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傳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介紹皈依,有發心念佛者,即皈依當地僧。時間往返恐來不及。區區這次卻小有聰明,就疑惑他老人家恐怕不多住世了。果然到了舊曆十一月初四日,就圓寂生西。而將來造成人間地獄之語,誰知應到今日。行荼毗禮時,因著戰禍未靖,區區未得參加。甚爲痛心!在重慶長安寺由太虛大師發起一個追悼會,一般同學,恭往頂禮念佛,只有相向而哭罷了。

  轉眼不覺已是十年,回憶前塵,曆曆在目,現在大亂正殷,人不悔禍,惟有少數熱心者弘揚佛法,終覺力量太微。老人在日,度人多在身教,是以讀文鈔,或見其一面,莫不傾心佩服!幾至遠近聞風而化,不獨出世法拔人苦海,其淑世牖民之功,亦非淺鮮!今日紀念老人,區區以爲不在香花诔辭典型,尚在希望吾等同學,要接受老人之遺教。以身作則,將淨土法門努力弘揚。使無邊大地,每一個角落裏,都有彌陀的氣味。把娑婆轉成極樂,衆生盡成佛陀,想老人在常寂光中,定然歡喜無量!

  訪雪公老師談學佛因緣

  弟子吳聰龍敬記

  叁月十六日(民國六十二年),智海諸生往谒 炳公恩師,請示學佛因緣,多蒙開示,錄之,以共沾法益。

  師曰:予之學佛,幼受家庭薰習,及上私塾,塾擇處佛寺中。以幼之印象,此時再薰,乃因緣之起也。

  後有新式學堂,乃往就讀,受新思潮,起造焚經像之業,此後六七年,皆爲謗佛期間。後研哲學,涉及佛學,起探究心,始看楞嚴,不解而棄。後入文學界,與諸公談文,多有推崇佛學者,乃複讀金剛,仍不得其門而入,又廢之。數次經曆,于佛學不複排斥焉。

  後上法律專門學校,任教者爲司法界人。時,法界學佛者多,法學亦講其因果程序,乃日本剛田之法學也;日本法學,多半脫胎于佛學,故教授有時亦講佛學,與聞之,甚有領略,較前之囫囵吞棗,截然不同味。時,梅撷芸先生于山東當監察廳廳長,于濟南新西門小昌街之大明湖組佛學社,設講座,法界同仁時去聽講,課程皆唯識,因與科學似,且余有舊底子,故聞得起勁,興味旺然,每逢開講必去,特與先生親近焉,于佛學亦以師稱之。時法界老一輩皆以謙虛待青年,然余獨于先生有深刻印象也。後離先生,無師無友,失去因緣,遂又荒廢。

  五四後,國內大亂,一次,西北軍閥倒戈,攻莒城,據城池,中央軍來援,圍城,余亦困于城中,爲期半年,過軍據民舍、勒民饷,糧食殆盡,(請參考雪廬詩文集燹余稿下),乃就食于黨部。此期間,城外日日炮轟城內,朝不保夕,時時死在眼前,然此正余之大助也。余之居處,具園圃,時正叁月間,花開蝴蝶來,觀彼逍遙自在,人反不如,乃有感焉!一日,又往黨部,見有豐子恺之“護生畫集”,翻之,皆勸戒殺放生者,頗覺有趣,借回,一面閱之,一面賞花觀蝶,乃歎于我放其生,誰放我生耶?!一時情生,乃誓曰:此難不死,後不再殺生食肉矣!此余第一次發心也。

