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行派的傳承(心能觀身)

  瑜伽行派的傳承(心能觀身)

  依據大乘佛法傳入中國的記載中,大乘佛教有兩大派系:

  一者爲龍樹菩薩所創的中觀論派,另一爲彌勒,無著、世親所傳的瑜伽行派。

  龍樹的中觀論派,後來演進爲中國大乘佛教中的八大宗派之所共祖,而彌勒等的瑜伽行派,卻不知何故而銷聲匿迹以至于今。

  雖無有瑜伽行法,大乘佛法中的祖師大德亦能以唯心之行,而屢有石破天驚的偉大成就;唯是此等成就無法以一定的修學流程而示教利導,因此形成了禅宗一派的各出手眼、各自用心的心法相傳。

  然此一心法相傳,雖謂之心地法門、祖祖相傳、心心相印、正法眼藏,卻也是唯有過來人始能窺其堂奧,一切行者皆是無緣親炙芳蹤,甚爲遺憾!

  瑜伽行法與中觀論派大異其趣。中觀論自阿斯坦瑜伽別出,發展思辯之學,終至于傾向大腦的邏輯論辯,雖能統攝八宗,卻也失去了「定慧等持」的佛法修學基本理念,而産生「慧解脫即是成佛,不必修禅定」的邪知見。

  瑜伽行派在中國遭受了極大的誤解,以其出自哈達瑜伽,首重調理身體的障礙,故基本上反爲道家所接受。《道藏》中的大乘經典,如《太上老君說妙法蓮華經》,基本上是以瑜伽行派的立場翻譯,而非以中觀論派的立場翻譯,故兩者大異其趣!

  瑜伽行派重實踐,且以身行中直接切入,區別身心合一的無明起用,故凡夫皆以身心合論,而身即受識的牽引而不自知,此是謂根本無明。

  而此瑜伽行法則在行法中,先標明根性的存在與用根的訓練,即「首破根本無明而直接發起根性之用」,不同于唯識次第「轉八識成四智」,是謂普賢行法中的「果地覺因地心」。此一部分在中國的大乘佛教中付諸阙如,今日能重新再由惹查西牟尼的灌頂中接回此法,亦屬一大曆史任務!

  根性即 prana,其行法的第一步即放任根性的作用而不作意壓抑,任令根性帶動身體的自由活動,直到壓抑的根性能量釋放完畢,「能觀心」就能觀「所觀心」!(此能觀心即「心」;而所觀心則是所謂的「身」,亦即根性的本質)。自此以去,方有修行可言。

  瑜伽行派的此一行法,動作之大恐非中觀論派的文人所能接受,在未弄清楚狀況之下,就揭天掀地的進行劇烈的生命改造工程,心理上的負擔恐怕太大!在此一心理壓力之下,文人行者恐怕退避叁舍,無法正視此行法的至真等正覺,因而失傳于中土!

  瑜伽行派的中土意譯,應翻爲實踐派或實修派,以其少言語而在整個行法中唯是幾句公式而已!而此偈陀式的偈頌公式,實是一種實踐派的教學體系及修行程式,此一程式當然不能直接就語言而論,必須從修行次第逐一充實,一步一步的實踐過來,此是爲 skillin action 。

  在此 skill in action的前提下(事實上,此 skill in action即是技術面),其能觀心的心即是 evenness of mind,以此 evenness of mind僅維持在無功用行上,此實乃工程面,此心唯觀而順其行,是謂無功用行。

  若此心一起作用,即是識性之用,根不發起也,此乃實踐派的下手處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