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學佛?這是許多朋友都很關心,也很希望了解的問題。事實上,"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這個題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題目都是:你要如何學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如果問佛陀,也不會有在家、出家的問題的。因爲原始佛教的時代,在家居士和出家衆的不同,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抉擇,出家只是一種比較貼近專心修行的生活型態,在家居士是選擇另外一種生活型態。出家的生活,每天幾乎整天都在專注的修行,所以他成就的機會是比較大的。但是,大家想想,出家衆能專心修行,他們日常生活誰來照料供養護持呢?是在家居士。但是後來很多說法,把出家和在家劃分成兩種不同的階級,這是很奇怪的。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在法上並沒有在家衆、出家衆的差別。雖然出家專修成就的機會比較大,但這並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較慢,給孤獨長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佛陀住世的時候,給孤獨聽聞佛陀說法就證悟了,是成道的聖者。當時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財富的大居士,又善于弘法,各方外道都來爭取供養權,希望得到他的護持。當時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帶著五百眷屬來訪,想說服給孤獨長者歸信耆那教。他們質疑佛陀的修行境界,並叫給孤獨長者不要相信佛陀,沒想到給孤獨長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他說:“我並非信仰佛陀而來。”他更提出“信仰”與“智慧”的優先與殊勝的次第,並示現佛法自證、自悟的自在。換句話說,給孤獨長者是由于佛陀的教誨親證了法,所以並沒有信不信的問題。同樣的問題,我現在問大家:大家今天有沒有吃飯呢?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會吃飯才能吃飯?所以給孤獨長者這樣回答的意思是:我並沒有信佛。是佛陀告訴我,如何修行就會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沒有信佛的問題,而是佛陀所說的,他親證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題並不是“信佛”,而是“學佛”,是證量的問題。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當然好,但這只是學佛的前行方便,重點是要學佛。學佛是什麼?是學習佛,跟佛陀一樣。由于給孤獨長者是悟道的聖者,所以當時不論是在家衆、出家衆都向他學習。所以,在家出家並不是重點,佛法是以“法”爲核心的,這才是重點所在。各位,雖然我們在家衆,並沒有辦法像出家衆具足一心專修的福報,但是,只要願意,一樣可以證道,只要有正確方法,都可以證道,這是毫無疑問的。“如何學佛?”這才是問題的重點所在。千萬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沒有持戒。”佛法的重點不在于有沒有持戒,而是在于有沒有煩惱。在家人沒有辦法像出家人一心專修,在家人的生活環境各種煩惱和挑戰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大家獲得的各種智慧會更具足,你所面對的問題越多,所必須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點在于我們什麼時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讓自己遠離煩惱。快快樂樂成佛佛法講的是“離苦得樂”,這是佛法的精義所在。
很多人學佛學了半天,老是以爲佛法都在講苦,就說佛教是“苦教”,其實這是對佛教最大的偏見和誤解,佛法如果是苦教的話,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誰?應該是苦教的教主─佛陀。但是我們看看:佛陀是苦嗎?他被稱爲“永遠的微笑者”,爲什麼要微笑呢?因爲他離苦得樂,離苦即得解脫。“解脫”是沒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樂是沒有痛苦、沒有負擔的自然喜樂。所以他永遠那麼安詳自在的微笑。佛陀只是告訴我們,苦是什麼,讓我們不要墮入苦中,是教我們免于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離苦得樂的,而不是故意要大家這個也苦,那個也苦。
佛陀是說,如果我們不解脫的話,不管所行是樂或苦,結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谛,讓我們了解,我們的苦是來自煩惱。遠離煩惱,即得自在解脫。所以佛法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讓我們的心得到自在解脫。一切的法門、一切的方法、我們每天的功課,都是讓我們離苦得樂、解決煩惱的。有一個簡單檢驗修行的方法,就是我們每一天臨睡前,可以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比昨天快樂?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沒有比昨天更自在?”如果這幾個指標都是正面的,這才叫做好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們今天選擇一個法門,一天沒做功課就好緊張,反而造成身心的壓力,這不是很奇怪嗎?我曾經教一個朋友放松禅法,他每天練習,每天都放松放松就是放松了。他有一個朋友,去別的地方學放松,也是很努力練習,結果有一天,我們叁個人在一塊聊天,他那個朋友忽然緊張的慘叫一聲:“糟了!我今天忘記放松了!”我很奇怪的問他:“你學放松怎麼學得那麼緊張呢?”結果放松反而變成他的壓力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其實,放松就是放松,千萬不要一想到放松就緊張。同樣的,學佛也是如此,學佛是來解決煩惱的,不是來增加自己壓力的。