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公開示錄▪P2

  ..續本文上一頁身子變成圓的或扁的,不要記惦著它。不要說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就還不是。

  ★我們這裏(指著心)沒有東西,他們(指在家居士)這裏有東西,現在大家是晚上作夢,白天也夢,像在演電影一樣,跟晚上的夢相比,一生只是好像比較長而已。

  ★今天講這些,出家人可以悟到一些,他們(指社會人)就沒有,以前古人只講一句就夠了,今天講很多,等你們回去慢慢領會就能悟到的。

  ※日期:一九八二年國曆十二月十六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一歲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自體,以後自然就少了。修行要吃得了苦,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來,我們人要學壞很容易,學好的很難。一個人如果吃太飽,頭昏沈想睡,睡太多,以後變蛇。

  ★執事人不好做,所以執事人交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嗔心,這樣頭腦會較清楚。好的撿起來學,壞的放一邊,自己心裏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蜜,修行不問是非,不問有理無理,出家與在家不同。你們努力修行,有問題趁師父在時提出,師父爲你們解答。

  ★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災難比較多,深著香、味、觸的喜愛,痛苦也比較多。

  ★有時間就看點經書,看經是要了解,知道要怎麼修,不是看了以後去講說。有些人看經如社會人一樣,心沒有寄托,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要把握時間不空過,可看經書、念佛、拜佛、靜坐、誦經等。

  ★受戒不是受那幾個戒疤,是戒在心,知道錯了要趕快忏悔,戒持清淨就沒有男女相。

  ※日期:一九八二年除夕夜 地點:承天禅寺廣公紀念堂 年齡:九十一歲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爲難。較早的人善根較好,但很少出家。現說釋儒道叁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禮義忠孝,道教雖然也有道,但沒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脫,最後仍要歸淨土才能了生死。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樣都能舍,才能修到行,每一樣愈簡單愈好,以方便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

  ★我們出家人,不要有貪念,才能除煩惱、去貪嗔癡,不要和在家人一樣,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謙說“貧僧”,就是每一樣要愈簡單,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則貪念還存在,沒有除去,而他也說他在修行。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

  ★再說舍身,舍身是什麼?就是粗衣淡飯,穿是叁件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舍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相比,這才是修行,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別離苦。

  ★儒道二教,都還沒有解脫,我們佛教來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說還要去念書,讀書哪裏有談到要粗衣淡飯?

  ★受戒學佛、祖師的行願,又有經書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輪回之苦。

  ★父母生了我們,我們才有知,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哪裏?現在我們會不會了解死到哪裏去?現在來出家,就是要找條出生死的路,不要再來輪回。所以說如果要了生死,就淡泊諸欲望,學戒才不會亂做,才有規矩,認真做,不放逸。我們談苦行,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觀音、文殊、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願來修行。

  ※日期:一九八叁年農曆一月十叁曰 地點:承天禅寺紀念堂 年齡:九十二歲

  ★不要執著,一切隨緣,若有師長幫你做事,你覺得承擔不起且損福,這就是執著,怕福讓人家得去,要人家得到福,自己本身也要有福,才可能讓別人得到福。

  ★拜萬佛很好,假若這世無法超出叁界,下輩子還知道要修行,且禮佛消業障,又能超度往生者。

  ★大魚吃小魚,人像大魚,什麼都吃,就是最凶猛的老虎肉也吃,故業障深重。若不好好求忏悔,多禮佛,等到彌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時,則一點善根都沒有,更不用說要修行了,若能多禮佛,求忏悔,好好修行,多種善根,到時候說不一定能成爲彌勒佛的弟子。

  ※日期:一九八叁年農曆二月九日 地點:承天禅寺紀念堂年齡:九十二歲

  ★都是有個“你、我”在爭,看能不能修到沒有“你、我”,這種境界。

  ★要修忍辱,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不要常以爲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這樣就不能修心。

  ※日期:一九八叁年農曆五月一曰 地點:承天禅寺紀念堂 年齡:九十二歲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整天都在考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福慧吃下去,業障也隨著來了。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來解。不是師父說一大堆,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拿來轉。

  ★煩惱、生氣時,不要執著追究煩惱是哪裏來,若執著則心不開,不能安心辦道。往前進,什麼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還是把阿彌陀佛挂在嘴邊,才是最要緊的。

  ★就是家人來寺裏用齋,也要他們添油香,讓他們有正確觀念。

  ※日期:一九八叁年農曆六月四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二歲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如遇高興歡喜,則問是什麼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則問是什麼人在煩惱?