  後兩軍撒離,圍解(請參考燹余稿“撤軍”詩序),大難不死,遂力行誓言,從此不再食肉矣。時,蘇州宏化社(印光祖師所設立)印書贈人,我與電報局長常相過從,一日,局長送來一信,載宏化社贈書訊,謂付數分郵資,即可獲贈多本書,乃閱而大怒曰:“人心危甚!戰事方了,又來招搖撞騙,誠該死!”局長雖爲解說,仍不信,彼乃曰:“不信請試之!”遂代我辦理。半月後,已忘之,郵差忽傳來一包書,上標蘇州所寄,不敢遽折,正躊躇間,局長又來,始恍然憶起,局長且莞爾笑曰:“彼佛家不欺人也。”其書皆小冊子,接引初機者,乃取學佛淺說而讀之,甚得解,回顧昔讀大經時,皆是妄作聰明,望文生義,真是閉眼亂碰壁也。于是一閱到底,接讀“佛法導論”、“普門品”......等,信心生焉!且其中皆是介紹淨土法門,昔但信唯識,而于淨土念佛法門則甚反對,以爲老太婆之事。今由書中之善巧開導,且畏于他宗之難,遂學念佛焉。唯憚于人知而譏之,故密行之耳。

  自行之,爲全家說之,全家遂信佛,見書中言及皈依拜師之事,且言及印光法師,人多依之,而觀其文鈔亦甚好,暗想此必有道高僧也。時有濟甯老友任教國文,路過必來訪,後欲他就,不能再來,而普陀山(印祖閉關處)有佛學院,欲薦予往教國文,乃自愁乎佛學之不明也。彼慰以不必悲,並言及印祖乃由儒而佛之大德,且曰:“我縣張廣傳即佩服印光大師而爲其皈依弟子者”,張氏爲大文學家,固非吾所及,故對印光大師更加折服焉。既知老友亦學佛者,即坦然告以素來學佛情形與皈依之事,彼謂可皈依印光大師,然終不果。雖不果,已種其因矣。

  數年後,鄰縣有土匪死屍未埋,予發起埋屍事。事後,縣推一位林姓代表來謝,林氏腕上套有一串念珠,言談間得知彼爲印祖之皈依弟子,遂說出皈依素願,蒙彼慨然應允寫信介紹皈依,說來莫非因緣也。不久,蘇州來一信,乃印祖之親筆開示,並賜給法名。接信爲舊曆七月十二日,翌日,依所示儀式于佛前自行皈依禮,正值大勢至菩薩紀念日也。大師之開示,大要爲敦倫盡分與念佛之法,從此始死心塌地而學之。後回濟南服務于某法院,一次出差至南京,乃因勢上蘇州報國寺,此第一次參谒大師也。於戲!無護生集則無由感而發心;無濟甯老友與埋屍之事,則無由介紹而皈依,誠不思議因緣也。

  蘆橋役起,避渝州,重遇梅撷芸先生,太虛大師亦同在,組佛學社,每周會一次。大師倡監所宏法,選講才,先生以予薦,乃偕蜀僧定公,遍莅講述,績佳,蒙大師器重,每逢講必有我分。後先生病,辭公職,得以常親近,被受益嚴,得益甚大!學密亦于此時,所師皆西藏活佛。計八年唯識,八年密宗。

  若夫學禅,則于避渝之前,濟南城東之“淨居寺”,改建爲十方叢林,開十輪金剛法會,請北平真空禅師來此開示,乃從之學禅,與方丈客觀公同參究,共亦八年。

  再言宏法因緣。莒城解圍後,第一對家庭,第二對電報局長。後與局長合作,每周舉行一次座談會,由我主講,亦上監所宏揚。避渝,渝亦被炸,官民多遷居于“歌樂山”,乃組一蓮社,長期念佛講經。此後,則走到何處,宏到何處。浮海來臺,寓臺中,仍不一日忘之。今全省淨土、佛七、受戒,皆臺中開其端也。

  今日佛教要興,條件不在人多,如拉廣告無用。第一:品行要好。品行不好,學什麼也糟糕,臺語“好人辦壞事,壞事亦成好事;壞人辦好事,好事亦成壞事。”乃真實語。必須先擇品行,再加栽培,同學間聯合,道義相尚。易曰:“開國成家,小人勿用。”小人參與,必定偾事。辦佛事者,假公濟私,盜法賣法,乃佛教所以衰極也!第二:必得懂學理。要明學理,中國書不能不讀,中國佛學所以高明,即因儒學鋪下好底子。再今之科學不可不學,科學助佛學處甚多。以品行爲基礎,加上中國文化與新科學,叁者俱,佛教可興,否則,無興之理也!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傳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極樂真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