精進是努力去用這個功夫,不是壓得你透不過氣來,我們當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進,但是用的方法、訂的目標,千萬不要變成生命中的負擔。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這邊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不是出家人怎麼樣、在家人怎麼樣,就我看起來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問題的核心是在于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興興學佛,快快樂樂成佛”,這不是很好嗎?很多人學佛之後,就感覺很不自在。如果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這樣愁眉苦臉,壓力很大,你會喜歡他、尊敬他嗎?如果我們不希望如此,爲什麼自己要這樣子呢?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你看他的樣子,也是很歡喜、很放松。我講的放松禅法,放松其實是對世間人方便的說法。我教大家練習放松,其實是“放空”,沒有執著不就是“空”嗎?對一般人講放松,他很歡喜接受,于是他不知不覺就空了,就解脫了。所以,佛法是要我們在生活中自在解脫的。大家要努力精進,但是不要精進的痛苦;功課要做,但是功課不能成爲生命的負擔。有些學密法的朋友,一天沒有持某個護法的咒,修這個護法的法,就很緊張,擔心護法晚上會來處罰他。這是莫名其妙,怎麼會這樣子呢?爲了怕護法而修法。佛法是讓你解除煩惱的,不是增加煩惱的。我們選擇的修行法門,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和諸佛菩薩簽約藥師佛在因地時曾經發了十二大願。願是什麼?就是一個菩薩發心,他很主動的去跟諸佛簽約,直到履行這個契約的時候,才能成佛。
我們在早晚課裏讀到的四弘誓願,就是一切菩薩的共願。菩薩的弘願基本上是兩個系統:一是莊嚴諸佛淨土,這是“圓滿淨土願”,二是圓滿衆生成佛,這是“衆生成佛願”。一個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這二個願,一個是要使這個世間成爲淨土,一個是幫助衆生成佛。四弘誓願的內容是:第一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緣于大悲心;因此,第二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我們爲什麼要斷煩惱?因爲要度衆生,也救我們自心,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第叁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要修習法門,對治自己的煩惱,也來幫助衆生對治煩惱;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是無上菩提心。這邊我們所說的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因爲菩提有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阿羅漢證道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證悟則是“緣覺菩提”,只有圓滿成佛是“無上菩提”。菩薩的誓願本身有二個面向,一個是廣度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果,然後要幫助建設世間圓滿成爲淨土。 “四弘誓願”就是我們在佛前,對佛發願,請佛陀爲見證,這稱爲“披大誓铠甲”。你的誓願就是你度化衆生的铠甲,菩薩就是生生世世穿著這寶甲,在人間遊行,不爲人間的雜染所迷惑。願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諸佛也是依誓願而行的。在密教中,誓願叫做“叁昧耶”,當如來發願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不是一般生死輪回的身,而是叁昧耶身,又叫誓句身。從此以後,我們的生命就是無上菩提的命,隨順願力而行,這樣的金剛心發起了,就不斷了。因爲諸佛會不斷的提醒你,菩薩也會策發你,所以你發了菩提心就是真的發了,這時候就如同穿上金剛铠甲,不會被煩惱所障礙。 “四弘誓願”是菩薩共同的基礎,稱爲共願,特別的願則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藥師佛在過去是一位醫生,所以他就發願用醫藥來圓滿他的淨土,他不只醫衆生的身,還醫衆生的心,最後還讓大家圓滿成佛,這是藥師佛特別的願。這個願跟他的生命相應,跟他的生活相應,所以是極有力的,他每天就是在生活中實踐他的大悲誓願。所以醫生、醫護人員都可以以藥師佛爲學習典範。像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說明了藥師佛是怎麼成就的,這是他圓滿衆生成佛,莊嚴淨土的基礎。阿彌陀佛的法門,我們下星期會講到。很多人念阿彌陀佛,卻不曉得阿彌陀佛的意義,阿彌陀佛發起四十八大願,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地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于世自在王如來前發起四十八願,發願創造宇宙中最莊嚴美好、快樂的世界。他參考了兩百一十億個的佛土,經過五劫那麼長遠時間的思惟,把這兩百一十億佛土中最莊嚴、最美好的地方,全部總結出來,然後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超級的宇宙法界學校,讓法界所有的衆生都能來這邊學習。這所學校在宇宙的名聲,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樣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學。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成佛保證班,來這裏的衆生一定要讓他圓滿成佛。如果有煩惱比較重的人,到了極樂世界,就先讓他在蓮花苞中居住修行。這蓮苞就像無菌室,完全沒有病毒染汙,而且用身曆聲的教學,讓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裏面來教他,教到最後整個心的病毒都消除了,這時就“華開見佛…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