  ★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就向阿彌陀佛說:又來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彌陀佛,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以心治心。

  ★寺務處寫那些是與衆生廣結善緣,與外面辦公上班的抄寫不一樣,而和晚課的功德相同,勿起煩惱。

  ★要誦戒,才沒有那些愛情、愛別。

  ★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因爲都是冤親來的,出家要上報四重恩,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們。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不出家就不知道,還有以前那麼多世的父母,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父母喜歡我們嫁人,像他們一樣,愛別離苦。如果你喜歡這些,以後你愛怎麼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戲,也不用禮、義、廉、恥,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更自然。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與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應專心于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回的路真危險。

  ★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裏,很痛苦,不要愛漂亮,穿我們這件衣服(指出家人叁衣)直接到西方,如愛漂亮,以後有自然的衣服穿,不用做的,有的還沒有去,就已經在裝那個形了。

  ★在家人看不懂,以爲我們苦,如果道心不堅固,如活在陽地獄,感到什麼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煩惱。有的道心比較堅固,但以前的種子還在,師父講是講,你們聽是聽,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

  居士問:弟子由書上見一句話說:“對一個覺者來說,已斷修惡,不斷性惡”,此話應如何去體會,其正確否?

  師父答:是,我們要修福,譬如別人沒得吃,分給他一點,設法幫助別人的困難,如此才能福慧雙修,不會再去做惡(當機者心開意解,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們注意因中的行爲,要斷修惡,至于性惡是果中,如能現時畏因,則果非我們所能免,要自然應付,由目前善因或可移。)

  ※日期:一九八叁年農曆六日二十日 開示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二歲

  ★在修行過程中,生了煩惱就不好,要沒有煩惱才好。

  ★我們學的是無形的心地法門,是無上法。

  ★身體有病,吃什麼藥也沒有用,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

  ★經典即是路,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不會用的,煩惱即是無明。如煩惱來不知解脫,著于煩惱,有如吃錯藥,吃到毒藥。藥是隨人吃的,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要回光反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

  ★修行要注意口業,口好就好,不要說:我雖口不好,心是好的。出家了,佛寺中也會有是非,但不要與人在那邊論是非,不要一張嘴巴唠叨,論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有時間就拜佛、念佛。

  問:師父!那做起來很不簡單。

  答:不要說不簡單,只要去行就很簡單。

  問:我是凡夫,所以……。

  答:說自己是凡夫,也是執著。

  問:我就是沒有修……。

  答:不要說沒有修,就……。

  ★要有信心,我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做到,這樣才會更精進,不要常說我,就是這個“我”在作怪。

  ★要沒有分別心,才能去我相,如執我相,即修不到行,去我相智慧才會開。

  ★總說別人不好自己好,說好就高興,說不好就難過,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煩惱。

  ★除你我相,修行就是要做到這個,這才是真功夫。否則到哪裏修也徒然,如修到這點,那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不除你我相則無法解脫,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不是說要收人才的。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

  ★佛教中最怕是非,說是非的就是是非人,是造口業,所以不要說是非,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如果不出家修行,老後即像自己的父母,帶著煩惱入輪回中。臺灣女衆很幸運能出家,大陸上很少出家的,念書的也不多。

  ★我們的耳朵總是喜歡聽聽,看看有沒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眼睛也喜歡看好的,這點對修行不利。

  ★父母生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後即惹塵埃,即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與信衆接應,要說佛法,他如向你說俗氣話,就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有時間,你去拜佛,到處走走。遇有不良份子來,不理會就是,銅錢沒兩個不響。

  ★…

《廣公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對寺衆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