沒有了,這是一種有時空限製的有限的化現佛。真正的佛無時空限製。釋迦牟尼代表佛的一種化身,代表諸佛宣揚佛的真理。
六、事信與理信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俗眼所看到的相都不是真相、實相,見虛相時,見緣起相時,你才真正見到如來了。你見到如來是假的、空的、性空、假有時,你才見到佛的真理了。佛的真理是平等的,佛沒有特權。有人說:“世間是空的,誰說佛是空的?否則修佛幹什麼?”所以,特別要講佛也是空的,空理到處是一樣的,沒有說過佛不空別的一切是空的。從事相上來說一切都是有的,從理相上來說一切都是空的。
“頗有衆生,得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意思是說衆生聽到金剛經中這種說法,會不會相信?“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即你不要這樣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時小乘教說佛法只能存在五百年。“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 …….. 得如是無量福德。”金剛經這樣深奧的佛理,一般人是不會信仰的,信奉證明不僅給一佛二佛,而是曾在無數佛前聞過法,發過心,發過善願,才能産生信心。這段文字中“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義淨本作“有諸菩薩,具戒具德,具慧”,與藏文本同。“以此爲實”就是以此爲根據。這段經文是說:即使在佛滅度後的末法時代,仍有許多具戒德智慧的大菩薩出世,能對這類高深的般若經典産生信心,進行奉持,能誠信奉持此類般若經典,就足以證明他們在以往世于無數佛處種過善根。聞法難,生信難,聞大乘般若法更難。更難的是理解和相信。空法過去就稱爲“密法”,佛對小乘弟子不講空,因爲他們理解不了反而不相信。只有對能達到大乘層次的弟子才講大乘佛法,小乘弟子的智德均未達到相信的程度。一說佛空了,心中的偶像也崩潰了,這還了得。你說佛也是空的,我們還信什麼?能聞此空法,産生信仰,本身就足以證明此人有緣,過去世種過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有魔障的人,沒有對這種高深經典産生信解的福德。因此佛說:“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具有福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具有慧眼的人,才知道這是佛法的核心和精華,才能深信不疑。當知此人,非于一佛承事供養,植諸善根,已于無量百千佛所行奉事,植諸善根。“聞是章句”就是聽到這樣的話,甚至能産生一刹那的純淨信念,如來都會覺知,這些衆生會種無量福田。“福聚”就是很多福的意思。原來的羅什本上是“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意思是別說經常相信,即使是一刹那的誠信的念頭也能種善根。“如來悉知悉見”即如來都會知道。因爲如來是遍知一切的,究竟他的因緣是什麼?他的福報是什麼?什麼地方生的?將來死了以後轉在什麼地方?佛都清清楚楚。“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義淨本作“彼諸菩薩當生,當攝無量福聚”。爲什麼信奉此經就能種無量福田呢?因爲奉行此經的菩薩無人我相、衆生相、生存相,不執著法相、非法相。因爲人我相、衆生相、生死相、法相(正法相)、非法相(邪法相)都是執實虛妄相。無相般若的作用,就是把有限的東西變成無限的東西。就是用這種無限法,無相的心才能變成無量的功德,有了相就被限製住了。“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 不…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