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薩迦“遠離四貪修心法要”的開示

  對薩迦“遠離四貪修心法要”的開示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遠離四貪修心法要”是薩迦初祖貢嘎甯波在十二歲閉關修文殊法的過程中,由文殊菩薩現身傳授的修心竅訣,指出了修行者應遠離的四種執著。雖然只有四句,卻貫穿了整個菩提道的始終,涵蓋了從發心到正信、從次第到圓滿、從因到果的修心法要。

  貪著此生非行者

  貪欲叁界非出離

  貪戀自利非悲心

  貪執二取非正見

   一、貪著此生非行者

   很多人也知道人身難得,也在追求人生的價值,但他們認爲人就這一輩子,不承認有來世,所以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吃喝玩樂。固執地認爲此生過得好、榮華富貴,就是人生沒有白過。企求世間一切如意圓滿是不現實的,因爲人的欲望如虛空一樣沒有止境,永遠也填不滿。有些人原先覺得能擁有叁室一廳的住房就很好,等有了叁室一廳,又想要四室一廳,永遠沒有知足、大樂的心。

   世間的一切非究竟,諸多享樂可能帶來短暫的幸福感,但不會讓人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大樂。如男女之情、天倫之樂,乃至穿柔軟的衣服感覺舒適,眼睛看到悅目的景色,鼻子聞到香氣,舌頭嘗到美味等等。這並不是說美味非要說不好吃,但這只是食物停留在一寸半舌頭上的短暫感覺,一旦吞下去,美味也就蕩然無存。穿著也一樣,再好的衣服穿久了也覺得平淡無奇。所有這一切的感覺從哪裏來?是個人的心所造。所以要觀照自心,看不透你就會貪著此生,就不是真正的修行者。很多人是時時刻刻爲過去而悲傷,爲將來而煩惱,沒有清淨的時候。今天丈夫給她買了塊名表,“啊!老公真好!”明天買了件差一些的衣服,口氣就變了,“你看,這吝啬鬼!”很多人就是爲這些短暫的享樂而煩惱痛苦,心境隨著外境而轉,所以我們無始至今輾轉輪回,生老病死就是我們的果報!應當如何面對這些果報?需要修行。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迷于外境而苦苦追求,如果繼續迷惑,因果不虛,我們還會墮入輪回,甚至墮入叁惡道中。

   由于我們生生世世累積的福德,今世有緣投生人道,爲什麼不把持暇滿人身,了脫生死,證悟自性呢?所以我們要深入思考人生的價值,是追求物質還是精神,是短暫的享樂還是永恒的安樂?這樣才能明了修行的目的,才不會貪著此生。

   二、貪欲叁界非出離

   “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蓮花生大師說過,在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連針尖般大小的真正安樂也找不到。可是無明衆生顛倒妄想,以苦爲樂,沈溺于叁界中不求出離。比如有的人發願下一輩子還要與心愛的人再續前緣,也有的人希望像歌裏所唱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有的人企盼升天成仙,希求更多人天之福。他們共同的願望就是想繼續輪回!尤其當一個人春風得意的時候,對死亡特別害怕,死到臨頭,不是祈請上師諸佛加持自己逃脫輪回,而是放不下自己的財産、親人,想著還要再投生,我的東西還要繼續爲我保存,若幹年以後再與家人相會等等。

  西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鳥夫妻,死後轉爲馬夫妻、牛夫妻,後來又轉爲人間的夫妻。因爲他們曾經發了生死相隨的願,導致輪回的就是這種執著的願力。衆生無明就在這裏,可憐可悲也在這裏。所以大家要在佛法的聞思修上下功夫,多思惟叁界輪回之苦,真正生起逃脫輪回的出離心。

   叁、貪戀自利非悲心

   有些人已覺悟到輪回之苦,于是迫不及待地尋求解脫。但如果只是爲了自己的解脫,以自私的發心做一些善事,修一些法,尤其以自利心修大乘佛法,就像“殺雞用牛刀”,大材小用。雖然也念誦四無量心,但僅僅爲了“我”而修法,這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

   大乘佛法是能夠圓滿自他二利的成佛之道,成就的關鍵在于悲心。人天乘爲求人天之福而行善,小乘行者爲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這些發心都不叫悲心。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爲愛心就是悲心,這也不對。愛心有執著分別,利益的對象是與“我”相關的某些衆生,利益的最大限度只能令衆生獲得暫時的安樂;悲心是無私的,希望一切衆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二者在量度上有天壤之別。但是培養悲心必須從愛心開始,先要像愛惜自己生命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珍愛自己的上師,關愛自己的道友,逐漸擴展到關愛一切衆生。當你把“我”放下,完全利他,你就成就悲心了。真實的悲心是無緣之慈、同體大悲,也就是廣大無邊的佛心。如果只是執著空性的道理,口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是對上師生不起恭敬心,對衆生沒有慈悲心,這樣的人決定不可能了悟空性。沒有正念的頑空,很可能會輪回到無色界中。

   四、貪執二取非正見

   萬物萬象的本體是空性,但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取舍,執取自以爲美好的事物,舍棄不好的、醜陋的東西。可是這一切是固定永恒的嗎?我們所執著、分別的這一切本來就是無自性的,像電視裏的劇情,不是真實的。情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因此都是無常的,就像草木一歲一枯榮,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很容易被它的假名所迷惑,只有分別事物表象的聰明,沒有透視事物本質的智慧。比如這張法座,拍了會響,我可以坐在上面,看起來似乎是真實存在的。但只要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它本無自性。法座本來就有嗎?不是的,法座因上師而設置,先要構圖設計,采購木料,再經過雕刻、打磨等工序才能完成。有獨立存在的法座嗎?如果有,它在哪裏?是坐的這塊木板,還是靠背的這塊,或是底下的四只腳?如果把它拆了,鋸成末,還叫法座嗎?我們把看似實有的東西分解、再分解,根本找不到一個獨立的實體,所以一切因緣合和的東西都不是實有。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因衆緣和合成了分別執著的“我”。但“我”只是一個假名,並非實有,因爲在我們的身心內外根本就找不到任何“我”的實體。既然情器世間都非實有,貪嗔癡究竟從何處來?比如說貪,若沒有貪的對境,貪從何起?若有對境而不起心,又怎麼貪?所以煩惱的根源就在于自心的無明,因爲無明才有分別、執著,才會執幻爲真。世間萬物無常變幻,本體是空,若有貪執就有輪回。當你真正了悟空性,于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五蘊即是五智的妙用,你就是第六金剛持,利益一切。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叁昧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